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评论>正文

速热的“几分钟看电影”如何转型(周粟)

2022-12-08 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粟 收藏

11月12日,光明日报《网络文艺》版刊发文章《“速食”式短视频追剧能长久吗》,就短视频对影视剧的“二次创作”现象展开评析与论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热门的话题,值得深入探讨。我想就这个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主要围绕“几分钟看电影”这一形式来谈。

2021年12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明确规定,不得播出未经授权自行剪切、改编电影、电视剧、网络影视剧等各类视听节目及片段的短视频内容。“几分钟看电影”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版权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探讨这种新兴的网络文艺现象呈现的特点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形态上看,“几分钟看电影”遵从叙事学的规律特征,配合娴熟的快速剪辑技巧,实现剧情的倍速推进;特征上看,“几分钟看电影”擅长电影精华内容的精准提炼,通过绘声绘色的故事性语言串联主要情节,辅以简略、精辟的解读与品评;效果上看,“几分钟看电影”依托网络平台的传播影响力,实现对特定受众群分众化的定向推送,持续走高的流量热度使其成为当下值得研究的网络文艺现象。

那么,网友为何热衷观看压缩饼干式的“说电影”短视频?火爆背后反映出何种社会文化语境和受众心理动因?这类二次创作究竟对原创者和观看者产生哪些影响?

“大脑喜欢故事”,这一源自远古基因的人类规律特质,仍普遍适用于当下的网络受众。精妙悬念、精巧反转、精致构思、精彩伏笔、精湛创意,一部电影长片中由编剧精心琢磨出的这些主要看点,在“几分钟看电影”二次创作者眼中恰恰是叙事剪辑点。凭借大量、持续、反复“浸泡”在影片文本中练就的叙事节奏敏感性,自媒体以“精选采撷—极限压缩—高频输出”的纯熟剪辑手法,几分钟即可带领网友经历电影观众几小时才能完整体验的故事起承转合。“几分钟看电影”深度契合高速运转的现代都市生活,人们渴望节约时间成本,实现高效娱乐的心理诉求,助推其加速享受到坐过山车般畅快淋漓的“高峰体验”。

“几分钟看电影”区别于倍速播放的优势在于通过“说电影”的手法,进一步强化了自媒体主播作为叙事代理者的引领作用。自媒体深谙人们繁忙间隙掏出手机放松时,渴望第一时间获知影片的故事脉络与结局。

综合来看,“几分钟看电影”是以汹涌的叙事加速度和情节冲击力度,取代电影原作留白处细腻隽永的视听温度与思考深度,是通过情节极限压缩后的高频输出,催生网友短时间内“阅片无数”的高效观影错觉,构建读懂电影假象。“几分钟看电影”依凭微波炉般强大的“故事速热”能力,试图以快制慢吸引观众的眼球。

但是,“压缩饼干”毕竟不能代替“正餐”。除了极易侵犯版权这一关键硬伤外,“几分钟看电影”自身仍存在一些亟待关注的突出问题。这是对原版电影干净利落的“剥皮切肉”过程,实质上是在去除充满活力的电影血肉,留存的是仅剩骨架般的“PPT电影”。网友观看血肉不足的“压缩电影”时,缺少了对影片留白处的凝视和反思。虽然技术性的剪辑技巧实现了“即时满足”的情绪共振,却难以真正激发“延迟满足”延宕而出的审美回溯,更无法因涤荡观众心灵的触动引发真正的深度共鸣。“几分钟看电影”的观看过程,恰如在品尝入口即化的美食,无论食材多么美味,毕竟缺少了口中停留的回味余香。如此一口一口吃下去的“压缩饼干”,尽管能够“一口吃成个胖子”,但本质上是一种“虚胖”,是缺少灵韵闪现的浅层次观影快感。

对于“几分钟看电影”来说,其“速热”的故事剪辑手法,“速食”的流媒体观看模式,“速递”的大数据算法推送,可能导致一些网友无法忍受“一口吃不到馅儿”的正常电影观感,转而只能接受碎片化的观影体验,很有可能潜移默化塑造网友习惯“听电影”“说电影”而非真正“看电影”的思维模式。

“几分钟看电影”的创作者有必要利用自身丰富的观影经验、娴熟的剪辑技术和成熟的创意思维,转换工作性质,踏入新的领域。例如,影视公司自身拥有影视作品的内容版权,需要制作大量富有创意且剪辑精巧的主渠道预告片、宣传片和“二渠道”宣传短视频。从事这项工作,需要具备剪辑精髓拿捏、叙事节奏把握、隐含彩蛋挖掘、观众心理驾驭等综合能力。这对于“几分钟看电影”创作者来说是可以胜任的。

归根结底,“二创改原创”是转型升级的一种路径。能够在“几分钟看电影”短视频领域有所建树的自媒体人,往往都具有对于人情世事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深度,他们既具备“一帧一帧”拉片的耐劳心态与对电影艺术的投入热情,也显示出在跨领域文化创意与文艺评论层面的敏锐素质。因此,他们往往可以将这一身本领迁移到宽泛而具有话题性的社会现象与文艺评论领域,借助当前新颖的前沿传播手段,成为新型话题互动的原创者。实际上,当前众多“几分钟看电影”知名主播早已“出圈”探路、深耕多时,并充分发挥其影像叙事的思维和技术优势,展现出在跨界话题领域的点评才华。

“几分钟看电影”也属于“文艺评论”的范畴。当前网络文艺评论人才队伍建设,不仅需要培养“学院派”理论专家,也需要充分调动长期在网络一线摸爬滚打的“实践派”职业人才。他们从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些规律和认识,如果可以被创造性吸纳和提炼,有利于提高网络文艺理论的针对性与启发性。


(作者:周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分社社长)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从“类型融合”走向“新类型”的新世纪国产喜剧电影(周粟)

网络文艺节目《导演请指教》的启示: 10分钟如何拍出10分的优秀短片?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