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来稿>正文

《有话则长》:草根文学评论新样本

2020-04-14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范良伟 收藏

  近年来,草根文学评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以草根风格面世的新著《有话则长》,是广东清远草根文学评论家马忠的又一新作。笔者认为这本文集接地气、有见解、有底气,可读性强,值得推荐给广大读者阅读。

  《有话则长》评论集分为“现象评说”“个案探析”“群落扫描”三部分,每部分5篇,共收入各不低于5000字的15篇长篇评论,合计13万余字。作者马忠行文有理有据,语言感性,富有审美趣味。用最通俗的方式呈现高深的理论,是评论家们不懈追求的目标。笔者认为,这15篇文章选题不追热点,直面现实、直面读者,每篇都有亮点,体现出了马忠文学批评的民间化向度。他的随笔式评论对儿童文学、乡土散文、山歌等文学话题娓娓而谈,定位精准、思路清晰,细微之处有功力,字里行间见真情。

《有话则长》目录

  马忠的文学批评多使用自身的表达,风格上少了“理论腔”,但在他随感式的批评话语中也深藏有理性之光。他在《有话则长》的开篇第一部分,就极力倡导说真话、讲道理、接地气的文艺批评,对“纯学术”批评和“赞歌式”批评进行了点穴式的批判。对如何重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他强调文本细读、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力,认为文学评论要关注、介入和超越现实,为平民代言,在感性的批评文字里理性地发声,将批评研究的触角延伸到审美情趣上,有意识地追求“理想的批评”。

  在《有话则长》的第二部分“个案探析”中,马忠选取了萧殷、陈有才、王敦贤、陈诗哥、李德南等作家的作品进行个案式的分析。马忠坚持走个性化的文艺评论之路,不浮躁、不吹捧、不媚俗,秉持评论家的操守和担当。批评家谢有顺曾说过,假如没有对当下的文学现场进行了解、跟踪、分析,没有对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做基础,缺乏在第一时间就对新作下判断的能力和勇气,如何显示出评论的独特性、前瞻性?最近又读到马忠发表在中国文艺评论网上的《从责任和担当中激发力量》一文,文章针对灾难之后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经历灾难之后文艺能做什么,同样值得思索。可见,马忠为当下文艺评论的生态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由马忠对文学评论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文学评论只有持论公允,找出“病灶”,对症下药,保持包容、开放、宽广的心态,不含门户之见,不吝中外之分,才能写出有深度有温度的文艺评论。

  自由、理性地发声,同时有洞察力和批判精神,对于评论家来说相当重要。作家张炜曾说,批评最需要的是“尖锐的批评”“深刻的批评”和“感动的批评”,这三者加在一起,就是我们所说的有诚意的批评。批评不是甜品,让人人满意。《有话则长》这本集子的15篇评论文章,充满了智慧和理论,有不少锐评和洞见,作者在“文本细读”上做足了功课,这或许也是他做好评论的前提。没有对文本的精细阅读,就不能对作品准确研判。对读者讲,吸引读者参与,在美的享受中获得快乐;对评论家说,如何把高深的理论用诗化的语言表达,也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功力。评论生态圈的建设,需要个性化探索。马忠求真、务实、平实的批评风格,以及爱憎分明的批评态度,值得借鉴。作为一个年轻评论家,马忠已经初步呈现出自己的文学评论话语风格,并在日积月累对文艺理论的深入思考。当然,他的文学批评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作为同行,我认为他在选取个案样本时,在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评论时,过多运用自身的感觉判断,对区域性文学群落和独特的文学现象,比如对大巴山文化符号及农民工文学创作的扫描,缺少从个案研究中上升到普适性的高度,理论深度不够;在现象评说中还存在系统性不够、评论缺少张力的现象等,这也是很多草根评论家存在的共性问题。不过,作为草根文学批评家的又一重要成果,《有话则长》是他呈现给大家的一例文学评论新样本。


  作者:范良伟,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安市作协和评协理事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何美

  责编:吴江涛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原创首发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网评投稿邮箱:wyplzg@126.com)

  文学批评伦理的民间个性化向度(代序)

  从责任和担当中激发力量

  不要让“抗疫诗”成为廉价的抒写(马忠)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