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10周年>正文

新时代戏曲创作:培根铸魂的十年

2024-09-12 阅读: 来源:“中国戏剧杂志”微信公号 作者:安葵 收藏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同文艺界同志们深入交流,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一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和任务,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征途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意义。在这之后,2016年11月,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的开幕式和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的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是把文艺工作与文化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发表,以下引自此文不再注出)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其他多次讲话和给文艺工作者、文艺团体的复信,全面具体地阐述了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中的问题,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殷切的期望。今天回顾十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倍感亲切;认真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前景。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首先着重论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这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同志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对人民的概念,对文艺工作者如何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做出了深刻的阐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的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怎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呢?“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

习近平总书记尖锐地指出当前创作中存在的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浮躁、急功近利等问题,强调“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宏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多项政策文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和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实施了很多措施,帮助文艺工作者提高思想和业务水平。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剧协等单位在举办各类艺术节的同时举办了多种创作人员培训班,并着重对领军人才进行培养。中国剧协组织获得曹禺戏剧文学奖的剧作家讲师团,赴宁夏、广西、江西等地,让剧作家“行万里路”,开阔眼界,并借以推动青年剧作者的成长。十年来,文艺工作者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努力在深入生活中塑造自己,立己、铸己,这是十年文艺创作能够取得重要成绩的根本原因。因此我认为,这十年是文艺界培根铸魂的十年。

豫剧《焦裕禄》(图片来源:“河南豫剧三团”微信公号)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十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向着这个方向做出了积极努力。这里仅以戏曲作品为例。首先是各条战线上的英模人物的感人事迹被搬上了舞台。豫剧《焦裕禄》生动展现了焦裕禄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上党梆子《申纪兰》塑造了不忘初心、一直与群众在一起的优秀农民干部的形象。河北梆子《李保国》表现了李保国教授带领学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高尚情怀。沪剧《敦煌女儿》表现了敦煌文化的守护者樊锦诗的丰富情感。苏剧《国鼎魂》书写了两代文化守护人对国宝的守护,他们把民族瑰宝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宝贵。黄梅戏、京剧《邓稼先》为“两弹一星”的英雄们立传。京剧《弄潮》是新时代先进工人的一曲颂歌。

许多作品把真实的现实生活加以典型化,或从“小切口”侧面写出英模人物的影响。如豫剧《大河安澜》通过父子两代护河人和治河人的奋斗表现出大河人的性格、精神和情感。越剧《核桃树下》表现了科学家家属那种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坚贞的情感,从侧面写出了科学家为国家做出的牺牲和奉献。越剧《山海情深》通过上海干部到西部扶贫的故事表现了兄弟民族、兄弟地区携手努力奔小康的新生活图景。

