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来稿>正文

《唐宫夜宴》火了,传统文化“活”了!

2021-04-20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苏心 收藏

舞蹈《唐宫夜宴》(视频来源:优酷)

  2021年春节又一舞蹈“爆火”,这似乎已不足为奇,但让人惊喜和意外的是,这次爆红的舞蹈作品《唐宫夜宴》并非来自最具国民关注度的央视春晚,而是出自河南卫视这一地方春晚。2月12日大年初一,作品仅播出两天,单个微博视频累计观看达1000万人次,“河南春晚唐宫夜宴”话题在微博更是有近亿次阅读量。观众也毫不吝啬赞美之词,直呼“这才是中国味”“博物馆活了”“再来亿遍”等。字里行间尽是对作品的欣赏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常被人称为“小众艺术”的舞蹈为何破壁出圈?置于博物馆的国宝、文物如何鲜活地存在于舞台?现代科技的助力、网络媒介的赋能,以及主创团队对传统文化的开掘功不可没。

  一、舞蹈遇上文物:科技为艺术创新助力

  憨态可掬舞人俏,科技融入舞台妙。千年古韵何处觅,玲琅满目尽国宝。说《唐宫夜宴》是中国版的《博物馆奇妙夜》,一点不为过。台上舞的,是取材于河南省博物院静态乐俑的14位“唐朝少女”。她们体态丰腴、动作俏皮,一举一动诙谐可爱又顾盼生姿。不仅“复活了”沉睡千年的唐俑,更再现了盛唐雍容华贵的社会气象。而“5G+AR”的技术加持,让一系列国家级文物宝藏引入眼帘,如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骨笛、商代晚期的妇好鸮尊、唐代的唐三彩、《捣练图》、《簪花仕女图》,以及北宋的《千里江山图》等让人应接不暇。舞台上“唐俑”们嬉戏打闹间,仿佛拂去了千年的历史尘埃,跨越了古今无法倒置的时空,将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之美尽收眼底。

  舞蹈界从古代文物入手以溯古、仿古的舞作并不少,例如取材于敦煌壁画的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依据东汉七盘舞画像砖编创的汉唐古典舞《相和歌》、灵感源于兵马俑的古典舞《秦俑魂》等,不胜枚举。既然已有诸多同类选材,并且其中不乏在当年“红极一时”的经典之作,那为何《唐宫夜宴》依旧可以惊艳四方、火爆全网呢?舞台呈现形式的创新必不可少,而这创新正是由当下不断迭代更新的科技促成的。通过时间、地点的变化把整段舞蹈分段切换,利用“抠像”“三维”“AR”等数字技术将数件“国宝”置于舞台之上。虚实之间,动态的“舞”和静置的“物”结合得相得益彰、绝妙非凡,给予观众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增强了节目的视觉记忆点,为节目的爆红提供了“燃点”。

  二、地方走向全国——媒介为舞蹈出圈赋能

  舞蹈因肢体载体的特殊性,认知门槛较高、受众范围偏小,常被认为是一种小众的精英艺术。虽说街边、广场跳舞的人多,却到剧院观舞、赏舞的人少之又少。因此舞蹈从业者经常以“圈里人”自居,既是自嘲,又颇有些心酸的味道。但随着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多媒介艺术交融、跨媒介艺术传播、艺术家与公众双向互动、多重艺术文本并置的全媒体时代已然来临。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壁垒被不断兴起的网络媒介打破,微信、微博、抖音、知乎、B站等社交平台成为大众生活的“第二空间”,舞蹈也有了更加多元的发展空间与传播渠道。2018年,舞剧《杜甫》中的选段《丽人行》曾获得舞蹈届最高奖项,更因参演影视剧《唐砖》成为“爆款”。2019年,被称为中国首部谍战舞剧的《永不消逝的电波》一票难求。2020年,电视舞蹈综艺《舞蹈风暴》窜上热搜……上述优秀作品均是媒介东风破壁爆火的优秀案例,为舞蹈出圈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舞剧《杜甫》中的选段《丽人行》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舞蹈《唐宫夜宴》正是继以上作品后依托互联网出圈的又一典型案例。《唐宫夜宴》,原名《唐俑》,2020年10月16日首演于河南洛阳,入围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的参赛作品。但在评奖中,其以96.85分排名第7,可以说在“圈内”并未引发太多关注。河南卫视看准了作品由郑州歌舞剧院“本土制造”,在做到内容品质上乘、舞台呈现形式创新的同时,调动全台之力宣传,并设计电视端与移动端错次进行,大屏播出时在河南卫视,移动端则在河南卫视、民生频道、都市报道等8个快手账号,比大屏提前半个小时播出。而《唐宫夜宴》也不负众望,带着河南卫视“杀”出春节档的重围,妥妥地成为了春节期间的最大“黑马”。

  所以说,《唐宫夜宴》的“爆火”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出圈”行为。好的节目质量加上精心设计的全媒体营销策略,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趋势,不仅让让河南这一地方性春晚走向了全国,也让略显小众的舞蹈成功破圈入世,全民共享。

  三、传统对话当代——舞蹈为文化自信增色

  如果说科技是《唐宫夜宴》的“燃点”,传媒让《唐宫夜宴》成为“热点”,那背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便是《唐宫夜宴》的“爆点”。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认为:“河南春晚之所以广受赞誉,其支撑点是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出彩河南的精神风貌。”而《唐宫夜宴》的灵感来源,正是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生动形象的唐三彩乐舞俑。秉承着“以真为本”的历史观与文化观,编导让演员面饰“斜红”、口置棉花、衣充海绵、身着彩纱,置身于《簪花仕女图》《山东徐敏行墓壁画备骑出行图》等国宝之中,俨然是一副“活”的历史画卷。

  让人惊喜的是,编导“仿古”却并不“泥古”,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人物塑造上,一群胖嘟嘟的唐朝小乐官举着骨笛、方壶“上班”了,她们时而嬉戏玩耍,时而对湖梳妆,说笑打趣,好不快活!不仅颠覆了传统古典舞中女子杨柳细腰的舞蹈形象,同时打破了舞界塑造古人“孤男怨女”的模式化藩篱;在舞蹈风格上,古典舞的诙谐幽默之作本就不多,女子作为主体的更少之又少。而春节过年,正是中国人庆祝阖家团圆的幸福时刻,热热闹闹、欢欢笑笑必然好过凄凄惨惨、悲悲切切。如此可见,舞蹈《唐宫夜宴》既有历史与传统文化的血脉,又能着对接当代、联通现实生活的情调。

  传统的中国文化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藏,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灵魂和文化力量。在2021年新春之际,舞蹈《唐宫夜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中国历史深处的大门,带领着全国人民进行了一次集体性的文化寻根。它激发了深藏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激活了属于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集体记忆,满足了当代人中国人对历史、对传统、对文化的纵情想象,也建构了中国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我们也期待,有更多如《唐宫夜宴》般扎根传统、衔接古今的文艺作品出现,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火”在当下,“活”在未来!


  作者:苏心,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硕士研究生


  签发:徐粤春

  审核:何美

  责编:李维娟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另,《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投稿互动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舞蹈《唐宫夜宴》启示:“守圈”“破壁”共发展

  “出圈”的文化节目给媒体融合带来启示

  古典舞《唐宫夜宴》凭什么“出圈”成为爆款作品

  如何看待《唐宫夜宴》出圈?

  时尚之美让传统文化破壁出圈(张凡)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