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为切实加强网络文艺评论工作,积极推动网络文艺发展,建设主流网络文艺评论阵地,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光明网共同主办“网络文艺观察”(原名“网络文艺评谈”)网报联动专栏,针对当下网络文艺领域的热点话题积极开展评论。现面向社会征集优秀网络文艺评论稿件,择优刊登于光明日报。投稿邮箱:wenyi@gmw.cn、wyplzg@126.com期待您的原创来稿!
近百年来,世界文学有一个新媒介的转向。三十年来,这种转向在中国被回应并影响了文学的发展进程,而网络文学就是这种转向的鲜明表现。在信息时代、技术时代,或者说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对于世界的把握和理解方式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正如海德格尔所言,现代世界显现为一个图像的时代。我们逐渐习惯通过图像来确认自己的存在,而不再是文字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让文学找到它的根?网络文学正好对此进行了探索,带来了文学范式改变:语言上,更加流行化与大众化;思想上,不再追求宏大叙事的终极关怀,而是追求图像时代的爽感至上与人工智能的博弈游戏。
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网络文学主张新的审美模式:互动介入模式,以区别于现代美学所倡导的静观分离模式。以往的文学研究,习惯于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经典作家和作品的静观赏析与批评上,不太重视新时代技术、媒介、传播的影响分析,以及跨学科互动的方法。但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在适用于网络文学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考虑到网络文学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可从现象学角度对网络文学尤其是其语言性进行探讨。
现象学主张直面事物本身,有别于以往一分为二、一分为三的思维模式。马克思认为,人类一切的活动都要从生产实践开始,首先重要的是人的生产,其次是物的生产。这种观点,就是直面问题本身,不是形而上学式的绕圈子。现象学的方法,主要用来描述那些被遮蔽的,敞开那些要被显现的。那么,什么是网络文学所遮蔽的,什么又是网络文学要显现的,语言性对于网络文学还有效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就是现象学式的。对此的思考与回答,构成了网络文学现象学的重要内容。
有人说,如果网络文学是一种文学的话,便应该用文学通用的语言标准来研究。但经过实践,发现有点捉襟见肘。事实上,网络文学虽然还采取文字语言的形式,但精气神已不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文学。传统文化告诉我们,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一代有一代的高峰。从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在不同的时代,文学的生长点是不一样的。在技术时代,网络文学突破了经典文学或者说纯文学的壁垒,而成为一种超文本文学。作为一种跨学科、多元化的生态,网络文学不适合拘泥于经典文学史的框架来加以研究。仅从语言角度来分析网络文学,显然是不够的。
有鉴于此,我们要努力打破以往狭隘的文学观念,主张一种大文学观念。这种大文学观念,须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传统文化,二是文化经济,三是民族战略。这意味着,大文学观念要植根于既有的传统,继承优良的文化基因,也要从产业经济视角出发,把文学作为最绿色、最强大的生产力。而网络文学评价要从大文学观念出发,来建构自身的评价标准,至少应该包括三个维度:市场、语言和思想。无论是资本介入、粉丝圈子、爽感文化,还是诗意深度,都有一些应该把握的标尺,例如市场性、伦理性、语言性、思想性等机制构架。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网络文学可谓中国文学对世界的一种贡献,已经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同时,它也代表了青年一代人的亚文化现象。那么,如何让网络文学在野蛮生长的同时,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之内?我们提倡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文化经济、民族战略问题结合起来,作为具有未来性、时尚性和生命性的大文学来进行建构。通过上述思考,现象学思想显现了网络文学的时代意义,并把文学与我们带上了还乡的道路。
(作者:郭文成,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