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工人形象持续得到书写和建构,日常的生活者和积极的改革者等都有文学性塑造。如果以时间线来梳理,大致脉络有三个阶段。一是工人主体性的建立,主要是书写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人当家做主人,成为自豪的劳动者,以工厂为背景的工人生活成为有别于乡村生活的新形态。二是工业背景下,工人特殊且坚韧的精神得到颂扬,令人印象深刻。三是新时期后,工人的改革者形象日渐清晰,管理和改革成为工业文学的主线。
纵观这一时间线上的作品,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机械技术至上的年代,文学并没有出现相匹配的技术工人形象,而且,传统意义的师徒关系也被现代意识冲击得支离破碎。这样的评判,或许有偏颇之处,但我们确实很难看到像手工业时代的师徒情谊和对技术的忘我崇拜。虽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此方面的文学表达,但景象并不壮观。
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迅速发展的工业文明,使中国工人的职业角色和生活样式变换太快,一段时期的特质难以显著形成。这其中,工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比较明显些,工人以技术为支点的素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生成和展现,无法以技术性的劳动和过人的技能获得应有的尊重。与此同时,现代科技也使传统的技艺教育和传承发生了巨大变化,师徒模式渐成为历史。由此,我们至少可以认为,工人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全方位的构建,文学之于工人形象的书写有失语之处。
近些年,随着后工业浪潮的到来,工业题材成为网络文学现实题材重要的书写场域,但大多聚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宏大叙述,技术工人的身影似乎已被智能科技所淹没,工人形象中的技术工人的成长及个性化生活依然相对较弱。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我看到《金牌学徒》时,首先被“学徒”二字吸引,也让我想起了当年我家附近的汽车修理厂。那时检修汽车几乎全凭工人的眼看手摸耳听,想成为好的修理工,除了自己用心学,还得有好师傅带。有一些小零件,需要修理工用车床等自己加工和维修。每个人都有独门绝技,技能高超的,特别受人待见,自己也特别自豪。
也正因为如此,《金牌学徒》中的主人公孟荣让我很熟悉。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属于“废柴”,小时候调皮捣蛋,就业上班后因工作失误而失业,紧接着,父亲遭车祸,女友弃他而去。被动接管家族机修厂后,又因管理不善而致工厂倒闭。一连串的打击,反倒激发了他的斗志。他进一家农机厂做最基层的车工,从小学徒起步苦练车、铣、镗、磨等各项加工技艺,后又专攻数控机床等先进技术,经数年努力终成为技术全能高手的金牌学徒。家庭条件不好,学历不高,诸多方面都处于社会底层,但他坚守“学徒精神”,勇于突出重围,敢于尝试,最终成长为大型国有企业的技术专家。
孟荣可谓是技术工人群体的代表性人物,他最初的处境和一路的拼搏,既是技术工人的现实投射,也观照了普遍性的人的成长。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人生路,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技术工人是发展产业、振兴工业不可替代的力量。事实上,科技再智能,人的能力包括传统的手工能力并不能完全被取代,有时甚至依然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其中所蕴含的情怀和精神从不会因为科技而消失,也不应消失。
从表达到认知,《金牌学徒》描写了技术工人,又提示我们要真诚关注他们,深度认识他们,这是作品应有的文学之意,也是现实关怀应有的情感向度。创作中,作者洞悉了网络文学的故事讲述与技术进步、技术工人成长具有的某种一致性的关系,比如刘师傅立下不达他的标准就不传授技术的规矩,比如孟荣苦练技术过一关上一个层级,后来掌握数控核心技术,成为金牌技工,等等,这些都是“修炼”“打怪升级”和怀有“金手指”之功等网络文学叙述力的转化。发挥网络文学独特的讲故事的方法和叙述力,可以让现实题材创作更好地还原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展现现实生活的非凡魅力。
《金牌学徒》聚焦产业工人,实践了工业文以人为中心的叙事伦理。小说的叙述在中国社会发展以及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整体视野里,贴近技术革新的线程,贴近技术工人的成长,塑造工人群像,极具现实题材的关键性品质。
小说立足于行业特点,凭借硬核的科技知识和具实性的日常生活想象,回归生产和劳动的第一现场,接续了早期传统工业文学的在场视角。同时遵循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内在逻辑,并使之成为独特的叙述力。
两代技术工人既有各自的人生轨迹,又带有鲜明的代际传承,这是真切的现实,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呼唤和弘扬。作者重点关注上一代技术工人的“工匠精神”,聚力书写新一代技术工人现代工业的思维和创新追求,更是呈现了技术工人应有的素质与才能。而两代技术人共有的家国情怀和技术信仰,又是中国技术工人的基本品质和人文精神。这样的师徒伦理是传统的生生不息,当下我们也应该敬畏和坚守,并在现代意识的加持下不断饱满和发展。
如此,《金牌学徒》就显得特别亮眼。小说以工人为人物叙述的主体,深情地关注工人的成长,以及由此而来的职场状态、日常生活和情感。将目光投向技术工人这一群体,并以技术工人为叙述主角,完成了工业发展、技术进步和技术工人成长的三重同构,是这部作品的特别收获。
(作者:北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