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观察>正文

如何构建科学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

2017-12-07 阅读: 来源:光明网 作者:陈海 收藏

      【开栏语】为切实加强网络文艺评论工作,积极推动网络文艺发展,建设主流网络文艺评论阵地,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光明网共同主办“网络文艺观察”(原名“网络文艺评谈”)网报联动专栏,针对当下网络文艺领域的热点话题积极开展评论。现面向社会征集优秀网络文艺评论稿件,择优刊登于光明日报。投稿邮箱:wenyi@gmw.cn、wyplzg@126.com期待您的原创来稿!

网络大电影须从IP走向精品化

      网络文学伴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产业市场而蓬勃发展,相关的学理建设、评论实践也在逐步推进。但目前来看,网络文学评论仍不成熟:内容上习惯局限于一部作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方式上往往单打独斗、自说自话;方法上每每生搬硬套传统文学的评价标准。正因评价不到位甚至缺失,网络文学唯点击量、审美水平低下、创新动力不足、套路化严重等问题才会长期存在。换言之,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刻不容缓。

  目前,学界已就网络文学评价问题达成共识:网络文学应该有一种有别于传统文艺的、公认的、规范的评价体系。然而,这种宏大的构造意图往往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文学批评的背后,一定要有理论支撑。窃以为,对于网络文学评论来说,两大理论资源不可或缺。

  第一,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学源于生活,网络文学亦如此,马克思主义文论同样适用于评判网络文学,甚至是评判的基石。

  第二,数字文化理论。网络文学依托于数字技术,并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网络作为工具,具有改变人精神世界的力量。随着媒介的改变,我们所应做的不是哀叹旧的审美形式的消逝,而是创造新的审美形式。这正是数字文化理论应该解决的问题。

  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方法

  网络文学评价在操作环节主要有两大问题:第一,大部分文学批评者视网络文学为难登大雅之堂的“小道”,甚至对其轻视、敌视。第二,很多批评者关注的是已经出版、经过筛选的内容,而对大部分原生的网络文学作品视而不见。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网络文学作品泥沙俱下,与不少批评家的审美原则相冲突;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反思自身,是否投入了时间和精力来体验网络文学作品?针对上述问题,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需要研究者确立平等和体验的研究方法。

  所谓平等的研究,是打破对网络文学的歧视,承认网络文学自有其文学价值,提高网络文学的地位。从目前来看,网络文学的作品数量、受众数量、社会影响、文化产值等,都远超传统印刷文学。一个时代的文学理论尤其是文学批评活动,若是脱离了最主流、最鲜活的文学实践,通常是没有未来的。未来,希望改变主流批评对网络文学的失语状态,转向积极引导。

  所谓体验的研究,是批评者要真正进入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过程中。通过在线的方式阅读作品,体会网络传播的独特魅力。这样,才可能避免使用传统文学的审美原则来批评网络文学,真正发现网络文学的审美内涵。

  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主体

  大量网络文学研究者,只是因为门槛低才进入,而从不曾进行过真正的“网络阅读”,仅仅看过一些已出版的纸质网络文学作品,认为这就是全部。

  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两个问题:第一,被出版商看中并且出版的某些作品,能代表网络文学作品吗?出版商的选择,往往是市场化的选择,而非从文学视野进行的选择。而批评者又习惯使用与传统文学一样的批评标准,这就造成了网络小说不入流的“原罪”。

  第二,在线阅读和纸质阅读有着本质差异。若不承认这点,那么电脑屏幕和纸质界面又有何差异,网络文学的特殊性又在哪里?而这,正是一些网络文学批评者所忽略的。因此,我们需要一支热爱网络文学,真正进行了大量网络阅读,具备扎实理论功底的网络文学评论家。

  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目的

  近年来,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网络文学创作客观存在抄袭模仿等现象,降低了审美趣味。在这种状况下,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其目的是贯通理论和实践领域,用科学的评价来激励创作,催生更多好作品。

  要实现目标,大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理论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立场,基于当代美学和文论话语的构建成果,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新评价话语体系。尤其是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艺评论的精华,并与当代人的生活相结合,使我们的评价话语真正深入人心,具有更强的现实感。

  第二,实践方面。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不仅是理论家的责任,更需要作者和读者的参与。具体来说,我们要尊重网络作家对批评意见的看法,在平等对话、充分沟通的前提下,弄清作家到底需要怎样的文学评价体系,怎样的评价机制可以激发其创作热情?同时,也要照顾读者的审美需求,摆脱学术论文的桎梏,使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评论语言,生动明快地展示自己犀利而独到的评论思想。

      (作者:陈海,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汇总

      陈海 | 当代新媒介文学批评的中国话语构建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