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文

新的文化使命与新时代文学的新作为

2023-11-23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白烨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网络强国、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从多个方面和多个角度阐述了新观点新思想,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形势、担负的使命以及需要着力的方面等作出重要指示。这一重要指示为进一步做好新时代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确定了重点、指明了方向。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丰富、论述深刻,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创新中形成,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国、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强国,为什么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怎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指导性,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也意味着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走向新阶段。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思想指南。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网,摄影:于海滨

一、“七个着力”与“三个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蕴含的意义极其深湛。从总体性的角度来看,其基本要点和要义,主要体现于七个重要方面,也即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高度概括的“七个着力”:“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七个着力”高度概括了新时代文化工作的着力点与发力点,既有高瞻远瞩的理论概括性,又具有体用贯通的现实操作性,为新时代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也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新气象新作为”的价值指向与具体标准。

“七个着力”是由七个方面的工作方向构成的有机整体,七个方面的内容环环相扣,彼此勾连,相互作用,整体上构成了新时代文化工作的总任务与总目标。“七个着力”中最为重要的,是“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里把“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放在首位,既包含各级党组织从上到下都要高度重视对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也包含了宣传思想文化的从业者要充分认识党的领导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把文化工作始终置于党的领导之下,服从党的指挥,听从党的召唤。“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明确提出了文化工作的意识形态性质,启引文化工作者超出个人的范畴和文化的“圈子”,从意识形态的高度看待自己的工作,充分认识文化工作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地位与效用,在高瞻远瞩的思想意识的导引下,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发挥文化工作重要而独特的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谈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时,特别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要求。他的《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部分,着重对“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作了特别强调和扼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切实的路径。

“坚定文化自信”,是文化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文化工作者应有的精神姿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在这些系列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要性,精警凝练地阐述了文化自信的来源与基础。在面对各种思潮冲击、与多种文化碰撞的当下,坚定文化自信,葆有文化定力,实际上是文化工作者必备的意识、应有的姿态,是搞好文化工作的立足之本和重要前提。只有坚定文化自信,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才能进而做到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

“秉持开放包容”,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必有的姿态和所应有的胸怀。开放包容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特性之一,中华文明自身就是多元文化综合构成,多种元素凝聚而成。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从而使中华文明得以不断丰富和持久赓续,从古到今绵延不断。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自然具有的开放包容的品格,使得不同的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互相学习,不同的族群在彼此碰撞中相互融合。这种开放与包容,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与和谐发展,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采的开放胸怀。因此,开放包容既是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活力来源,也必然是中华文明走向新的辉煌的重要保证。

“坚持守正创新”,是建设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要求。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这些重要论述不仅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守正、创新的辩证关系及其应有的正气与锐气,而且提纲挈领地提出了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回答时代和现实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充分体现了贯注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

二、文艺繁荣是文化繁荣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明确提出,突出了文化理论在党的理论创新与思想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彰显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诸多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论述,就文艺的地位作用和文艺的繁荣发展,作了深刻的论说和精到的阐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对文艺客观规律的已有认识,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重要论述明确地昭示我们:在文化繁荣、文化强国的总体事业中,文艺的繁荣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在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进程中,“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从集中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主要意涵的“七个着力”来看,除“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专指新闻舆论方面的传播与影响之外,其他六个方面都与文学艺术工作密切相关。其中,“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方面,都指向文化的引领作用。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方式,一方面文学作品可以反映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一定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也可感染人们的情感,激发人们的思想,引发人们的思考,从而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影响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这也意味着,无论是意识形态的建设与强化,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文学创作与文学作品都有着自己独到的作用和重要的功能。在“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三方面,文学艺术既有自己的传统,又有自己的优势。优秀的文艺创作,一定是既有当代生活的底蕴,又有文化传统的血脉。当代文艺创作在反映不同时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变迁的同时,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艺术营养,或由优秀传统文化中摄取精神能量,把立足于当代与扎根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成为文学创作的艺术源泉,又成为文学作品的精神标识。新时代以来,在小说创作,特别是科幻小说、网络小说等方面,越来越多的作家在自己的创作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资源,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创新,其作品所讲述的中国故事,所塑造的中华文化形象,所负载的中华人文精神,在国内和国际都得到广泛的传播,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在“以文化人”“以艺通心”方面,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七个着力”中的“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尤其与文学艺术关联密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这段表达我们党百年来的文化使命的重要论述,把“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并列起来,明确地指出了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事实上,推动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因此,持续不断地创作和生产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精品力作,并以这些优质作品为依托,进行多种艺术形式的改编、转换与衍生,文化事业才有服务人民的基础,文化产业才有做大做强的资本。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文化繁荣的前提是文艺繁荣,文艺繁荣的前提是创作活跃。也正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创作的状况与成色,一再强调文艺创作的品位与质量。《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这些重要论述与谆谆教导,都极大地启迪和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坚实基础上,以专心致志的姿态投入创作,精益求精地完善作品,力求以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而只有这样,作家有雄心,创作有活力,才能使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形成文艺创作的硕果累累,造成文艺局面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现文艺的高质量发展,切实实现文艺的繁荣发展,使文化的繁荣发展有充分的依托,有内在的支撑。

