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时代 不断创新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展”观察
李振伟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国庆前夕,秋意渐浓。中国美术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潮涌动,备受关注的“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展”如约拉开帷幕。作为目前国内展览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综合性美术大展,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始终与时代同向同行,努力推动中国美术发展。此次进京展所展出的686件作品,不仅有常见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粉画、壁画、漆画,传统的年画、宣传画、漫画、连环画、插图,还有与日常生活关系较密的艺术设计、工艺美术、陶瓷艺术、综合材料绘画、实验艺术,以及能够彰显当下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数字艺术、动画作品。艺术作品数量之丰富、品类之繁盛,令人目不暇接。
本次展览聚焦新时代主题,浓墨重彩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生动描绘百姓的幸福生活,充分展现了近年来我国美术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从现场展出的作品来看,大致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艺术创作紧扣时代。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艺术亦然,而且作为直观的视觉表现,艺术作品似乎更能直接体现时代之变。主题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展出的作品内容基本能够体现75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尤其是新时代以来的发展成就,如中国画作品《点点繁星》描绘高空俯视之下的岭南夜景,暗调的崇山峻岭反衬出珠江之畔灯火辉煌的广州城,进而呈现出大湾区的繁华,作品不拘泥于传统山水画的技法表现,甚至有意用直线突破传统的一波三折,带有现代主义的色彩。中国画《休戚与共》描绘极地冰面之上与海洋之下的生物在同一个空间中共同生活的场景,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点点繁星》 冼子予 冼一凡 中国画 237×196cm
二、观念手法不断创新。艺术的创新发展需要不断地积累和试错,同时也受到观念、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历届美展中虽然有突出的好作品出现,但其比率百里挑一。观念的更新能够带动艺术的创新,版画作品《筑桥》虽然基本是以传统的版画技法来表现,但整体气韵格调高雅,且有着当代构成的意味,通过九宫格的形式,将一幅作品分割为9个部分,每个部分画面情节又可各自成趣;综合材料绘画《共享和美》等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绘画材料的多样化也能促进画面表现的生动性,壁画《向海图强 逐梦深蓝》以大片的“留白”和不厌其烦的细节刻画,呈现出海上石油勘探的宏大场景,整幅画面色调明快,物象多而不乱,各种特殊材料的运用使画面呈现出的自然肌理生动有趣;综合材料绘画《大岳永泰》则在一片沉稳的色调中呈现出山野之间的生机盎然,综合材料的不确定性为画面增添了耐人寻味的意境。此外,由于科技发展带来的无限可能,在艺术领域中也大放异彩,对艺术创作的观念和手法都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向海图强 逐梦深蓝》 马鑫 壁画 210×360cm
三、人物题材创作依旧独领风骚。仅以获奖作品论,此次展览中,9件金奖作品中有7件人物题材,14件银奖作品中有9件,17件铜奖作品中有10件。在此需要说明,这些获奖作品不只有国画、油画、版画等绘画形式,还包括雕塑、陶艺、设计、工艺美术等,如果仅以绘画形式论,那么,人物画题材的占比更重。自20世纪以来,尤其是以“徐蒋体系”为代表的通过素描来改良中国画的推行,使人物画创作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造型和神态的精准把握不同于以往。同时,在对当代社会发展成就和生活状态的表现上,无论是中国画、油画、版画,还是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更加“入世”的人物题材创作也有着先天的优势,因此,人物画家虽然不是最多,但屡次创作出的较高水准的精品佳作却值得深入研究。
此外,还有两点需要提出,以待商榷。
一是书法印章水平有限。当下的美术创作趋向于追求大尺幅的满构图,以饱满的表现形式体现作品的张力,使整体画面更注重绘画本身的表达,而传统文人绘画以“诗书画印”互为倚重的表现形式在全国美展中近乎绝迹。且不说自作格律诗词的功底,需要较高的传统文化修养,作为题款标识的书法和印章,在满构图的绘画中依旧未可完全摒弃。但从现场展出的作品来看,即便是穷款,多数书法水准也是一言难尽,这与创作者的重视度有关,也和基本功有关。
二是同一作者的同一风格作品重复出现。展览中可以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即同一作者的同一风格的作品,往届美展中入选甚至获奖作者的同一风格的作品,在这次展览中也有出现,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然而如果细究,除了题材内容有不同变化,艺术的本体如风格技法的表现并无二致。一名艺术家通过统一的绘画技法表现不同的内容,作为个人艺术风格的彰显值得提倡,而再次参展全国美展,则难免落入“旧瓶装新酒”的套路。全国美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推出优秀的青年艺术家,彰显五年来美术创作的新面貌和新成绩,这也是全国美展能够持续不断发现新作者新作品的重要意义所在。
*文中图片选自中国美术馆官网。
签发:袁正领
审核:王庭戡
责编:温天纵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另,《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