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技于戏,炼意为美
——论大型红色题材杂技剧《战上海》的“技”与“戏”
在2020江西文化巡礼展之文艺精品展演上,由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演出的大型杂技剧《战上海》,以其扎实的动作技巧与紧凑的故事情节,获得了观众的掌声与好评。该剧以1949年解放上海战役史实为时代背景,通过正面战场和地下斗争两条故事主线的交替推进,讲述了人民解放军、中共地下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密切配合,为保护上海发电厂等重要城市建筑和设施,与敌人展开英勇斗争的感人革命故事。演出艺术再现了人民解放军在攻坚、飞渡、抢占等战斗时的壮烈场景,塑造了平凡的革命英雄群像,是一曲激昂奋进的革命英雄主义赞歌。全剧共分为《序幕》《血战外围》《阴谋炸厂》《智取情报》《暗巷逐斗》《青春誓约》《铁骨攻坚》《雨夜飞渡》《迎接黎明》及《尾声·丰碑》等多个段落,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演出充分运用舞台上的三维时空,点、线、面巧妙结合,通过高低、上下、左右、里外的场面调度,全程用杂技动作去动态化表现革命年代里一段激荡人心的峥嵘岁月。据载,杂技源自汉代的“百戏”,是具有2000多年历史传统的表演艺术。剧中的杂技技巧其实并无特别的创新,但正因其传统而惊险的表现技巧恰当展现出了特定历史时期革命战争的艰难与危险,以传统技巧反映革命历史内容,这种主旨与形式高度契合的碰撞无疑让人触目难忘。此外,杂技属于动态的,革命也是动态的,而舞台更是动态的,或移动,或升降,或旋转,这三者在内容表达和舞台呈现上再一次巧妙地达成一致,使得杂技完全和谐地融入在了故事的发展中,为观众提供了非常好的观剧体验,堪称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精彩碰撞、动态与动态的完美结合。
编导大胆创新,将“技”与“戏”进行了深度融合,把故事、人物、场景等相互串联,实现了杂技技巧与戏剧剧情的合理对话,用杂技表现红色军事题材,真正做到了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使得“技”有了灵魂,而“戏”也有了看点。剧中的表演与情节紧密贴合,互相匹配,每一项绝技都被分配在与之适宜的情节和场景里,绝不牵强突兀。比如《铁骨攻坚》中将爬绳梯融入高墙攻坚战的战斗、《雨夜飞渡》中将舞狮的梅花桩步法融进飞夺索桥的情节、《迎接黎明》中则将蹦床运用在敌我打斗的场景中,让人既惊叹演员们技法的娴熟,又不禁在心里暗暗为主创团队的奇思妙用而赞叹。
全剧杂技形式多种多样,涵盖了杂技、魔术、柔术、滑稽戏等样式,并根据剧情内容在传统杂技技巧、舞台道具上进行了灵活的改造和创新,如第四幕《暗巷逐斗》中将传统钻圈技巧衍变为胡同里钻竹竿等,同时有效运用声光电等现代舞美科技,渲染气氛,表现了杂技“奇”“难”“险”的特点,也为演员的情感、情绪表达提供了相宜的契机和场景。剧中文、武戏场景共存,“美美与共”:不仅有紧张的革命战斗场面,也有浪漫的爱情蒙太奇镜头,在章节设计上张弛有致,实现了壮美与优美的有效融合,具有极强的舞台冲击力。战争场面多是充满尖锐的对立和严重的冲突,是疾速奔腾的,趋于动态;而情感叙述则相对和缓轻柔,偏于静态。如第一幕《血战外围》、第六幕《铁骨攻坚》、第七幕《雨夜飞渡》都是正面表现危急的战争场面,而第五幕《青春誓约》则忽然一改紧张氛围,转而追述男女主人公的青春爱情,通过双人滚环、双人力量、双人绸吊等技巧的依次上演,轻柔而诗意地展现了江华和白兰从相识、相知、相恋再到为了共同的革命信仰而不得不分别的情感历程。幕与幕之间这种动静结合、错落有致的章节编排,合理调动了演员和观众的场上场下情绪,能快速激发、调剂人物的情感进度,有助于实时进入戏剧情境,但同时也是针对演员演技提出的一种考验。
老练的杂技表演与跌宕的剧情密切贴合,兼具了惊险、幽默、柔情、感人等各种情绪,庄谐并存,收放自如。比如《暗巷逐斗》中在狡猾狠辣的敌军别动队与机智勇敢的中共地下党的紧张追逐中,编导就巧妙插入了一段滑稽戏表演:一位反串的老妇人颤悠悠、慢腾腾拿着一根长竹竿上场,看似无意却又及时搅扰了敌动队的追捕节奏,让敌动队的反动分子恼羞成怒却又无可奈何。这段妙趣横生的表演大大丰富了剧情的趣味性和可看性,也及时缓解了紧绷的情绪,使得台下观众悬着的心瞬间放松了几分。
整场表演里的杂技编导集中又均衡,基本保持着一场展示一项主要绝技的频率,主次分明,不会让绝活彼此“打架”,也不会让观众“目不暇接”,手技、车技、缘绳、爬杆、跳跃等,一个一个渐入,引导观众全情感受当前主打杂技的力量和技巧,沉浸于杂技艺术的美。
该剧导演具备了敏锐旺盛的感知力和创造力,注重杂技本体的创新发展以及综合艺术的多方展现。除了杂技的大胆运用,舞台表现手法也借鉴了影视艺术形式,比如定格、慢动作等,叙事也采用了插叙、补叙等手法,形成一种此时与彼时的时空穿插交错的舞台效果,突破了传统杂技表演的框架。在完美结合了传统戏剧美学内核与现代影视等多种艺术形式之余,导演还尤其擅长强烈的艺术表现手法,注重中前场以及纵深空间的调度,以铺陈与展现险象环生的敌我周旋和战斗大场景。演出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搭配利用多种艺术元素和形态,包括动态运用LED大屏、升降道具等技术性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现代性,还能够强化编剧、音乐以及舞美灯光的功能,使得整个舞台呈现精致有层次,极富渲染性,在表现动作、失衡、紧张、危急、战斗等场面的编排和构图上颇具电影质感.如《智取情报》中舞群阵列的轻盈与地下工作者、敌特分子在其间避闪穿梭的惊险形成强烈对比,但妙的是人物多而不乱,画面结构安排巧妙,让观众有较强的代入感,恍如身临其境,能带给观众很直接的视觉冲击。音乐也紧跟剧情发展,既有柔情、轻快的部分,也有气势磅礴的部分,浓淡比重相宜,相得益彰。
对于整部剧而言,除了力与美的表现,我更震撼于每位演员动作的精准度和稳定性。每一个落脚或停顿的点,丝毫不差、不乱,足以想见演员们台下千百次的训练与纠错,重复与控制,这就是俗话常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尤为难得的是,此次演出中很多演员还是马戏学校的学生,这无疑是一次海派杂技艺术实践和教育教学相结合、有意义的成功探索,真正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有效实现了红色基因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教育。
(文中图片来源于新华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转载:杂技剧《战上海》的“技”与“戏”(点击查看)
作者:童孟遥,供职于江西省艺术研究院
审核:何美
责编:若眉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网评投稿邮箱:wyplzg@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