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我与中国评协>正文

十年文心相随——我与中国评协的这十年(杨荣昌)

2024-03-06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杨荣昌 收藏

【开栏语】

2024年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十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展现十年来文艺评论事业和文艺评论工作发展历程和取得成就,展现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新气象新作为,中国评协于2024年2月2日启动“我与中国评协”主题征稿活动(点击查看),得到积极响应。一行行文字,记录个人与协会的点滴过往;一帧帧照片,定格文艺评论征程上的奋斗身影;一段段视频,抒发文艺评论工作者的赤子情怀。中国文艺评论网于即日起开设“我与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十周年主题征稿专栏,选发来稿作品,以飨广大读者。


十年文心相随

——我与中国评协的这十年


杨荣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楚雄师范学院办公室主任

时光回溯到2014年的夏天,经云南省文联推荐,我前往杭州参加中国文联第八届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在之江饭店,聆听童庆炳等老一辈文艺理论家们的授课,从他们饱含人生经验与学识修养的讲座中,感知一代人的理论追求与人文风骨,油然生出高山仰止般的崇敬。培训期间,学员们集中于探讨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化问题,于我而言,开始有了思考纵深理论命题的自觉性。课余,我们泛舟京杭大运河,朝觐绍兴鲁迅故居等,从历史与现实的对应中找到文化评判的坐标点。其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刚成立不久,正是朝气蓬勃之际,我们向协会的老师们提出入会的愿望,得到了热情鼓励。

第二年,中国评协在昆明举办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骨一滇”。因名额有限,平均每省(区)仅一名正式学员,我作为承办方所在地的评论家,全程参加了旁听,一同研讨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第一届学员阵容强大,多是各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评论家,今天回头盘点其成绩,他们中大多已是博士生导师、青年长江学者或重要文化团体中的领导。十多天的研讨交流,让我获益匪浅。也正是这一年,我顺利加入了中国评协。

时间进入第三年,八月的内蒙古高原,天朗气清,壮怀辽阔。我从云南一路北上,参加在呼和浩特举办的“新丝路 新思路”当代民族文艺论坛,主办方为中国评协与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当火车经过延安、榆林,年少时就在书本上知晓的陕北窑洞蓦地出现在了眼前,尤其看到延安城的时候,那种圣洁的理想主义情怀不自觉地从心底涌发。在会上,我着重阐述了关于少数民族诗歌根性意识的思考。会后,我们在乌兰察布大草原踏歌起舞,热烈探讨民族文艺的美学特质。从彩云之南到辽远北疆,可谓荡胸生层云,心胸为之开阔。

由于经常参加中国评协组织的各种活动,包括网络互动,2017年,我被评为文艺评论新媒体年度达人。中国评协给我寄来了证书和奖金,这对我是莫大的鼓励。

2018年,第四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骨四雅”)在四川雅安举办。经过前期严格的论文遴选,我终于作为云南省唯一入选者参加学习。我们聆听仲呈祥、孙郁等名家讲座,集中探讨改革开放文艺思潮的嬗变与未来展望。在学术汇报会上,我的论题聚焦于少数民族文学的家国情怀(那时尚未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我着重阐述了民族文艺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努力与贡献,得到了同学们的热切回应)。文章题为《重返根性的文学书写》,后来发表于《民族文学》。课余,承办方组织我们参观荥经博物馆、雅安博物馆等,感知巴蜀文化魅力。正如《中国艺术报》报道的:“雅安十日,学员们感觉像回到了学生时代,与先生同学朝夕闻道,在学术共同体中,寻找自我言说的方式,纯净美好、弥足珍贵。”

第四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开班式

杨荣昌参加第四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

2020年,应中国文联邀请,我到北京会议中心参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交流了论文《着力在“高原”之上打造云南文艺的“高峰”》,认识了董学文、张千一、刘劲等著名理论家和文艺家。2022年,第二届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我以《牢牢把握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继续入选参会,但因疫情严重,未能再赴北京。疫情期间,受中国评协邀请,我撰写了《作家应是民族大义的承担者》等文章,力图以专业的评论对文艺乱象进行批驳。

