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文

培育中华文化传承人(张丽军)

2023-12-28 阅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丽军 收藏

2023年10月7—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对于进一步加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增强中国文化自信,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实践意义。

(图片选自纪录片《何以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持续推进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根本性和指导性的新思想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高校定位、学科专业特色,高校教师应该从教学科研的实际出发,扎实有效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当代文化根脉传承。

立足现实,赓续文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科研创新。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的总目标、总纲领、新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概念、目标和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时代意义和精神引领价值,为新时代思想文化、学术理论体系、学术理论话语建设提供了重大理论创新空间,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增长提供了指导性和原创性精神指引。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征途上,我们也必将创造有益于世界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文学者的学术思考、精神探索应该具有现实人文关怀,继承中国知识分子感时忧国、忧国忧民的士大夫传统,开展具有中国现实特征、中国精神气派的文学文化研究。

结合学校定位,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的殷殷嘱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是国家的文化战略,是新时代中华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更是在国家层面赋予暨南大学的教育使命和文化担当。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全面阐释了“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是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马克思主义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才能牢牢扎根,根深叶茂。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高度契合、互相成就。魂脉和根脉统一于“两个结合”,其结果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指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高校教师应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把最前沿的学术研究转化为源源不断、时时更新的教学资源,推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进课堂,培育中华文化传承人。教学科研不仅要立足于时代前沿和重大问题,而且要深深扎根于地方,与学校定位、学科优势特色、地方文化紧密结合,形成学校、学科集体合力和学术研究品牌、特色效应。

在2022年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东省赛区,笔者提出了“从游文学经典,熔铸中华文心,培育中华文化传承人”的教学创新理念。以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为阅读中心,在传承中国古代“从游”教育传统基础上,在师师、师生、生生的多元对话过程中,以本科生为主体,本硕博和校内外导师的参与下,开展具有实战意味的“文学批评现场式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新从游”中感受到文学研究的独特魅力,领略到风云激荡下中国作家的忧国忧民情怀和文学经典的独特语言文化魅力,从中构建新时代中华文化传承者的能力素养和使命担当,培根铸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系暨南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政教改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张丽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西北往事三部曲》:突破历史书写困境的新探索(张丽军)

文字里,有百年乡愁(张丽军)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