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评论>正文

《中国奇谭》出圈:谈“崛起”尚早, 为国漫向好鼓掌

2023-02-01 阅读: 来源:“文艺报1949”微信公号 作者:闫泓琪 收藏

核心阅读

事实一再证明,观众是糊弄不得的,只有尊重观众的作品,才能获得观众的尊重。《中国奇谭》的“出圈”离不开主创团队的精耕细作和对初心的坚守,正是主创团队以真诚的态度,匠人的精神对作品不断打磨,才有了今天的走红出圈。谈“崛起”尚早,这一次,让我们为中国动画向好鼓掌。

为致敬中国动画诞生100周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美影厂”)与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联合出品的中式奇幻动画短篇集《中国奇谭》于2023年元旦在B站首播,开播后迅速走红出圈,在模仿日漫、迪士尼动画之风盛行的当下,《中国奇谭》另辟蹊径,深耕中国传统文化,在实验创新中探索东方美学,其巧妙的构思、精良的制作、浓郁的国风、雄奇的想象广受好评,引得不少网友感慨“国漫崛起”。

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再到《中国奇谭》,近几年,一批制作精良、风格独特的国风动画频频“出圈”,以《中国奇谭》为代表的一批国产动画的走红,透露着中国观众对“国漫崛起”的殷切期盼。回顾中国百年动画史,我们曾经有过无比辉煌的过去。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80年代,以美影厂为中心的中国动画创作者们将动画创作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民间传说、寓言故事、历史典籍、诗词成语中汲取素材,将木偶、水墨、剪纸、折纸等民间传统技艺融入动画制作,创作出了《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九色鹿》《天书奇谭》《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山水情》等数百部经典动画作品,这些经典作品承载了无数国民的童年记忆,涵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其中一部分作品迈出国门,以其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成就了享誉国际的“中国动画学派”,打造了一个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美日动画引入,加上电影市场改革导致部分人才流失,国产动画受到剧烈冲击,1990年代后中国动画走向沉寂。2009年,《喜羊羊与灰太狼》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动画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动画放弃了对民族风格的探索,开始走向受众定位低幼化的怪圈。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横空出世,无数国漫爱好者为之振奋,颇有“久旱逢甘霖”的快感,随后零星几部动画作品的出圈一次次激励着中国动画创作者,却难以形成很好的规模效应,国产动画在一次次欢呼声中崛起,又在一次次唏嘘声中落寞。

“国漫崛起”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群雄逐鹿”,这不单要看几部作品的热度或票房,还需要动画市场产业结构、商业模式、市场规模的共同成长,这样来看,真正的“国漫崛起”还任重道远,“仰卧起坐”似乎更符合当前动画市场的现状。以《中国奇谭》为代表的动画作品的走红,为动画行业重振了信心,也为今后国产动画的创作带来了启示。

一是坚守民族品格,民族化是国产动画要坚守的根基和底色,近几年走红的动画作品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国产动画创作需抓住民族受众审美心理,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特征,以《中国奇谭》为例,正是因其浓郁的中国气派勾起了年轻观众对“美影厂”辉煌的记忆,找回了心中的文化自豪感,契合了国人的审美情趣。二是巧用“陌生化”叙事策略,通过“陌生化”叙事策略,在原本的文本上进行创新,赋予文本新的内涵,带给观众全新的审美体验。《中国奇谭》第1集《小妖怪的夏天》,取材于经典IP《西游记》,但故事的主人公不再是英雄人物孙悟空,而是不知名的小猪妖,主创人员从现实生活中吸取经验,以全新的叙事视角塑造传统故事中被忽视的小人物形象,引发年轻观众强烈共鸣。三是拓宽受众边界。近年来中国动画创作界一直在试图放宽视野、拓宽受众边界,寻求从“低幼化”向“全龄化”的转型,无论是《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还是今年春节档即将与观众见面的《熊出没·伴我“熊芯”》,我们都能看到国产动画在力图打造“合家欢”作品、探索“全龄化”动画、赋予“丰富性”内涵的有益尝试。《中国奇谭》同样在拓展受众边界方面做出积极努力,但是其中部分被家长指摘的画面“暗黑”“恐怖”等问题也着实提醒我们的动画创作者,“全龄化”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是迎合了成人放弃了儿童。如果将其精准定位为一部借助想象展现成人现实生活中百般无奈的动画片,是否有义务提醒观众——建议儿童在家长陪同下观看?尽管如此,瑕不掩瑜,《中国奇谭》导演团队大多只有三四十岁,他们炽热的创作欲望与创作热情,又是我们需要去共同呵护的。

事实一再证明,观众是糊弄不得的,只有尊重观众的作品,才能获得观众的尊重。《中国奇谭》的“出圈”离不开主创团队的精耕细作和对初心的坚守,正是主创团队以真诚的态度,匠人的精神对作品不断打磨,才有了今天的走红出圈。谈“崛起”尚早,这一次,让我们为中国动画向好鼓掌。


(作者:闫泓琪,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办公室干部)


延伸阅读:

上美影归来,惊艳了中国动画的新年

中国动画奋斗、创新、自信,勇攀“新高峰”的十年

国漫崛起,路有多远?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