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欧阳奋强执导的电视剧《一诺无悔》4月3日开始在央视一套播出,该剧根据因公殉职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廖俊波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一诺无悔》以1.568%的收视率高居黄金档前三位。
当下,流量明星在影视作品中往往更易于吸引关注。《一诺无悔》中的演员几乎没有流量明星,却不影响作品有较高的关注度,这颇耐人寻味。对于这种情况,欧阳奋强在回答媒体采访时说:“可能是因为我的戏不需要流量明星,像这种主旋律剧,最重要是合适,不需要流量明星也同样能够完成。”
电视剧《一诺无悔》剧照
“不需要流量明星”,其实靠的不仅是导演等主创的自信,而且还有作品本身的“硬核”。
社会需要英雄,时代需要楷模。影视创作的一大任务就是要聚焦各类英雄、楷模人物,将他们的光辉形象、先进事迹等精准和艺术地呈现出来,为全社会尤其是基层干部树立榜样,传递浓浓的正能量。长期以来,此类影视作品不断涌现,远的如《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等,近的如《杨善洲》《吴仁宝》《黄大年》等,每部都感动了无数观众,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一诺无悔》以扶贫干部廖俊波在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担任县委书记的工作经历为创作背景,通过纪实手法和人物塑造全面展现了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生动诠释了履职尽责、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廖俊波精神”。
首先,人物刻画深入到位。此前脱贫攻坚题材的电视剧如《马向阳下乡记》《索玛花开》《苦乐村官》等,往往以虚构的剧情为主。《一诺无悔》则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进行二度创作,成功将一位当代楷模人物形象化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廖俊波在主政政和县期间,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扑下身子、苦干实干,办好一件件实事,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让原本经济处在“省尾”的政和县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十佳县”。英年早逝后,被中共中央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这些事迹,我们曾通过新闻报道有初步了解,如今又通过《一诺无悔》这部电视剧,更加详细、全面、客观地领略了人物的奋斗历程,倍觉亲切,也倍受鼓舞。
尤其是廖俊波的饰演者郭广平,在人物塑造上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为了演好角色,他经常跟廖俊波的父亲聊天,以更加深入了解主人公。他渐渐懂得,廖俊波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知道自己的一切来之不易,所以要回报社会,回报闽北的父老乡亲,回报养育他的这方土地。正是郭广平通过深入的走访和体验,抓住了人物情感和心理特点,才演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甚至连廖俊波为什么一直保持微笑,为什么工作总是那么有激情,郭广平都拿捏得非常准确、到位。
电视剧《一诺无悔》剧照
其次,细节描写形象生动。该剧采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将廖俊波到政和县担任领导干部的点点滴滴生动地展现出来,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县委书记形象。与“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刀阔斧搞改革”的风格不同,廖俊波到任后并没有做太多的表面文章,甚至连初次见面会也只开到一半便因停电而终止了。他更多的是在基层搞调研、摸情况,帮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正如周围人所言,“廖书记不是在基层,就是在去基层的路上。”正是抱持这种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思想,廖俊波帮各乡镇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落实了一件又一件惠民实事,也赢得了一批又一批群众的认可。比如村妇池小妹,因房屋被恶人强行收购,到县里找廖俊波告状,廖俊波不但自费招待她吃饭、住宿,第二天还让县长送她回家,并帮她解决了问题。在后来的迁坟工作中,面对僵局,正在廖俊波他们一筹莫展之际,池小妹暗中向廖俊波兜底,只要做通陈大叔的思想工作,其它村民们都会跟着同意迁坟的。廖俊波试着去做工作,以情感动陈大叔,果真顺利完成了迁坟工作。这就是以心换心的意义及作用,体现了基层干部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密切关系。
最后,群像塑造深入人心。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政和县之所以能后来居上,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穷县、落后县变成富县和省内经济发展的“十佳县”,全靠廖俊波这样一位英明的领导及在其团结带领下的领导班子。由此我们看到,在廖俊波的感染下,政和县的官场作风得到很大转变,不干事的肯干事了,想辞职的不辞职了,班子之间不但精诚团结,而且相互支持,同频共振,战斗力大大加强。比如董县长、丁副书记等人,都在廖俊波的感召之下拼命工作,勇于担当,并成为廖俊波的好帮手,也成为当地政坛的好干部、好领导。廖俊波到任后为政和县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带出了一支肯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实事的干部队伍。
托尔斯泰说过,“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因公殉职的廖俊波虽然年仅49岁,却用“深度”彰显了生命的价值,活出了意义,活出了光彩,成为当代优秀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一切为了政和的光荣与梦想!”这是廖俊波在任政和县委书记时提出的口号,多年来一直回响在政和县的山山水水之间,如今又随着《一诺无悔》这部电视剧的热播,飘进更多人的耳膜、内心,激励着更多基层干部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时代重要工作中付出更大努力、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图片来源于豆瓣电影)
作者:万阕歌,江苏职员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何美
责编:吴江涛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原创首发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