三、新时代文学应有的新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代文学走进全新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事业和文艺工作,在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又先后发表了《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等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讲话结合新时代文艺的现状与问题,切合文艺自身发展规律和党领导文艺的基本规律,提出了新时代文艺方面的新任务与新要求,指明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新目标与新方向。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文艺论述的指引与激励下,“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真情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在文艺创作、文艺活动、文艺惠民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取得丰硕成果”。这些新面貌与新景象,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踔厉奋发、锐意进取的可喜收获,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认识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的重要成果。

从宏观层面来看,新时代的文学创作中,在多个方面都呈现出可喜的新变。首先是新时代文学在题材选取和主题经营等方面,不断向着“新时代新征程”调姿定位,使得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构成了新时代文学创作中十分显著的主旋律和格外响亮的最强音,主题写作日渐成为一种常态性现象,由此产生了一大批文学力作,成为文学评选、读者阅读的重要对象和重要文本。主题性创作以报告文学和长篇小说为主,主要作品大多集中于党史事件与党史人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重大科技项目与建设工程、先进典型时代楷模、防疫抗疫与医疗卫生等题材方面。这种大题材、大主题的作品纷至沓来,使得民族复兴的大追求、社会生活的大变革、现实人生的大事件、时代变迁的大影像,在纷繁而活跃的文学创作中得到较为及时、充分的反映。当代文学向着为时代作传、为历史留影的大目标与大追求不断迈进。

在新时代中,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书写人民生活”的殷殷嘱托,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践中,吸收营养,汲取能量,使得文艺创作向着“人民生活”不断位移,在多方面呈现出既丰富多彩又重心突出的可喜景象。报告文学创作方面,厚重与优秀之作不断涌现,重点题材格外突显。表现建党伟业的,反映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与重大成就的,描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状写重大工程和科技项目的,描绘先进英模与时代楷模的,每个方面,都涌现出了优秀的作品。长篇小说创作方面,不少作者积极“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这使得历史题材创作中与党的历史有关的写作明显增多,丰厚的思想内容与精巧的艺术形式相得益彰。现实题材创作方面,很多作品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城乡蝶变与山乡巨变的喜人景象。还有一些作品通过普通人的命运变更书写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展现蕴藏于他们身上的精神光彩与人性亮点。“人民生活”就这样在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艺术探求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与深刻的揭示。

新时代文学虽然较之过去有了显著的变化、明显的进步,但距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总目标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的总要求,还有诸多的短板和较大的差距。这需要我们认清现实,摸准问题,在现有的基础上励精图治,奋发努力。这里最为重要也最为迫切的,是围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的现实要求,把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精品力作当作重中之重的中心任务,以优质的文艺作品服务人民,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人民,以此努力改变文艺创作中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与现状,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的良好环境,切实推动新时代文学的高质量发展。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中提出来的新时代文化事业与文艺创作的总任务。这些有关文化建设的新论述,有关文艺创作的新要求,深刻启迪我们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大战略上,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大格局中,来认识文学的地位与作用、文化的能量与功用,从而增强历史的使命感与时代的责任感,以高度的文学自信与文学自觉,努力追求文学的高品质创作,积极推动新时代文学的高质量发展。

期望文艺创作在反映人民生活和时代精神上有更多的蕴含,要求文艺作品在艺术创新和美学意味上有更高的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文艺论述中都有明确的提示和精到的阐说,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深切体会。《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的高度,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提示人们:“我国文艺不仅要有体量的增长,更要创造质量的标杆。”并告诫我们:“要克服浮躁这个顽疾,抵制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创作出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文艺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为此,他向文艺工作者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造要精,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具体要求。这些重要论述,既在理论高度上阐明了创作“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的目的与意义,又在实践层面上教以我们创作“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的方法与路径。这为我们推动更多精品力作的涌现、实现文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引和基本的理论依循。这些论述的基本精神也极大地丰富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并成为其中重要的构成部分。

历史新方位确定文化新使命,文化新使命吁求文学新作为。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阔步行进的中国当代文学,已经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追求和事业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相信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强力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将会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包容开放,坚持守正创新,以励精更始的新气象和奋发蹈厉的新作为,努力推动文艺的更大繁荣进而推动文化的持续繁荣,在履行建设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作出自己的重要贡献。


(作者:白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页

新时代文学的新拓展与新经验

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与当代文学事业的发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