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来稿>正文

创造现实与理想的音乐共情

2020-09-29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李长鸿 收藏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包含现实与理想两个维度,为人民而歌的音乐艺术在当代语境中更要遵循现实主义方法与人本主义态度,满足受众真实的内心诉求并实现深度共情。文旅音乐与新国风音乐是时代发展产物,区别于一般意义的音乐作品,拥有符号化、情境化、交互性等特征,可作为新时期创新与研究音乐价值功能的两种范例。

  《文心雕龙》中一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将文艺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精炼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援引此句并对文艺工作者提出期许:“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从而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这段讲话中四次提到了“生活”,而生活在何处,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感触又在何处,应是每一个艺术工作者的现实关切。笔者在参加文联创作采风活动中深刻感受到,祖国各地人民一方面热爱着自己的故土,一方面又向往和追寻着远方,现实与理想的世界都是其心中的真实存在。这就使得我们对“生活”的文艺创作,既要遵循现实主义方法,满足人们对自身真实境况的抒写与歌颂,营造感同身受的审美体验,又要树立人本主义视角,了解并契合内心的理想诉求,从而赢得更深层次的共鸣与共情。

  从音乐艺术看,媒介融合时代使音乐对生活的伴随性日益凸显,各种空间与时间、场景与媒介都可成为音乐发声的条件。音乐也以特有的敏感性成为连结人心、生活与社会环境的文化网络。笔者曾在《颠覆与流变》(收录于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资助项目书籍《青年文艺与国家形象》)文章中,以我国流行歌曲为例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70年以来,音乐作品与时代风貌的互动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举国同心谋发展,流行歌曲整体呈现一种集体意识引领下的群体性呐喊,形成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合一的状态;改革开放时期,流行歌曲更多呈现出人们放眼观世界、自我心性解放后的个性化表达,以“西北风”、摇滚乐以及港台校园民谣等为代表;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新世纪初期,流行歌曲呈现出艺术与社会、市场之间的融合及博弈现象,出现了影视歌曲、社会现象歌曲、娱乐歌曲乃至互联网歌曲等多种细分化样态,分众化审美趋势开始占据主导力量。与此同时,在差异化审美中依然有作品实现了在公共领域、不同阶层之间的共有认同,使小情感与大情怀合而为一、雅俗共赏,最大限度满足了受众群体的审美需要,如《北京欢迎你》《最炫民族风》等范本。

  如今,文旅融合、“5G+AI”、智慧城市等新时代风景催生着文艺创作的新题材与新方法。面对当下与未来丰富而繁杂的文化语境,从“陪伴”与“引领”两个层面重新思考音乐艺术如何更好地发挥关照生活、感化人心的功能,笔者将所见所思统筹考虑后发现了两种全新的音乐形态和创作视角:文旅音乐、新国风音乐,它们源于新生活方式带来的欣赏习惯与体验偏好的改变,也较好地实现了现实生活和理想世界的关联与融合。

  一、文旅音乐:情境化与符号化的表达

  之所以将文旅音乐作为一种新的景观,首先基于其庞大的受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指出,全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其中演出受众12.30亿人次。

  虽然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旅游人数有所下降,但在文旅融合的趋势下,更多的人“行走在路上”并接受文旅演艺的熏陶,这必将形成一种生活的新常态。并且对于旅行者而言,旅行本身就兼具着现实意义与理想情怀,眼中的风景和心中的风景共同构成了艺术存在的特殊场域,也使得文旅音乐与一般音乐从形式与气质上的区分成为可能。其次是基于音乐在文旅演艺中存在方式的多样化。第一类是音乐本身即为文旅演艺的主体内容。如在内蒙古地区遍地开花的草原音乐节,以及草莓音乐节、迷笛音乐节、北山音乐节等,音乐节庆与区域特色融合而成的文化品牌,有效发挥音乐的在场性与符号化优势。第二类是音乐与舞蹈、戏剧、杂技等艺术融合,形成“歌舞”“剧”“秀”等表演形式。如久负盛名的陕西西安《仿唐乐舞》,“集诗、词、歌、赋予吹奏弹唱,融钟、鼓、琴、瑟于轻歌曼舞”,荟萃成中国第一台仿古乐舞集。另如河南嵩山景区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五个乐章,音画一体,88架古筝演奏,近600人禅武表演,恢弘而震撼。又如以意境见长的“印象”系列实景演出、以传奇见长的“千古情”系列剧场演出等,常常带有一首或多首主题性歌曲,有的已成为经典而历久弥新。第三类是将音乐作为沉浸式体验活动的一部分。如无锡灵山拈花湾景区中循环播放的禅音佛乐,与光影景观相互映衬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气氛;承德避暑山庄的《鼎盛王朝·康熙大典》中选用的宫廷礼乐,又能让观众真切体验到百年前的皇家气象。

