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多部大片点燃“史上最强春节档”,刷新中国影史春节档最高票房和观影人次纪录。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特别策划“从春节档爆火看中国电影发展”主题征文(点击查看),得到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的热烈响应和热情支持。综合考虑文章质量、题材、视角、文风、创新等因素,我们将陆续推出系列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一滴“中国墨”的再度漂流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民族美学元素
董晓可,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山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今年的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是当之无愧的爆款。五年间,从《哪吒之魔童降世》到《哪吒2》,在上座率与票房一路高歌猛进的背后,是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美学元素的精彩呈现。如今,这一滴“中国墨”在世界影视长河中继续活力漂流着。而在此墨韵流转的奇幻旅程间,深藏其中的“月光宝盒”密码,值得我们细细探究。
灵动音乐、绚丽色彩与古老文物的融合,以光与影的交汇演绎着民族风情的视听盛宴。侗族大歌、唢呐、蒙古族呼麦等民族音乐元素交织,赋予了影片以灵魂:大战时,唢呐激昂的曲调配合角色动作,将紧张氛围拉满,使观众仿若置身战场;抒情处,吉他旋律与张碧晨的嗓音相和,如泣如诉,把角色间的情感细腻地传递给观众,让人们感同身受;与之相契,哪吒打斗时的热火烈焰所展现出的勇敢无畏、敖丙施法时清冷蓝光凸显出的冰清玉洁,玉虚宫里云雾缭绕的淡雅仙境,均以或炽热、或空灵、或神秘的色彩,让观众如痴如醉。加之以三星堆文物为原型的结界兽、借鉴商周青铜鼎造型与纹饰的天元鼎、脱胎于宋徽宗传世名作《瑞鹤图》的玉虚宫屋顶场景等文物元素的融入,为影片构建起了底蕴深厚的文化世界。这些,都完美抵达了音乐、色彩与文物的互融境界,让《哪吒2》在视听效果上魅力十足。
古老神话的“故事新编”与奇幻武侠的“剑谱新绘”,以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传递着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蕴。一方面,影片聚焦神话故事的现代演绎。在经典桥段的改编上,不再以“剔骨还父,剔肉还母”的怨恨宣泄方式,而是用为救亲人冲破穿心咒的自我牺牲呈现,不同角色间的爱相互交织,展现出温暖而伟大的亲情力量。在正邪观念上,彻底颠覆了传统认知:“仙,不一定是好的;妖,不一定是坏的;魔,可以是正义的”。这种对正邪的全新界定,引导观众对人性与道德展开深思,赋予故事以强烈现实意义。在情节设定上,哪吒打破了命运的枷锁,延续传统抗争精神的同时,融入了当代的自我价值探寻,在困境中不断成长,以顽强的意志书写属于自己的命运篇章。这些,都让古老故事在现代情感的渲染下更具感染力;另一方面,影片在武侠层面进行了深度思考。正是由于哪吒走出了结界和陈塘关,历经了灵肉淬炼,才使他对于“江湖”有了深刻理解,在目睹了他人不公命运的同时,也激发了内心推翻不合理的、不公正的权力规训的意念。在复杂的人道、仙道、魔道、妖道四重世界里,哪吒不断思考、成长,并与敖丙跨越种族以侠义友情并肩作战。他们用枪势凌厉、法术潇洒的默契配合,将武侠情谊进行了现世代的精彩演绎。这些改编,让影片既保留了传统民族精神与奇幻色彩,又契合了当代审美价值观,满足了观众沉浸式想象的多维需求。
中式美学理念下的电影镜头语言与西方电影技巧的精妙结合,实现了民族特色与全球文化的接轨。事实上,在当下国产动画电影发展中,“西方叙事手段下的中国内核”与 “中国视域下的好莱坞式表达”早已血肉一体、彼此关联。如果说,《哪吒1》已然在东方故事蓝本与“好莱坞式”英雄成长模式结合上,依靠惊险刺激、悬念叠加、高潮迭起的危机带来的3D 视觉狂欢中,收获了初试锋芒的不俗成功;那么《哪吒2》的全球文化融合实践中,真正踏上了世界一流电影的漂流之旅。某种程度而言,《哪吒2》是文明、文化交流互鉴的成功实践:从哪吒的成长弧光中,不难看出西方经典叙事中英雄成长模式的痕迹;石矶娘娘的形象塑造则借鉴了西方萌系角色的特点;影片中的一些场景绘制得极为细腻,如山川河流、云雾缭绕等自然景观,采用了类似宫崎骏动画中对自然元素的细腻描绘手法。《哪吒2》通过“以中为本、兼容世界”的电影镜头巧妙融合,不仅为国产动画电影提供了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海纳百川的魅力与活力。
5年打磨,138家公司、4000多人齐心协力,1900多个特效镜头、10000多个特效元素精心雕琢……《哪吒2》这滴“中国墨”,正在全球文化浪潮中美丽晕染着。这背后,是无数中国创作者与海量中国观众,对于民族美学墨香的辛勤耕耘与默默坚守。愿未来,能有更多“中国墨”在世界电影长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中国文化在全球舞台绽放出独特光彩。
作者与其子观看《哪吒2》后合影,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签发:徐粤春
审核:张利国
责编:艾超南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