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评论>正文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书写不能只是贴标签(刘畅)

2024-12-03 阅读: 来源:《文汇报》 作者:刘畅 收藏

从稍早一些出现的“汉服热”“国风音乐热”,到传统戏曲的“出圈”,再到《黑神话:悟空》之类国产IP的火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而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也越来越多元。

关于传统文化所掀起的热潮,网络文学无疑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载体。正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所指出:“网络文学愈发成为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成为网络文学的重要题材,为网络文学注入传统意趣,同时网络文学助力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而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网络文学理应发挥更大作用,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统文化底蕴丰厚,是网络文学创作灵感、审美追求与写作资源的重要源泉。以传统文化为题材,或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始终是网络文学创作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

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择天记》剧

例如,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催生出洪荒流、修真流、盗墓流、国术流等诸多流派风格,使网络文学的类型、题材愈显多样。《凡人修仙传》《遮天》《择天记》等玄幻小说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宗教、美学观念及神话传说、民间信仰,构造出具有东方文化气息的仙侠世界。《秦吏》《唐砖》《大宋清欢》等历史类小说则以细腻、生动的细节描绘古人的生活世界,呈现了中国历史某一阶段富于质感的社会文化风貌。而对“三国”“水浒”“红楼”等文学经典IP的改写、续写,更是网络文学创作的热门赛道,由这些经典IP衍生而来的作品,至今仍在各大文学网站保持着相当规模的点击率、订阅量。

由此看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网络文学勾勒了纵贯民族历史、神话传说、风俗信仰、民间技艺等不同维度的文化图景,其中蕴含着中国文化对天地、自然、时空、生死等问题的独特观念,以及中国文化传统所积淀下来的价值追求与审美趣味。

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学的结合,不仅在题材、类型和表现方式上为网络文学打开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而且构建了蕴含民族文化特性的“中国故事”“中国话语”。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网络文学作品及其影视、动漫、游戏改编,让受众对传统文化有了多方位的认知,提升了传统文化的显示度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学的结合成为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然而,在传统文化热潮方兴未艾之际,如何更好地与传统文化结合、推出更高质量的作品,是我们审视网络文学创作的重要出发点,这就涉及到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网络文学究竟应该“写什么”和“怎么写”。

就前者而言,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积淀,难免出现泥沙俱下、玉石杂糅的情况,以传统文化为书写对象,就必然要面对其中的精华与糟粕。而作为一种快餐化、消费性的文学样态,网络文学中不乏以传统文化中某些消极元素作为噱头的现象,如对宿命轮回、因果报应、男尊女卑等陈旧观念的津津乐道,或是从旧习俗、旧文化中发掘某种粗鄙、庸俗的趣味,以此来迎合读者喜好与市场需求。所以,对传统文化的书写、化用,绝不是将传统文化照单全收,更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盲目崇拜,迷信“传统的就是好的”,而是要以当代人的精神价值对其进行鉴别、过滤,以达到去芜存菁的目的。

网络文学以传统文化作为表现对象,并不只是给作品贴上一张“传统文化”的标签,在写作中如何避免同质化、模式化,充分利用好五千年文明留给我们的巨大的文化财富,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网络文学创作的实际状况看,对传统文化的书写,确实存在同质化、模式化的弊病。比如,历史类小说常以三国、初唐、明末、清初等特定历史阶段作为故事背景,对时代的描摹及人物、情节设定往往缺乏新意,不免让人产生千篇一律之感;修真小说中的修炼体系只是重复借用某些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了一套僵化、封闭的模式;盗墓类小说中的所谓“倒斗”“摸金校尉”“南派”“北派”等设定陈陈相因,几乎已成为此类小说的“标配”……当然,每位作者都有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领域,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但文学贵在推陈出新,守着如此广饶的文化矿藏,如果能够挖掘得更广更深,必然会有新的收获。

近年来,网络现实题材小说的创作就出现了这样可贵的探索,许多作品尝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实生活、时代精神相结合,如《首席医官》《棋魔前传》《洞庭茶师》等围绕中医、围棋、茶道等传统技艺展开对现实人生的书写,《我为国家修文物》《敦煌:千年飞天舞》《非遗传承从茶百戏开始》等则聚焦文化遗产的当代命运,在充实情节构架的同时增添了文化韵味、趣味,让这些作品读起来别具生气,为网络文学开掘出新的写作路径。

网络文学诞生至今已有20多年,从最初阶段的“野蛮生长”,到当下网络文学自觉寻求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这一轨迹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向心力。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我相信,网络文学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也会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注入新的活力,让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焕发出更璀璨的光彩。


(作者:刘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志怪”传统与中国当代的网络小说(刘畅)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