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评论>正文

网络微短剧,能否“复制”网剧的精品化转型之路?

2022-08-22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韩思琪 收藏

2022年互联网短剧市场进入加速期。上半年爱奇艺、优酷、腾讯、芒果TV四家长视频平台上线的独播短剧就有171部。

尽管2020年就有“网络微短剧元年”这一说法了——2020年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备案系统新增了“网络微短剧”的板块,将其定义为“单集不超过10分钟的网络剧”,从而将微短剧正式纳入视频剧集之列。但从内容形态与审美风格来说,网络微短剧的发展刚刚迎来属于自己的第一个“展翅”期。

2022年初,单集6分钟的网络微短剧《大妈的世界》打响了微短剧差异化内容的探索“第一枪”。在爱情题材占据绝对优势的微短剧赛道里,在“甜宠、复仇、前妻、赘婿、霸道总裁、名媛千金”一众关键词中,在“神妖、穿越、重生、变身、身体互换”等流行的奇幻设定中,《大妈的世界》以现实题材和接地气的喜剧风格脱颖而出。该剧用“中国大妈”这一大众文化符号,直击时下热点、痛点,涵盖了老年保健品、广场舞、老年追星、盲盒、网红等热门话题,以密集的包袱与快节奏的反转为主要特色,收获了豆瓣评分8.1分。

随后,《长公主在上》《念念无明》两部网络微短剧,同样让观众看到了微短剧制作的诚意,收获播放量破千万的成绩。但另一方面,网络热度与播放数据刺激网络微短剧制作量激增,也滋生了部分创作者“靠短剧一夜暴富”的浮躁心态。

网络微短剧,“旧瓶”还是“新酒”?

网络微短剧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网络影视形态。早在2009年,便有一些以短时长、短制作周期、小投资规模为主要特点的网络短剧开始流行。2013年,《万万没想到》《报告老板》等网络小型系列剧接连推出,在时长、制播方式、审美趣味等方面已与今天的网络微短剧相差不大。但彼时网络微短剧与网络媒介的关系尚未被充分挖掘,网络小型系列剧更像是一种尝试而并未成为风潮,创作者的最终目的往往还是将作品转化为大银屏上的“大电影”,而不是探索紧贴网络媒介的网络剧集本身。

网络微短剧在今天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各网络视频平台内容生产的新领域,可以说,这是一种“逢其时”的自然生长,其发展有着清晰的脉络和内在动力。

首先,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用户短视频平台观看习惯的养成息息相关。据《2021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短视频、综合视频、网络直播、网络音频的用户规模分别为8.73亿、 7.04亿、6.17亿和2.82亿,日均使用时长分别为120分钟、97分钟、60分钟、59分钟。这组数据显示,我国短视频平台的行业地位首次超过综合视频平台,网民短视频平台使用率持续走高。更值一提的是,网络用户人均单日花费两小时在短视频上,其内容忠诚度可见一斑。视频内容用户逐渐形成短平快与碎片化的消费偏好,这也为微短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还有一种常见的业界说法认为:“网络微短剧火爆的时间曲线,正好与国内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时间线吻合。”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相较于长视频来说,短视频制作成本较低,制作方式更灵活,能更快地调整和适应年轻一代对文娱产品的消费需求,这也是其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

最后,当一些“S+”、大制作的剧集频频注水,故事肿胀而叙事拖沓,观众更愿意在碎片化的时间内观看“10分钟浓缩了传统电视剧用30集才能讲完的故事”的网络微短剧,就变得更好理解了。当然,过分迎合这种碎片化消费也给网络微短剧带来了“数字咸菜”的批评,如“时间短,内容爽,故事土甜”,有时甚至出现迎合碎片化时代观众情绪宣泄的“重口味”内容、不断抬高观众品尝快餐文化的“爽”之阈值,这些弊端都值得警惕。

不同视频平台中的微短剧创作

如前文所说,尽管网络微短剧的蓬勃发展为网络文艺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其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不少问题。首先是质量的良莠不齐。网络微短剧内容中仍存在低俗化问题,且题材同质化严重。从类型上来看,“甜宠”的爱情题材依然占据绝对优势,仍多见于“甜宠霸总”、玄幻修仙、“狗血雷人”等标签下。短时间内设置强冲突与反转,提供密集的笑点、爽点与强情绪是此类题材微短剧的主要特点。其次是尚未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低成本定制的弱势,为了涨粉带货的“捧人”法则,一味为了流量、市场而忽视优质内容的生产等等,这些很多创作容易有的特点,都会影响网络微短剧朝精品化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能够看到2022年网络微短剧在内容方面的一些变革。首先,不同的视频平台对微短剧的形式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关于微短剧剧集时长,近年来抖音的“新番计划”与快手的“星芒计划”,鼓励微短剧单集时长设置在1至5分钟之间。在视觉呈现上,微短剧探索处在竖屏与横屏两种不同的媒介形式中。其中,短视频平台中的微短剧基本为竖屏形式。竖屏因其屏幕大小和比例的特性,在远景、大场面的表现上有一定限制,只能更多地聚焦于人物,这也进一步限制了竖屏短剧信息量的承载与传递。

