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流量盛行的时代,请“流量们”且行且珍惜
当下的国产娱乐工业正在被流量当道的趋势所挟持,这已然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有了流量演员,似乎综艺节目就有了收视率,电视剧就有了关注度,直播就有了点击量,电影就有了票房,带货就有了销量,口碑就有了热搜。流量焦虑似乎成了一种万能的标尺,有形无形地度量着文艺生产关系,操控着文艺实践行为。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摄影:倪兆顺)
在推崇物质自由的社会环境中,让位流量主导的市场里,卧薪尝胆、厚积薄发已不再是必要前提,甚至显得越来越无足轻重。艺人进入公众视线的门槛在降低,迅速吸睛的机会成本在紧缩,扬名蜚声的速成通道在拓宽。这就使得有的艺人在初尝胜果后便频频急于流量变现,借着一部作品累积起来的泡沫人气,保镖助理多到成群,广告代言接到手软,通告片酬抬到天价,职业素质、创作标准和艺术追求抛诸脑后。加之经纪公司、资本集团和粉丝有意无意地推波助澜、怂恿放任,让这种不良风气愈演愈烈。
殊不知,这是对艺人从艺生涯的超前消费和透支,是“寅吃卯粮”式的行业大忌。当众人擎举来得异常容易的时候,“被抛弃”和“被遗忘”已经开始行色匆匆地上路了。这个时代想甩掉谁,都来不及提前给一个眼色。纵观娱乐圈,多少人承蒙命运的眷顾一夜成名,却在流量的潮汐退去后无所适从,折戟沉沙。瞬息蹿红又“稳坐钓鱼台”,火速上位还妄想“一招鲜,吃遍天”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俄国文学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认为,文艺的美感特征首先是惊奇陌生的新鲜感,艺术避免衰老、退化的办法就是避开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不断地追求“陌生化”。这个理论适用于不同领域的文艺工作者,走红后频繁露脸有利于积攒人气,但操作不慎则可能适得其反。一部作品、一个角色能够获取广泛认可,源于受众不约而同的深层次欣赏期待,潜藏着一种无法言说的“集体审美无意识”。这种基于受众心理结构的情感平衡可遇而不可求,一旦破坏,很难修复。如果一个演员不加艺术甄别地、充满功利投机地频繁进行角色转换和替代,是对艺术沉浸的强制抽离和强迫转移。一旦这种“陌生感”被打破,就如无根之木、水中浮萍,受众的共鸣应激系统产生紊乱,既成的形象塑造会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心灵高峰体验的达成也会受到阻碍。
一定程度上,艺人和运动员的职业历程可以形成逻辑类比。如夺冠登顶的运动员只有接续不断地努力,才能在下一个竞争轮回里卫冕,有时需要付出多倍努力,才换来下个赛季的“维持原状”。反观流量艺人,同样沐浴在璀璨的星光下,徜徉在众生追捧的怀抱里,同样有着向公众传导价值观的责任和示范效应,显然不应该倚仗观众的呵护和喜爱,化身为收割套现的资本傀儡。而应该枕戈待旦、自觉察省,对自身充满能力恐慌,对职业葆有矢志初心,对观众心存感激和敬畏。
一言以蔽之,流量明星密集变现,小心透支星途前路。业精于勤,步步为营才是修艺王道。因为我是你的粉丝,所以我多么希望,每一次见到你,都是你最好的样子。
作者:刘勇,供职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责编:王璐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另,《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