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网络文学蓬勃发展,但网络文学评论相对滞后。在影响网络文学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中,文学评论所发挥的作用偏弱,而读者的订阅与评价、文学网站的推送、影视剧和网络游戏的开发效应以及媒体宣传则成了主导力量。这种主导力量背后的市场经济法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文学的繁荣。但当网络文学越过原始发展期,开始呼唤精品力作时,仅由市场主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相应的引导和管理,尤其是专业评论的互动与砥砺。
文学作品要想获得品质提升,细致而深入的专业评论必不可少。换句话说,网络文学评论不能停留在贴吧、知乎、龙空、天涯等论坛上的读者评价层面,不能由简单的“点赞”来替代,也不能停留在大而化之的“商业化”“娱乐化”“大众化”等简单印象之中,而应主动走上一条学院派道路。这是因为,与网民自发评论的感性化、零散化、圈子化、粉丝化倾向相比,专业评论往往能在更为宏阔的文学、文化视野中,探析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间的内在肌理差异,理性认识网络文学的特征与价值,从而对作品作出深刻、有效的理论阐释,推动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促进网络文学作品的经典化。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的数量增加和影响力扩大,网络文学的重要性越来越成为学界共识。2016年,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山东师范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爱读文学网等联合举办的“首届网络文艺评论大赛”颇受关注,参赛者达四百余人。从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到大学教授,从草根评论家、文学网站编辑到文联、作协系统的评论家,大家踊跃参与,认真对待,互相学习。这说明,网络文学逐渐进入青年学人的学术视野,专业评论对网络文学发展的积极意义日益凸显。
对于70后、80后、90后的青年学人来说,网络文学是成长记忆的一部分。他们以读者粉丝的身份入场,往往能够敏锐捕捉、深切体会网络文学作品的痛点和泪点,搔到网络文学的痒处。网络文学的人物设定、故事结构、叙述语言等形式层面的内容开始被学理性地审视,“爽”“玛丽苏”“主角光环”“金手指”“代入感”等概念,也正在进入理论分析体系。这种有精神体温,又有理解之同情、分析之深入的专业评论,为当下的网络文学所亟需。
今天,在网络文学的历史转折期,专业评论对青年学人的学术素养、阅读经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文学的主体是当代的通俗文学,和传统的通俗文学有很大不同。网络文学的商业数据和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等,常常并不一致或平衡。这就要求评论者熟悉网络文化,具备开阔的文学视野、敏锐的艺术判断力和面向未来的文学眼光,在知识体系上不断更新。
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阿尔贝•蒂博代曾将文学批评分为三种,包括自发的批评、学者的批评和大师的批评。三种批评各有优长。其中,备受信任和期待的专业评论人,在加强学术功底、积累评论经验的同时,也要虚心向网络读者学习,向网络作家学习,从而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和阐释网络文学。
(作者:周志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副秘书长,山东师范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