因有近距离接触名家大师的机会,亲炙其芳泽,书本阅读与现实观感交相辉映,文艺评论的历史感与现实感得到深化。每次参加活动,都能结识一批全国各地的志同道合者,他们是各专业评论领域的佼佼者。从如切如磋的促膝谈心,到书来信往的跨时空交流,让我的精神世界注入了绵延不绝的动力。这些年陆续走了一些地方,也受到各地评论家的关照,我们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作为一名以中国当代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写作者,我的评论之路从起步之初就得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关注和鼓励。回顾十年风雨来路,一路文心相随,岁月如诗如歌,这份情感愈发显其醇厚。通过参加活动和研修,让我深切感知国家关于文艺事业特别是文艺评论的指导原则,不断认清坐标方位,强化文化自觉。在参与全国性文艺现象的探讨中,不断开阔学术视野,提升理论素养,建构起评论的较高坐标,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并努力以个体才华融入时代发展。经由中国评协的教育与培养,我的写作自觉追求一种气质和格调,即保持中正大方的文艺品格。以传统文论为立论根基,以中国式审美为评判法则,以典雅文辞为文体特色。著书作文秉承中国传统作文之道,不以酷评吸人眼球,不以偏激追求“片面的深刻”,崇文务实,论必有据,在寻着无穷的审美之旅中,实现智性与审美的双向开掘,表达朴素而真切的见解。

当下的文艺评论界,“学院派”占据重要地位,文章重学术推理和知识演绎。他们一方面以传承知识为己任,面对八十年代以来花样繁多的理论名词和研究方法,以极大的学术勇气吸纳消化外来理论,注重体系建构、逻辑推演、知识更新、概念创造,彰显文艺评论作为“科学”的内在属性。另一方面,他们站在中国的大地上思考,对前行中的文艺潮流及时作出审美反映,文艺问题与社会问题、道德问题紧密相连,让文艺评论承载其思想启迪、文化批判的重任。评论家们置身于文艺现场,为文艺创作把脉出方,以其卓异的智识、才情、道德、良知,提升了社会的精神质量,激情满怀又真诚评骘的理论言说,理性思辨与艺术魅性相缠绕的作文风格,使文艺评论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高标。感应着严肃专业的时代学风,我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评论追求。理想中的文艺评论应该是这样的:既演绎知识,建构体系,有宏阔的理论格局,实现对人类文明的再创造。同时评论家又要体贴民瘼,背负道义,以文章探寻真理,参与对国家民族大众的精神塑造。无论是知识演绎还是道义追寻,文艺评论于其他艺术门类而言具有特殊性,能够实现对现实的正面建设,从不虚与委蛇。

中国文章向来讲究义理、考据、辞章的统一,传统的作文之道,既注重思想的穿透力,又有着详实的事例支撑,而且强调文章的辞采。要实现这样的写作理想,评论家必须有着良好的知识积累和理论素养,密切关注社会变革,以文学作为发声的武器,在对芜杂文化现象的清理中,寻找中国文学前进的方向。在中国评协的感召下,我注定将在这条路上执着地走下去,既要提升文学批评的学理品质,改变蜻蜓点水、议论浮泛、附庸于作品的方式,使批评朝着纵深维度推进;又要坚守学术尊严,避免过度黏连现实,仰商业利益之鼻息而脱离自身轨道,走一条重专业品格的中正之道。同时还要昭示一种新的人文自觉,将文学变革的渴望与社会变革的理想融合在一起,以文学批评寻求人性伦理与社会道义,承担起知识分子的济世责任。希望通过努力,能够深度介入中国文学的前沿与核心命题,在建构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学理论道路上有所作为。


签发:袁正领

审核:王庭戡

编辑:温天纵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我与中国评协专题页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十周年”征稿启事


圆梦回家 启程出发(常耀宗)

生命不息 艺评不止(范良伟)

缘起入会时(孙晓东)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