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来稿>正文

苏轼海南诗文中的人生况味与养生之道

2021-04-14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乐冰 收藏

苏轼诗文中的养生之道

  诗言志,诗怡情,诗亦可养生。不少名人在诗文中寄寓养生之道,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健康精神财富。如苏轼就写过《问养生》《书养生后论》《养生论》《续养生说》《养生偈》等文章。公元1097年至1100年,他在海南岛儋州度过了三年。其间创作了大量诗文,有不少蕴含了独特的养生之道。我们欣赏这些作品不仅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而且还能感悟苏轼对待人生的看法和养生的方法,对塑造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一、乐观旷达

  苏轼一生仗义执言,不善逢迎,因此得罪了权贵。中年后,遭受人生最大挫折,贬官流放,四起四落,最后被贬至海南儋州。但他始终热爱生活、乐观旷达,在挫折中能随遇而安。

  海南儋州古称儋耳,在北宋时期是极为荒蛮凶险之地,不仅经济落后,而且气候炎热,多瘴气,古称“南荒”“非人所居”,是朝廷流放罪臣的首选之地。

  已经62岁的苏轼被贬到儋州,起初在官府旁边租了一间房子暂避风雨,被政敌知道后,逐出了官舍。他便在郊区盖了几间茅屋居住,命名为桄榔庵。遭遇如此惨状,他却在诗中这样表达自己对命运的理解:“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面对如此绝境,苏轼没有绝望,他还写道:“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别海南黎民表》)他认为故乡在自己心里,只要心有所安,无处不可作故乡。“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要是没有如此旷达的心境,也许受尽折磨的苏轼早已客死儋州。

野径行行遇小童,黎音笑语说坡翁。

东行策杖寻黎老,打狗惊鸡似病疯。

  这是苏轼《访黎子云》的诗句。黎子云是苏轼在海南儋州结交的一位黎族朋友。有一次,苏轼拜访好友黎子云,遇雨,于是到农家借了一顶竹笠戴上,并穿着木屐行走在杂草丛生的小路上。有几个妇人、儿童相随,争着和他开玩笑,篱丛里的狗也跟在他们身后叫起来。这样一副生动自然、浑朴天真的野趣画面,多次吸引张大千画成《东坡笠屐图》。苏轼追求超然旷达的心境,既获得精神慰藉,又治愈了内心的创伤,并从全身心迸发出惬意的快感,在恬淡自然的情趣中精神得到放松。

瘴雾三年恬不怪,反畏北风生体疥。

朝来缩颈似寒鸦,焰火生薪聊一快。

红波翻屋春风起,先生默坐春风里。

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

翛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题为《独觉》的诗,反映了苏轼善于从小事中得到快乐的心态,“先生默坐春风里”“无数心花发桃李”,这是何等的惬意。

  “吾始至海南,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谁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这篇题为《试笔自书》的文章,也能反映苏轼以宇宙之宏观,反观人生艰难之渺小的超然于世的大情怀。

  苏轼还有很多旷达洒脱、不乏幽默的诗句。例如:“我是玉堂仙,谪来海南村。”(《入寺》)“馀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其二)

  宋徽宗登基后,苏轼遇赦得以返回中原。而此时的他早已心志淡泊、宠辱不惊。离开海南,在北渡琼州海峡的船上,他这样总结在海南的三年:“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把自己比作“乘桴浮于海”的孔子、“虽九死其尤未悔”的屈原,而海南之旅是“兹游奇绝”,使他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这种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使他“守得云开见月明”,坚持到了遇赦的一天!

儋州儋阳楼

  二、融入田园世界

  对苏轼来说,陶渊明是他最亲密的精神伴侣。他来海南时只带了几册陶渊明和柳宗元的诗文集,“常置左右,目为二友”“陶写伊郁,正赖此尔”(《答程全父推官六首》)。《陶渊明集》是他不折不扣的枕边书。真正意义上的“和陶诗”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是“和陶诗”的代表诗人,他非常推崇陶渊明的诗歌,并以步韵、次韵、从韵等形式创作了大量作品。陶渊明在从容豁达、悠然自乐的隐逸生活中,得到精神上的解脱,这也正是苏轼所追求的境界。由于现实世界带给他无穷的苦闷和烦恼,只有沉浸在自然田园风光里,才能摆脱,达到心泰神宁。