  上述文旅音乐与其他音乐作品从艺术特征与创作手法上最大的不同是情境的存在。观众在旅行过程中欣赏音乐时,听觉、视觉甚至触觉和嗅觉等都在同时感受,使得音乐营造的氛围要满足多种感官交互联动,笔者将其称为“行走中的音乐场景”,综合性视听语言把握在音乐创作的前期就需合理介入。以山水实景演出为例,王潮歌为《印象·西湖》创作的主题歌词:“雨还在下,落满一湖烟,断桥绢伞,黑白了思念。谁在船上,写我的从前,一笔誓言,满纸离散”,从语意表现上已然形成了一种动感画面和情节,同时也融入了蒙太奇影像思维,呈现为音乐、故事、画面、光影与表演浑然一体的状态。诸如此类,如江西婺源、湖南常德实景演出的同名主题歌《梦里老家》《世外桃源》,江西鹰潭《寻梦龙虎山》的主题歌《如梦》,江苏盐城《只有爱·戏剧幻城》的主题歌《只有爱》等,都表现出音、诗、画、舞、剧共融的情境之美,而像《印象·刘三姐》中的《藤缠树》《对歌》《多谢了》《蝶恋花》等多首歌曲,则是在传统民歌基础上改编,形成了歌曲联唱以至系列音乐影像。

《印象·刘三姐》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由于文旅音乐与场景内容紧密相关,旅游行为又让游客对音乐的静态感受转向动态互动,也就使音乐的表现意义更加丰富,具有了象征性的符号价值。观众在现场欣赏一首歌曲时,既能切身感知其符号的能指,即艺术形式;在身临其境中又便于理解符号的所指,即概念与意义,进而获得丰富充盈的审美体验。如上文所例中,婺源与“梦里老家”、常德与“世外桃源”、鹰潭龙虎山与“梦”、盐城花海与“爱”,都形成了直接的意象关联。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场景通过符号系统召唤出每个人心中亦或是概念中的“老家”“桃源”“梦”与“爱”,音乐所营造的情境让现实与理想实现了共情。

  二、新国风音乐:传统文化的新现实主义表达

  在第五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上,著名编剧罗怀臻先生曾言:“当代的青年对传统文化有一种自然的亲切感。”这个说法似乎可在当今许多热点现象中能找到印证。从历史上看,但凡一种文化风向或思潮的出现,常常不是在单一领域。对于“新国风”的概念而言,通常认为始于诗歌界,诗人赵缺发表的《新国风宣言》打开序幕,随后在文坛掀起高潮。如今,新国风类文艺作品样态纷繁,在央视热播三季的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以“和诗以歌”的形式将古诗词与近代诗配以现、当代流行音乐歌唱,以创新方式将传统文化带入荧屏。李子柒的短视频,利用新媒体平台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的新古典美学风范,在“YouTube”和美国“CNN”平台的粉丝量不相上下,视频总播放量超过13亿。爱奇艺在2019年推出了网综《国风美少年》,成为全网首档国风文化推广秀,其微博话题阅读量超21亿。在音乐领域,青年歌唱家雷佳、知名音乐人萨顶顶等都在各自音乐风格上探索开拓着新国风的艺术表达,影响着不同受众群体。《2019华语数字音乐年度报告》显示,国风音乐在2019年“由你音乐榜”的非流行类曲风中占比第一。在酷狗音乐“国风新语”直播特别企划项目中,在线观众达1103万。

《国风美少年》海报(图片来源:豆瓣)

  从以上案例和数据上看,似乎完全可将新国风艺术(包含中国风、国风、新古典主义等相关说法)视作当今时代一种全新的文化景观。从形式呈现上可归纳为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再现,而在其内涵上却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的传统文化复兴,它彰显着青年一代及媒体平台自觉主动地参与传统改造与升级,用当代人热衷的方式将国风文化变成了潮流与时尚。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这其中“跨越时空”的思想与审美认同从新国风音乐角度尤其体现为针对传统文化的新现实主义态度。一方面是当代青年在寻找自身娱乐性审美趣味过程中,不再将外来文化作为唯一核心表达,转而将传统作为流行与玩味的对象;另一方面,各媒体平台在探寻更多受众中,有了一种可打破主流与非主流界限的方式,不同的代际价值观在这种方式上可以握手言和。新国风音乐的流行不仅包含着对传统音乐语言与音乐形象的创新改造,还使得音乐意蕴可玩味、高雅,也可盛行、时尚。“兴、观、群、怨”的儒学道统思想被赋予了全新的阐释方法,“飘逸”与“沉郁”的中国美学意象也通过参与性、互动性甚至沉浸式的表演得以传承。

  文旅音乐与新国风音乐从本质上都是对当代生活艺术化的真实映射。国内旅行或热衷新国风式创新表达的中青年人,两种方式都体现着现实生活与理想世界的结合,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旨归所在,为此而产生的音乐作品也更加闪烁着现实主义与人本主义光辉。

  (文中图片及视频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李长鸿,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首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


  签发:徐粤春

  审核:何美

  责编:李维娟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网评投稿邮箱:wyplzg@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中国文艺评论·投稿互动

  以诗性彰显人性——评组诗《生命重于泰山》/李长鸿

  互联网视阈下中国原创音乐的审美构建/李长鸿

  心中的一抹红和一颗星——访《五星红旗》编剧李长鸿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