长视频平台也在布局各自的微短剧剧场,并尝试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定义”其自制的短剧。其中,爱奇艺的“小逗剧场”侧重轻松诙谐的搞笑气质,腾讯的“十分剧场”定义重点在于短剧时长,芒果TV的“下饭剧场”主要通过观看/使用场景来定义。相对来说,“爱优腾芒”的微短剧更偏向于10至20分钟的“中视频”,比如《念念无明》单集时长10分钟,《又是努力的一天呢第二季》单集时长12分钟。

相应地,长视频平台将长剧的制作思维引入微短剧。一个明显的变化体现在题材的多元化尝试上,如《大妈的世界》是对一度在互联网舆论场上处于“失声”状态的群体的关注,破除了种种对“大妈”的刻板印象; 《念念无明》通过“古装版《史密斯夫妇》”的设定,给古装言情题材的微短剧带来了精细化制作,正如导演曾庆杰所说,“小制作也要合情合理,时间短,质量却不能下降”。该剧将男女主角大婚的“经费燃烧”场面改为户外月下拜堂,节省制作经费的同时,让月下“巧遇”拜堂的名场面与主角彼此掩藏各自身份的情节相印证。

此外,“长剧思维”还与整体制作的逻辑有关。短视频平台经常与“网红达人”团队合作,一定程度上与“流量”相互捆绑。长视频平台自制的短剧在卡司、制作上则有一定的差异,无论是更专业的制播团队介入,还是对微短剧剧情容量、视觉效果、观看方式的规划上,都显得更加细致,它们力图通过自制作品打造平台“厂牌”式的IP,建立其优质内容的“护城河”。

多方合力,推进网络微短剧的精品化进程

网络微短剧正在进行一些快速的内容迭代的尝试——优先关注观众需求,快速更新题材内容,精细化运作、口碑式传播。这在客观上确实令网络微短剧的题材和内容更加丰富,整体上为受众提供了更为宽泛的选择。

当长剧动辄拖沓十集甚至三十集剧情之久去演绎注水的情节,当人物的逻辑性、状态连贯性均不在线等,让观众追剧的体验每况愈下,这就更显得一些优质的微短剧的确用极低的成本,反向“卷”起了长剧的制作诚意。

从具体的内容上来说,微短剧往往更强调代入感,故事开放给观众的“界面”多是通过让人有记忆点的主角来“操作”的。在剧集常见的“大女主”“傻白甜”“美强惨”一类的人物标签之外,一些微短剧探索了更有“先锋性”的人物设定。以“快穿”题材为例,当微短剧里的主角女玩家走进了游戏、女编剧走进了剧本,她们带着现代人的知识“快穿”进别人的身体做任务,她们占据的优势、所开的“外挂”往往是熟悉剧情的信息差,进而可以自己掌握命运和剧情走向。此时,她们不必再扮演被拯救的女主角,而是清醒地游走在各个剧本之间。

其次,尽管仍有消费“爽点”、紧跟“热点”之嫌,但微短剧因需要从大量同质化、套路化的故事中脱颖而出的竞争需要,其创作也会自发地更新迭代——一种套路全网拍,观众看腻了之后自然会要求新变。比如快手平台上的“婆媳故事”,也已经走出了“两个女人相互为难”的窠臼,而是将此前一度隐身的丈夫角色拉入剧情、加入讨论。

前不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依规将国产网络剧片审查纳入行政许可事项管理,开始发放《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这意味着国产网络剧片的“上线备案号”被“网标”取代,网络剧片的制作、播放将更加规范。

至于网络微短剧能否“复制”网剧精品化的转型之路?这需要创作主体、相关政策制定主体和监管部门、平台方与观众等多方合力,共同完成其优化与探索。


延伸阅读:

网络微短剧成观众新宠(崔晓)

界限消弭下的参与体验:网络微短剧的审美趋向(吴岸杨)

短剧带来惊喜,也影响着传统影视剧市场(郭梅)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