革命历史题材有了新的拓展。昆曲《瞿秋白》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的遭遇和独特的性格。在狱中,他对党的斗争历史和个人的作为有所反思,更在与变节人物的对比中,通过与敌人的较量写出了他的坚贞品格。此剧对昆曲表现现代生活也做出了新的探索和贡献。评剧《相期吾少年》表现了李大钊接受和宣传革命思想的历程和充满亲情的家庭生活。评剧《革命家庭》根据回忆录《我的一家》改编创作,描写了一位普通妇女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的成长以及一个家庭为革命做出的牺牲与奉献。这两部作品都体现出传统道德与革命思想的联系,新思想是优秀传统道德观念在新时代的发展。淮剧《送你过江》从一个小角度写伟大的渡江战役,男女主人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为了能顺利完成过江的任务,向“落后的观念”做了妥协,牺牲了个人的幸福和爱情。这不是他们的软弱,而是为了革命的利益。这样的“悲剧”引人深思。闽剧《生命》表现战士们在革命战争年代用生命保卫母亲和孩子的传奇故事,是一曲生命的赞歌,是革命精神的颂歌。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通过镌刻纪念碑的故事表达了“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人民”的思想。京剧《燕翼堂》表现民族企业家经受战争洗礼中的成长,也表现出新思想深深植根于传统美德之中。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表现了普通群众淳朴诚实的品质及其在长征中逐步觉悟和成长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说:“优秀作品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暖人心、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十年来,戏曲创作呈现出题材、体裁、风格样式多样化的趋势。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淮剧《小镇》、湖南花鼓戏《桃花烟雨》、秦腔《生命的绿洲》、彩调戏《新刘三姐》、锡剧《装台》、越剧《钱塘里》《第一缕阳光》等现代戏表现了广大群众生气勃勃的现实生活,以不同剧种的地域特色表现出现代生活和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河南曲剧《鲁镇》取材于鲁迅的小说,表现出对五四新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并融入了当代剧作家新的哲理思考。歌仔戏《侨批》、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前侨民的艰苦生活和坚忍的品质,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民族精神。湖南花鼓戏《蔡坤山耕田》、邵阳花鼓戏《豆腐西施》、莆仙戏《踏伞行》、闽剧《过崖记》则表现了古代各色人等不同的生活场景,或悲中有喜,或喜中有悲,或经受灵魂的严峻考验,或遭受生活中一番“浪花”的拍打。看这些戏,观众既能得到审美的愉悦,又能得到思想的启迪,观后更是津津乐道。

莆仙戏《踏伞行》(图片来源:“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微信公号)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历史与传统文化。他说:“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着重论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这些论述使广大戏曲工作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和戏曲的价值,在历史剧创作和传统戏的挖掘、传承、改编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值得重视的成绩。

历史故事在传统戏中占有很大比重,但正面表现历史人物在文化上和历史发展中所做贡献的作品却很少。近年来各地各剧种创作演出了很多现代历史文化名人的作品,董仲舒、苏轼、王安石、朱熹、王阳明、黄宗羲等都被搬上了舞台,创作者力图通过这些作品表现民族历史的辉煌,增强文化自信,并发挥以古鉴今的作用。但这类作品创作的难度很大,主要是这些人物所做的历史贡献,特别是他们在文化思想方面的贡献不一定有“戏剧性”,因此很难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兼有,能长期在舞台上流传。许多作品还要经过一个不断加工提高的过程。但有些作品也将文学剧本与优秀演员的表演艺术紧密结合,如晋剧《于成龙》、越剧《苏秦》等,已经赢得了广大观众。《于成龙》不仅写事,更着力写人,通过著名演员谢涛的表演,一代名臣于成龙的骨气和情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传统戏写苏秦,多表现世态炎凉,着重表现苏秦发愤,着重在“励志”,越剧《苏秦》则着重表现苏秦的鸿鹄之志和对人生与国家命运的思考,对传统是很大的突破,优秀演员蔡浙飞通过精彩的唱、念和表演,把这一人物表现得血肉丰满。有些地方的人物如山东的游百川、福建漳浦县的蔡新、四川什邡市的纪大奎,他们有的当了相国,有的是地方县令,但都不为人熟知,当地的剧作家和剧团把他们搬上舞台(京剧《游百川》、芗剧《一代相国蔡新》、川剧《草鞋县令》),剧本故事和表演都很生动,值得称赞。

新中国成立后,戏曲从业者在整理改编传统戏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对有些精华糟粕杂糅的作品,剔除了封建性糟粕,弘扬了民主性的精华,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改编后的作品受到观众的喜爱,得以在舞台上流传。新时代人们加深了对优秀传统剧目价值的认识,复排经过观众考验的优秀的传统戏,并挖掘整理失传多年的传统剧目。昆曲的成绩尤为显著,一方面力求把经典名著“全本”搬上舞台,如《牡丹亭》;一方面努力挖掘、整理、复排优秀的折子戏。各剧种经过整理改编的优秀传统剧目如《团圆之后》《春草闯堂》《杨门女将》《富贵图》以及新创作的古代故事剧如吉剧《桃李梅》、越剧《五女拜寿》等都被许多剧种移植。这些作品彰显了剧种的特色和优势,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审美需要,并为新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剧院复排和移植这些优秀剧目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青年演员,演出这些优秀剧目能够使他们更深刻地感悟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塑造人物的能力。

