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报告显示,伴随着数字化发展,我国互联网治理也不断进步,尤其是“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对于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起到了积极作用。自2019年以来,我国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204.93亿条、账号13.89亿个,下架违法违规应用程序6.7万余款。
如今,互联网已走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正在不断呈现出规范化、制度化的态势。但是,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是一个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面对网络上存在的一些不时出现、沉渣泛起的乱象,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断巩固和扩大文娱领域综合治理的成果和效果。
《航拍中国》剧照
现状:网络视频日益成为网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在互联网普及方面,从2017年到2021年,我国网民规模从7.72亿增长到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从55.8 %提升至73%,特别是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57.6%。互联网已经渗入当代人生活的方方方面面,向网而生已经成为一个极其普遍的常态。
当代人已经生活在一个网络世界,生活在已成为现实世界重要组成部分的那个我们曾毫不犹豫认为是虚拟、梦幻的网络世界。尤其最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越发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另据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建成142.5万个5G基站,总量占全球60%以上,5G用户数达到3.55亿户。随着5G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升级,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迅猛崛起,成为用户遍及国内国外、城市乡村的国际性新媒体平台。
如今,当代很多人的大部分休闲时间、大多数的精神消费都是在互联网上。人们依托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物质需求基本上都能得到方便快捷的解决。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需求,提供种类繁多、体验感强的精神产品方面,新媒体平台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占比也在日益增大。报告显示,网络视频日益成为网民数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75亿,较上年同期增长4794万,占网民整体的94.5%。
但是,网络视频平台的内容生产与广大网民对高品质、多样化的网络视频内容产品的需求却是不相适应,或者说是有所欠缺的。部分短视频平台的监管自律不到位,平台上的内容良莠不齐、缺乏审美引导确是不容忽视的现状。纵览几个短视频平台,一些越是庸俗、低俗、媚俗的作品,甚至是恶俗恶搞的作品,点赞量越高;而一些严肃高雅艺术却很少有人点赞,观者寥寥。这一现象固然与严肃高雅艺术欣赏门槛高有关,但更与新媒体平台的推流算法与审美引导有关。短视频平台自媒体的价值导向偏差、格调庸俗乱象不容忽视。
症候:网络视频内容生产“三俗”仍有存在,质量亟须提升
笔者从事的是书画专业,因此关注的书画类自媒体比较多,也曾就书画类自媒体内容发布、传播规律等进行过研究。笔者发现,各新媒体平台的一些书画类自媒体及其发布内容,情状堪忧,甚者可谓是对传统书画艺术的糟蹋与玷污,更是令人愤慨不已。
