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观察>正文

网络剧如何从高原到高峰

2017-03-28 阅读: 来源:光明网 作者: 收藏

网络剧如何重塑主流价值观

  【开栏语】

  为切实加强网络文艺评论工作,积极推动网络文艺发展,建设主流网络文艺评论阵地,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光明网共同主办“网络文艺评谈”专栏。针对当下网络文艺领域的热点话题积极开展评论,现面向社会征集优秀网络文艺评论稿件,择优刊登于光明日报。投稿邮箱为:wenyi@gmw.cn,期待您的原创来稿。

网络剧如何重塑主流价值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专门为网络制作,并通过互联网播放的一类网络连续剧,我们称之为网络剧。区别于以电视为播放媒介的传统电视剧,网络剧的主要播放媒介是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设备。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网络剧凭借庞大的规模、迅速的发展、高关注度等特点,成为各大视频网站制订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考量。同时,也因其开放活跃的市场特性逐渐倒逼体制机制的改革,为助推我国网络视频行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发挥出重要作用。中国的网络剧从模仿到创新、从借鉴到内化、从依赖到独立,逐渐走出了一条与传统电视剧既相互融合又有所区隔的发展路径,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印迹。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司网络视听节目备案库数据显示:2016年1月1日至11月30日,视频网站备案的网络剧为4430部,共16938集。《余罪》《老九门》《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等一批“头部剧集”获得了极高的网络点击和较大的社会影响;《青云志》《九州•天空城》《如果蜗牛有爱情》等多部网络自制剧实现了“先网后台”的反向输出;各大视频网站付费用户比例增长明显,其盈利模式开始从B2B向B2C转移,爱奇艺、腾讯视频等网络平台的主体性和话语权大幅提升。

  2016年的中国网络剧市场在精品创作、类型生成、模式创新、市场认同等方面均有所突破,并在大部分的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中间建构起独特的网络剧文化,形成了当代网络剧生产、传播和消费的繁荣景观。可以说,2016年是我国网络剧逐步走向成熟的一年。

  网络剧与电视剧的“同构异质”关系

  细数2016年的网络剧,绝大多数都遵循着传统电视剧的形式,每集40至45分钟,情节连贯、篇幅一致,且在置景、布光、运镜、剪辑、特效等方面与电视剧几无差异,整体创作倾向从拼贴式、非线性、碎片化向连续、完整转换——网络剧的形态选择正从边缘向主流集中。网络剧在形式上的回归有助于对接电视剧观众长期以来养成的欣赏习惯,同时为网络剧在电视媒体上的联动播出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经过几年时间的摸索,网络剧逐渐打破了传统电视剧的题材框架,通过精准匹配不同年龄、学历、收入的网络群体的不同需求,形成具有互联网属性的类型维度。例如,《最好的我们》《一起同过窗》《薛定谔的猫》等校园/青春剧回应了“80后”“90后”网友追忆校园生活、怀念美好青春的情感需求;《老九门》《藏地密码》《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等惊悚/悬疑剧承接着大量网络小说读者超现实、强刺激的趣味需求;《心理罪》《法医秦明》《如果蜗牛有爱情》等犯罪/刑侦剧满足了一批由美剧培养起来的观众对于“烧脑”剧情和推理过程的消费需求。鲜明的类型倾向瞄准了特定群体的审美偏好,拓宽了网络剧的视野范围,也有效地补充了传统电视剧题材单一的弱势,体现出网络剧的多元共生、求新求变的特点。

  “由表及里”是网络剧发展的基本面

  网络剧不断缩小与传统电视剧在制作水准方面的差距,却始终没有出现一部能够与经典电视剧比肩的精品力作,究其原因,就在于网络剧中价值观的缺失。

  为了营造技术景观,追求感官快感,网络剧创作存在着一种去价值、去思想、去观念的创作倾向。很多网友在谈及网剧时常常使用“辣眼”“重口”“有毒”等词汇,折射出网络剧的“空心”化问题。“去价值化”注定了当前的网络剧往往只能吸引眼球而无法走进内心,只能引发热议而无法获得共鸣。反观传统电视,创作者大都秉承着观照现实、洞察社会、启迪思想、引领价值的核心要义。例如2016年的优秀国产电视剧,无论是展现当代都市女性群像的《欢乐颂》,还是描写家庭代际关系困境的《小别离》,都有着明确、清晰的现实指向,这是网络剧与电视剧相比的一大缺失。如果没有价值观这根“定海神针”,网络剧创作容易陷入一种同质化、浅表化的茧式效应中。因此,笔者呼吁网络影视行业内部急需重构不同类型网络剧的价值内核,深度发掘与这一文化形态相符的审美内涵,实现网络剧主流价值观的重塑和共振。

  (作者:朱传欣,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专题 · 网络文艺评谈

  如何应对网络综艺的供需失衡

  李春:规范网络大电影,在路上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