昆曲《牡丹亭》(图片来源:“北方昆曲剧院”微信公号)

新的创造性的改编仍在进行。老剧作家徐棻把《马前泼水》的故事改编为《烂柯山下》,去掉了封建的贞节观念和鄙视妇女的观点;重新梳理了人物感情的脉络,把朱买臣及其妻子都写成令人同情的人物,启迪人们思考人生中的哲理。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精品;之后又提出,要以创作出“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的经典性作品为目标,要努力创作新的民族史诗。“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发言》)这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是巨大的激励。十年来,戏曲作家、艺术家向着这样的目标努力奋斗。上面列举的一些剧目只是笔者看过并留下较深印象的作品,它们只是十年来创作演出作品中的一小部分。但从中也可看出剧作家、艺术家向艺术高峰攀登的足迹。积以时日,更多优秀的作品、精品,乃至经典性的作品、史诗性的作品,一定会出现。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文艺批评和理论建设,他说:“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十年来,戏剧评论工作者遵照总书记的嘱托,积极开展评论工作,对戏剧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许多剧团在作品付排前都召开研讨会,邀请评论家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创作者提高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水平。人们对艺术问题的认识往往要经过逐步深入的过程,有一段时间,人们只看重“写什么”,认为只有现实题材才具有教育意义,创作题材过于单一;一些地方剧种重视向大剧种学习,但忽略了发挥本剧种的特点和优势,出现了趋同化的倾向;为了提高演出效果,搞舞台美术的“大制作”;等等。评论工作者倾听观众的意见和要求,与创作团体密切交流,结合创作实践,阐述艺术理论,使这些倾向逐步得到纠正。今天重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们也感到,评论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魄。”这也是戏曲理论工作者在戏曲理论领域应该努力完成的重要任务。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梅兰芳纪念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和全国许多高等院校、艺术研究机构,都设立了有关戏剧、戏曲三大体系建设的课题,积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研究。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也必将对创作实践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在党中央亲切的关怀下,戏曲界呈现一片生气勃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许多老艺术家以忘我的精神投身创作实践并努力培养接班人。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通过第二届“尚研班”将京剧《廉吏于成龙》倾囊传授给年轻一辈,让该剧得以高质量地传承下去。年逾八十的导演杨小青仍活跃在排演场上,并在实践中向青年导演传授经验。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带领众多戏曲名家和青年才俊开展多种活动,他们喊出了“新时代、新生代、新形态——看我戏曲新一代”的口号,充满自信和自豪。江西的剧作家姜朝皋在与青年剧作者一起在老区深入生活后写诗:“耄耋犹加惜寸阴,情牵菊苑写精神。千帆历尽童心在,揽住余晖励后昆。”“两鬓飞霜未赋闲,抒情咏志笔犹坚。春风百岁藏心宇,永是人间四月天。”

京剧《廉吏于成龙》(图片来源:“上海京剧院”微信号)