具体表现为:第一类是格调不高、技法低俗。新媒体平台上有很多书画教学、培训类自媒体,有一些是好的,但大多数作者本人创作水平不高,也不是从书画史上的历代经典作品中取法,讲解缺少画理、画论及一定艺术审美来作为支撑,只是就自身理解的技法讲技法。一些所谓教学,如怎么把纸揉皱了画雪山、把毛笔剪成锯齿状画山峰等等,博人关注、愚弄大众,虽无恶搞书画艺术的本意,但是由于艺术水平不高、拉低了网民和大众的审美眼光。第二类是出奇搞怪、哗众取宠。一些自媒体作者罔顾书法艺术的规律,有的直接泼一盆墨在墙上作画,有的用拖布、头发写字,用板刷写书法。一些自媒体作者消费女性,其发布内容必是搔首弄姿、扭捏作态的女性进行所谓“挥毫泼墨”,完后还要在纸上留下唇印。这些自媒体作者的内容生产庸俗、低俗、媚俗,借助书画艺术为载体,行获取流量与影响力之实,对网民和大众的艺术审美产生了严重误导。第三类是江湖杂耍、以丑为美。有的所谓“书法创作”,表情眼神诡异、无病呻吟,最后跌倒抽搐类似癫痫犯病;有的用头发、胡子、脸、胳膊肘蘸上墨蹭画……这些自媒体作者的内容生产直接陷入了“精神垃圾”的泥潭,玷污和丑化了传统书画艺术,污染了新媒体平台的生态环境。
分析研究这些短视频平台自媒体的内容生产,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出显而易见的结论。一是新媒体平台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性不够强,在涉及精神文化内容方面存在监管尺度过宽的倾向。二是专业的书画艺术工作者和书画评论工作者大都没有进驻新媒体平台,平台上缺少大批具有专业素养的自媒体作者的高质量内容生产,无法形成审美引导,从而实现对大众艺术审美的普及和提高。
建议:强化平台自律监管,着意专业把关和审美引领
当今的大多数新媒体平台自己并不生产或者少量生产内容,其内容大都是由入驻到平台的各个自媒体提供。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作者、“艺术家”兼“评论家”,人人都可以发声,发布在平台的作品是海量的,也是参差不齐的。在此情况下,新媒体平台需要切实承担起相应的监管责任。
对于精神文化类内容的生产,平台的审核把关不能完全交给技术,不能仅仅通过机器人检索敏感字符、图片等,对于很多艺术门类的“什么是好作品,什么是一般作品”“哪位艺术家专业水平高,哪些是江湖杂耍滥竽充数”等通过技术是判断不了的。当前文化艺术类自媒体仍存在一定的“泛娱乐化”“三俗化”倾向,“以丑为美”“审美堕落”“视觉污染”等乱象在部分自媒体中沉渣泛起,为了维护天朗气清的互联网生态,综合治理的工作需要进一步持续推进。
具体到新媒体自身而言,引导与治理的原则不能以流量和大众点赞为唯一的推送标准。突出流量和大众点赞的算法,是对大众喜欢的尊重,也是对大众和作者积极性的调动,但不能一概而论、标准绝对化。严肃高雅艺术不是大众娱乐段子,专业性很强,真正欣赏也有一定门槛,所以需要区别对待,在考虑大众点赞、流量算法的基础上,应实事求是地考虑专业性,提供一种能让严肃高雅艺术得到更多推送的特殊算法。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曾讲:“你们如果老是《小放牛》,就没有鸡蛋吃了。”毛泽东同志强调的就是,老百姓是喜欢雅俗共赏的《小放牛》,但文艺不能一味地去迎合大众口味,而是要在迎合中不断引导、提高大众的审美品位。具体引导与治理的方向是扶持严肃高雅的艺术自媒体,整治限制“三俗”艺术自媒体及作品。不能仅通过计算机算法,还要通过平台艺委会专家、艺术编辑等人为干预,通过具体措施和手段,让大众看到更多的严肃高雅艺术,让“三俗”作品远离人们的视线和生活,还新媒体平台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严肃高雅、纯净优美的空间。
从当前新媒体平台文化艺术类自媒体整体状态和发展倾向看,一是建议新媒体平台设立艺术编辑与兼职艺术编辑。要参考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设立编辑的做法,由艺术编辑对各自媒体投放到平台上的作品进行艺术水平把关,对专业性强、格调境界高的账号与作品给予流量扶持,增加更多展现机会;对“三俗”作品坚决限流或删除,对连续发布“三俗”作品的账号给予警告和一定惩罚。兼职编辑可考虑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各艺术门类全国专业委员会联合招聘,以保证队伍的艺术水准。二是建议新媒体平台联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及各艺术门类专家成立艺术专业委员会,负责对入驻平台自媒体的创作者进行资格注册、水平等级评估,平台对注册资格及不同等级的账号有不同的流量支持,以保证严肃高雅艺术得到更多的展现机会。艺委会还可通过研讨会、提交议案等方式对平台发展积极建言献计。三是建议新媒体平台强化“三俗”作品举报通道。每一个观者既然都可以点赞,也应该可以举报。发出反“三俗”倡议,清晰“三俗”作品举报路径,引导观者对自己认为的“三俗”作品进行举报,根据举报数量给“三俗”作品限流,最终还平台一个清雅的空间。
(作者:张俊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首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培训班学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