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10周年>正文

李遇春:新时代文艺评论的新发展与新趋向

2024-08-23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李遇春 收藏

编者按: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十年来,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践行好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开设“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10周年”专栏,通过约稿、征稿、选载等方式刊发相关文章,以期通过广泛交流,推动学习贯彻走深走实。

新时代文艺评论的新发展与新趋向

李遇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从此,《讲话》就成为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新指南。十年来,新时代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致力于让文艺的百花园为人民绽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具有新时代品格和新时代气象的文艺食粮,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一大批充满文化自信、闪耀着中国精神、向世界彰显着中国气派和中国风范的文艺精品不断涌现。举凡文学、影视、音乐、美术、书法、曲艺等众多文艺领域,无不异彩纷呈,又始终凸显着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实践表明,《讲话》具有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伟力,为新时代文艺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是新时代文艺取得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保障。重温《讲话》,更加坚定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心。

新时代文艺评论是新时代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二者在相互磨合中协调运转,才能推动文艺不断向高境界攀升。新时代以来,文艺界的主旋律创作和正能量话语不断释放出新的艺术魅力,文艺界曾经一度被市场经济所裹挟的庸俗风气和不健全的行业生态得到了及时扭转,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一个风清气正的文艺生态环境正在日渐形成。这一切与《讲话》十年来文艺批评的新变化与新发展是分不开的。说到新时代文艺批评的新变,这集中表现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上。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在新时代语境中纷纷开始话语转型与重建,逐步从各种西洋式的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理论话语体系中超拔出来,切实回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元典话语体系,并将其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不断更新中国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彻底激发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新时代文艺批评大力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努力挖掘最新文艺作品中的人民性含量,从人民性精神的解读到人民性形式的剖析,从整体上张扬新时代文艺创作在人民性表达上取得的卓越成效。正是这种创作与评论的双向有效互动,使得新时代文艺不断开创新的历史格局,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艺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

不难看出,在新时代文艺批评中,关于路遥及其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研究成为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想当年,《平凡的世界》在各种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语境中遭受冷遇,路遥一以贯之的人民文学理想也相应地受到漠视。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路遥以其扎根人民生活、礼敬基层民众的创作姿态重新得到了主流文学理论批评界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路遥及其文学创作道路已经构成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示范。《平凡的世界》也被重新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并成功播出。显然,路遥及其经典作品的再发现与再阐释,是新时代文艺理论批评领域中的一个文艺事件。路遥及其创作的典范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功于新时代文艺批评把握正确方向,坚持人民性、实践性的结果。在新时代的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大潮中,文艺界涌现出了像电视剧《山海情》、长篇小说《宝水》、报告文学《乡村国是》等精品力作,而在它们的背后不难发现路遥及其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样,在长篇小说《人世间》及根据其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在新时代语境中复兴与复壮的新趋势。《人世间》和《平凡的世界》都讲述了普通人民大众的奋斗史,都闪耀着普通劳动者的精神光芒,都彰显了社会主义人民文艺的审美力量,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尊重。

路遥《平凡的世界》(左)梁晓声《人世间》(右)

事实上,新时代文艺评论不仅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艺创作中寻找典范与滋养,还进一步在20世纪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早期文艺中寻找资源与源头。十年来,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在密切关注当下文艺创作的同时,也大力开掘百年中国红色文艺资源。有关百年中国红色文艺资源的整理与研究,业已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新显学。众所周知,在各级或各种文艺研究项目中,红色文艺研究项目的立项率持续攀升,这正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传承红色基因”“用好红色文化”的积极回应。从早期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到苏区文艺和左翼文艺,再到抗战时期的解放区(延安)文艺或工农兵文艺,直至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新中国文艺,红色文艺资源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需要在新时代重新激活并再度释放其伟大的艺术能量。确实如此,十年来的新时代文艺正在努力重建其与20世纪中国红色文艺的精神与血肉联系,而且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也在不断通过理论阐释与文本解读的途径,重建新时代文艺与20世纪中国红色文艺的话语谱系。诸如红色诗歌、红色小说、红色戏剧、红色电影、红色音乐、红色绘画……在新时代语境中被文艺评论工作者不断加以挖掘与重释,给当下的文艺创作及时提供了宝贵的话语资源。于是我们看到赵树理、柳青、周立波等革命作家的红色经典在新时代重放光彩,他们所开创的红色文艺传统正在新时代发扬光大。新时代的《创业史》和《山乡巨变》可谓呼之欲出,新时代的“革命英雄传奇”已然出现,我们在《雪山大地》《宝水》《千里江山图》《牵风记》等“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中不难窥见其端倪,我们也在《山海情》《觉醒年代》《长津湖》等热播影视剧中发现了其艺术生机。这说明新时代文艺评论已然发挥了其积极的社会效能。

电视剧《山海情》海报

新时代文艺必须创造文艺高峰,这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而在通往文艺高峰的路上,不仅要开掘20世纪丰厚的红色文艺资源,还要致力于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实现对其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十年来,文艺评论工作者紧紧围绕新时代文艺的理论与实践,对“两创”理论进行了深入阐释与系统总结,不断发挥其在新时代文艺守正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我们把《人世间》中普通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和人格力量提炼出来给人们看,我们把《觉醒年代》和《千里江山图》中现代中国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敞开来与大家分享,我们还把《流浪地球》中的中华民族文化密码破译出来奉献给热情的观众,凡此种种,无不彰显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者的民族情怀与社会担当。我们深知,文艺评论是镜子也是良药,它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意义重大。所以我们必须发挥文艺评论激浊扬清的社会功能,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如此才能让文艺不当市场的奴隶,进而在新时代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中健康地发育与成长。


签发:袁正领

审核:张利国


延伸阅读:

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征文启事

新媒介语境中重新审视“文学”范畴(李遇春)

激活中国文艺传统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李遇春)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