各剧种的一些优秀演员、领军人物都以饱满的热情为群众演出,并努力培养戏曲事业的后继人才。这里仅以笔者近期看到的一些材料为例。秦腔名家李梅、惠敏莉,晋剧名家谢涛,川剧名家沈铁梅,豫剧名家金不换、王红丽,贵州花灯戏名家邵志庆、淮剧名家陈澄等都带队下乡演出,风雨无阻。惠敏莉说:“我们始终铭记‘艺术从人民中来,要到人民中去’的教导,扎根人民,服务基层,把戏台搭建到人民群众之中。”安徽省开展“百场黄梅戏唱响百家景区”活动,韩再芬到潜山市天柱山风景区演出,使观众在戏曲艺术与自然景观紧密的结合中领略中国文化之美。2018年,江苏省开展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6年来仅省级层面 就组织了30余部优秀戏曲名作和经典折子戏在省内百余所高校演出250余场。锡剧名家李政成、昆曲苏剧名家王芳等都到高校演出。苏州大学教授朱栋霖和这些名演员还在大学开戏曲鉴赏课,吸引大学生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激发他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甬剧著名演员王锦文到湖南大学讲学,介绍甬剧艺术。山东省成立名家工作室,鞠小苏传承尚派名剧,作曲家高鼎铸培养音乐人才。四川省成立戏曲名家工作室,肖德美、陈智林、刘谊、陈巧茹等著名演员和杜建华等理论家开展讲座,唤醒年轻人的“川剧基因”。著名京剧武生演员翁国生担任剧院领导并兼做导演,用很多精力扶持边疆地区京剧院团,排演了《班超》等优秀作品,带动边疆地区京剧的发展。梨园戏著名演员曾静萍退休之后仍心系梨园,经过三年筹划,组织了南戏展演,力图“让高品质的戏曲活动,成为观众仰望的品牌”“寻找剧种的根基,回归传统,保护戏曲人”①。

中国戏曲是由各民族和各个地方剧种组成的,各剧种的百花齐放是戏曲繁荣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各剧种的保护和发展。他在福州担任市委书记期间,曾对文化局局长马国防说:“小马,你在这儿当文化局局长,我来福州当市委书记,咱们都要重视当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尤其是闽剧,千万不能在我们手上断了。”之后,他通过现场调研、开座谈会等方式,从各方面提供保障,为闽剧保驾护航。

习近平总书记到各地考察时,也关心当地戏曲剧种的生存和发展。2024年3月,他在湖南常德考察时嘱托:常德是有文化传承的地方,这里的丝弦、高腔、号子等要以适当载体传承好利用好,与时俱进发展好。(《人民日报》2024年3月22日《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坚持改革创新求真务实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调查,现在全国共有348个戏曲剧种,但不同地域的大小剧种的生存状态不同,一些流布地域较小的剧种状况更为艰难。自2018年起,文化和旅游部连续三年在江苏昆山举办了戏曲百戏盛典演出活动,让348个剧种都有机会在国家级的平台上进行展示,多个省区举办了稀有剧种、濒危剧种的展演,通过这些活动推动戏曲剧种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传统艺术总会不断受到流行艺术和各方面因素的冲击,因此大小剧种都必须居安思危,最重要的是要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山东省吕剧院院长孙香兰说:“戏曲艺术需要走出小圈子、走向大舞台,吕剧作品不论是经典的还是新创的,都应当在不断演出中接受观众检验。”因此他们不仅送戏到群众中去,而且重视对戏迷的培养,2024年举办新春戏迷联谊会,邀请20名戏迷到省级文艺院团的专业舞台进行表演,彰显吕剧扎根群众中间的传承活力。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副主任李雪飞说:“我们创排复排龙江剧不只是为了得奖,更应该让老百姓通过看龙江剧、了解龙江剧,提高文明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为此,她经常与同事携龙江剧《松江魂》《萧红》及折子戏《铁弓缘》《昭君出塞》等走进社区广场、乡镇村屯演出,践行艺术惠民宗旨。

以上所举各例只是当代戏曲活动长卷中的几个“镜头”,但我们从中也可看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戏曲人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的结尾引用了李白的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继承中华文化优秀基因,戏剧人一定能迈出超越古人的矫健步伐。

①曾静萍:《戏曲如何适应青年观众审美新变化》,《中国戏剧》,2023年第10期,第18—20页。


(作者:安葵,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10周年专栏页

一唱雄鸡天下白 ——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安葵)

让地方戏焕发出勃勃生机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