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军号”。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改革部署,其中一项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足见文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中办、国办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作为重要支点,文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价值引领、注入强大动力,对于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可以从四个方面的小切口入手,管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要义,探索新兴文艺发展路径,努力将“大写意”转化为“工笔画”“施工图”。
动画电影《中国奇谭》
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牵引,重构文艺发展新生态
《决定》提出,“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文艺创作、传播等文艺生态发生变化,承载着图文、短视频的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传统文艺的传播乘着信息技术的东风,以高质量、正能量的优质内容赢得了大流量。戏曲类作品、演员通过抖音等平台的直播打赏重构了一些非遗院团新生态,拯救了一批此类文艺团体。随着《新龙门客栈》走红的越剧,2023年直播观看人次达8.9亿,同比增长50%,越剧也成为打赏“票房”收入第二高的戏曲类型。影视类作品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的评论推送,获得了叫座又叫好的局面。电影《流浪地球》系列通过专业人士对于其中超级计算机、虚拟数字人、智能机器人、太空电梯、行星发动机等硬核科技的详细解读分析,赢得了不少热爱科幻文艺和前沿科技的青少年。文艺评论在坚守传统纸媒评论阵地外,积极开拓网络评论新阵地,通过短评、微评、短视频评论等形式不断培育新时代文艺评论新锐力量、骨干人才,有力引导创作、引导舆论、引导市场、引导大众。
不容忽视的是,文艺在互联网空间的传播也存在价值导向不明、审美水平不高、作品良莠不齐等问题,这些成为误导网民的干扰元素。文艺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载体。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有利条件,生产传播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符合当代人审美的“两创”作品,让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成为文艺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底色。
以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为支点,加快推动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型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十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给文艺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赋能下,网络视听、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型文化产品佳作频出,数字展演、数字出版、数字文娱等新型传播方式日趋迭代。如网络动画片《中国奇谭》通过CG、“三渲二”等技术,将素描与传统水墨相结合,运用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对经典故事进行了全新演绎,唤起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文化节目《诗画中国》《美术里的中国》借助数字手段实现了美术经典的数字化呈现和沉浸式体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冰雪五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中国传统水墨画进行解构与重塑,实时动态呈现“黄河之水”的生动画像。一系列新的文艺类型创新呈现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实现了相融相生、双向赋能,提升了文化体验的交互性、沉浸性,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助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引擎,让生成式人工智能更好服务于文艺创作
《决定》提出,“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近几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作为人的创造力的技术性外化,给文艺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ChatGPT、Sora等工具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一些文艺工作者通过百度“文心一格”、360“智绘”、阿里云“通义万相”等创作人工智能绘画,为文艺创作拓展了新思路,打开了新空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人工智能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AI看典籍》,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文化影视化领域的一次实践。华东师范大学相关团队研发的“大模型长篇小说创作系统”创作出百万字小说《天命使徒》。美国相关团队利用Midjourney、Runway、Pika、Kaiber等多个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创作出长片电影《我们的终结者2重制版》(Our T2 Remake)在洛杉矶成功上映。
算法模型、算力速度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创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人工智能从“技术工具”到“创作伙伴”再到“创作主人”,看似在一步步“喧宾夺主”代替传统创作。然而从创作本质看,人工智能存在天然缺陷,其创作源泉过度依赖于“投喂数据”“算法训练”“二手生活”,而非“情感经历”“生命体悟”“深扎体验”,这就背离了“用心用情用功”的创作原则,也无法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开展评判鉴赏。同时也存在图文、视频侵权等隐患。因此进一步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迫在眉睫,一方面需要相关主管和监管部门加强生成式人工智能制度建设;另一方面,需要从业者在创作时设置伦理边界、开展预警分析,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劣势转化为创作传播中降本、提质、增效等优势,使其真正服务于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供给优质文艺资源为目标,进一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决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这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提供了路径方法。对于文艺来说,既要强调“供给质量”,如文艺资源、文艺作品、文艺活动的供给是否优质;又要强调“供给方式”,如文艺资源与广大群众是否可以直接“面对面”“屏对屏”。相关部门应推动文艺资源与群众建立“直达基层”的机制,为广大基层群众送上更多增强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和文艺服务,不断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参与感。
文艺直达基层的供给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优质文艺活动在线下直接进入基层,即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平台阵地为依托,以“强基工程”“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机制、活动为抓手,通过文艺志愿服务、艺术乡建等形式,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夯实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基础;另一种是通过网络直播、网络展览、网络剧场等方式,让基层群众足不出户在线上欣赏到优质文艺活动。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通过各类文艺演出、“村歌嘹亮”、采风创作等活动,以高质量的文艺作品、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实现优质文艺资源直达基层、直抵人心。《2023抖音演艺直播数据报告》指出,在抖音直播间“第二舞台”,111名一级演员在2023年带来19350场“殿堂级”演出,4890名走上《星光大道》等节目的草根明星在直播间里大放光彩,让互联网“最大变量”成为文艺事业“最大增量”。广大文艺工作者以线下线上多种形式,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文艺大餐,为提高大众审美、引领社会风尚发挥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出文艺的力量。
(作者:张利国,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网信处处长、副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