  苏轼的和陶诗一共有100多首。他之所以写这么多和陶诗,因为他从自己在扬州和海南等地的人生遭遇中领悟到,陶渊明弃官归田,是最明智的选择;同时体现了他对陶渊明诗歌艺术的欣赏,他认为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篇”(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他在《自述》中道:“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腰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可见,苏轼对一生的仕途作了深刻反思,对陶渊明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由衷推崇。

  苏轼在儋州总算是大彻大悟了,人间最惬意的生活,也是最古老、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像陶渊明一样“归园田居”,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与山水作伴。大自然不仅能疗治心灵的伤痛,也能锻炼强健的体魄,放松压抑的心情。苏轼在《咏景诗和拟古》中这样写道:

……

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

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

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

分流未入海,膏泽弥此方。

芋魁偏可饱,无肉亦奚伤。

  这首诗写到海南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三、在寻常生活中发现美与乐趣

  苏轼是大彻大悟、乐观豁达之人,他总能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充实、丰富、开心。苏轼爱下棋,《和陶与殷晋安别》(节选):

孤生知永弃,末路嗟长勤。

久安儋耳陋,日与雕题亲。

海国此奇士,官居我东邻。

卯酒无虚日,夜棋有达晨。

……

  在儋州期间,他还养了一条名叫乌嘴的宠物狗,颇为有趣:

昼驯识宾客,夜悍为门户。

知我当北还,掉尾喜欲舞。

跳踉趁童仆,吐舌喘汗雨。

长桥不肯蹑,径渡青深浦。

拍浮似鹅鸭,登岸剧虓虎。

  在儋州,苏轼还结合气候条件与生活起居,发明了养生三法,即晨起梳头、中午坐睡和夜晚濯足,并写了《谪居三适》,其中有一首《旦起理发》。虽然写的是生活小事,却体悟颇深,予人启迪。

  他还潜心研究医药,收集民间验方,编成《苏沈良方》以济世救人。《苏沈良方》记载,苏轼发明了用荨麻治风湿、用苍耳润肤等处方,还研究过蔓菁、苦荠、芦菔等植物的药效。

  养生离不开美食。苏轼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美食家。他所到之处,几乎都有关于寻访美食、品味美食、创制美食的诗文记录。他在海南儋州的经历自然也不例外。水果中,苏轼似乎特别爱吃荔枝和黄柑。

客来有美载,果熟多幽欣。

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

借我三亩地,结茅与子邻。

鴃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

——(《和陶田舍始春怀古》(节选)

  诗中“鴃舌”是指黎族语言。苏轼觉得,如果他能学会黎族语言,他情愿在海南做一个快乐的黎族农民。

  当时,海南当地人以山芋为主食,苏轼父子自创了一道美食,名曰“玉糁羹”,并以诗记之:“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玉糁羹》)。他认为羹系流质食物,味美可口,营养丰富,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可以达到养生目的。值得一提的是“玉糁羹”已流传至今,成为海南百姓喜爱的一道美食。

  在海南期间,苏轼还喜欢当地美食蚝。写过《食蚝》短文,说某年冬至前二日,有海南土著送蚝给他。剖开后,得蚝肉数升。苏轼将蚝肉放入浆水、酒中炖煮,结果,“食之甚美,未始有也”。他又拿其中个儿大的蚝肉,火上烤熟了吃(海南岛至今流传着烧烤生蚝)。酒足蚝饱之后,他跟小儿子苏过开玩笑,让他别到处乱说,不然北方那些朋友听后,争着效法,一个个请求贬谪海南,跟他分抢这种美食。可见苏轼是多么的诙谐幽默。

儋州千年古盐田

  苏轼在逆境绝境中寻找快乐,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养生。恶劣的环境不仅没有击垮他,反而加深了他对人生的思考,提高了他作品的艺术境界。黄庭坚曾在信中对友人说:“寄示苏轼岭外文字,今日方暇遍读,使人耳目聪明,如清风自外来也。”(《答王子飞书》)如清风拂面,正是苏轼在海南的作品最大的艺术特色。

  读苏轼这些诗文,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不仅能净化心灵,陶怡情操,而且还能感悟他对人生的看法和养生之道,对我们今天追求健康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乐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签发:徐粤春

  审核:何美

  责编:南栀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另,《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投稿互动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空故纳万境,静故了群动”:故宫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中的自然之理

  与苏东坡的千年之约(王雪瑛)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