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我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10年前,它成为摆在我案头随时查阅的工具书,我是如饥似渴的读者;5年前,我成为《报告》曲艺分报告的主要撰稿者之一和统稿人,充满为曲艺艺术“修史立传”的热情和奔劲,可以说,默默见证了它十年艰辛探索之路。《报告》忠实记录了这十年中国艺术发展的历程和脉络,聚焦了艺术现象与热点,体现了思想的碰撞与交锋,预测了未来发展的前景和机遇。十部连续出版的厚重的《报告》,串联起新时代以来的艺术发展史。
自2011年艺术学脱离文学门类升格为一级学科以来,艺术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民文化素养方面的作用不断加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艺术学已拥有了相当的学术能力和人才储备。为十年《报告》贡献智慧和才情的近千位作者中绝大多数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应艺术门类的带头人或博士、硕士生,他们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对各艺术门类独特的艺术规律、本质特征、艺术功能、发展趋势等有许多前沿思考。反观曲艺分报告,来自外部的学术力量较为薄弱。归根到底是曲艺没能像戏剧、电影、音乐、美术、舞蹈等其他艺术门类那样搭上中国高等教育快车,在专业招生目录和学科建设目录上存在双重缺失,造成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滞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匮乏等困境,从深层次上严重制约着曲艺持续健康发展。于是,十年的曲艺分报告记述了中国曲艺艺术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曲艺学科建设艰苦卓绝的跋涉史:从2013年与辽宁科技大学达成首批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编写意向,动态调研全国范围开设曲艺专业方向大中专院校和研究机构情况,设立首个曲艺艺术研究基金,连续7年举办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峰会、发出倡议书,众多专家、学者、曲艺家大力鼓与呼,2020年12本教材全部付梓,2022年曲艺正式进入《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几代曲艺人建立曲艺学科的梦想终得实现,喜极而泣、欢欣鼓舞。在十年的曲艺分报告中,我看到了锲而不舍后的云开月明。
曲艺是综合性舞台艺术,无论是国有曲艺院团还是民营曲艺小剧场等,都坚持在各种各样的舞台上,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鲜活的曲艺作品,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弘气象,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弘扬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尽管不及电视剧《人世间》《觉醒年代》《山海情》《北平无战事》和电影《流浪地球》《我不是药神》《我和我的祖国》等的影响力和票房高,可回首而望,原来十年斗转星移间,我们有那么多作者、那么多演员在摸爬滚打中成长成熟,在逆境中百折不饶、坚定前行,孜孜不倦地为人民群众创造了那么多欢笑,可歌可泣。
由此年度报告,我们最为关注经营实体的艺术实践。文化体制改革十几年来,除一部分院团保留事业体制外,传统事业体制的国有文艺院团大部分完成了转企改制,经历了改革的阵痛与彷徨,逐渐步入正轨,呈现向好局面。成立于1952年的北京曲艺团汇聚了国内众多曲艺名家,被誉为有一百单八将的全国最大曲艺团,然而2004年改制后,却成为北京歌舞剧院下属二级团体,失去了独立自主权,2015年北京曲艺团恢复挂牌成为当年曲艺界发生的重要事件之一,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当年报告清晰呈现,以后历年报告都给予一定笔墨,复建以来的北京曲艺团不负众望,相继推出了舞台喜剧《我不是保镖》、章回鼓书《古城暗战》《驼峰行动》、曲艺专场《快乐北京人之追梦人》、相声剧《师·父》《艺高人胆小》等多个原创剧目和专场,焕发年轻生命力。上海评弹团总是报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海纳百川的开明睿智,在坚守长篇演出的同时,更多尝试跨界合作,开辟演艺新空间,融入新业态,以评弹《林徽因》《繁花》《医圣》《战·无硝烟》等创新之作吸引了大批新听众,更赢得了国内文化学者的关注。
十年的曲艺分报告也展现了民营曲艺小剧场经受市场考验和洗礼史。2008年前后是曲艺小剧场的热潮期,京津冀、江浙沪、晋鲁豫、陕川渝等全国各地小剧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处可见一票难求的情景。而到了2015年左右,大浪淘沙,市场萎缩,行业进入了洗牌期,同时消费升级带动市场细分化、多元化。团体的风格定位逐渐鲜明,上海品欢相声会馆打造了《辛德瑞拉的眼泪》《巴黎圣母怨》等童话镇系列作品和《便利店》《三把斧子》等漫才风味相声;北京大逗相声社推出《大话鲁迅》《大话古文》《我爱写作文》等“语文书”系列作品;苏州嘻哈壹笑堂创作《苏州情调》《栀子花白兰花》等契合江南地域风格的作品。再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小剧场面临经营收益减少、市场前景不稳定等各种问题。小剧场遭遇寒冬,抽身撤退者不在少数。为了渡过难关,不少团体转变传统思维、积极自救、试水或拓宽线上渠道,如网络开箱、云展播、短视频、公益课堂等,探索“线下+线上”的多元经营模式。
这十年,曲艺非遗传承保护持续深入,国潮热让传统文化再流行,《笑傲江湖》《欢乐喜剧人》《喜剧总动员》《相声有新人》《金牌喜剧班》等综艺节目层出不穷,抖音、快手、B站等直播平台飞速发展,大量年轻人和一部分岌岌可危或默默无闻的曲种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得了极大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在曲艺分报告中,我看到了坚守终迎春暖花开。
艺术消费的增长推动了艺术业态的丰富,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充了艺术的生存空间。各艺术门类争相在题材选择、结构设置、舞台表现等方面自我调适、多方汲取、变革创新,寻找新的生存发展模式,释放无限创意和可能,与当代受众审美趣味相契合。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杂技剧《战上海》《化·蝶》《醒狮》、曲艺剧《老汤》《老街》《海底捞月》《望红台》《啼笑姻缘》《小明星》等,皆丰富了观众的观演体验和审美体悟,实现了传统艺术的创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见于戏剧、舞蹈、杂技等分报告。十年曲艺分报告中,曲艺人对曲艺剧等艺术创新实践变得更加宽容和务实了。从一些业内人士痛陈其“自身认知的知识不足与创新发展的误入歧途,是对曲艺的基本理论与艺术观念普遍存在糊涂认识与思想迷误的错讹所致”,到对新形势下曲艺本体有所弱化的担忧和疑虑,到“如果立足于对曲艺艺术本体特征的深入挖掘,而不流于表面化的技巧,将其作为曲艺发展的方向之一,这样的创新不失为一种值得肯定的尝试”的小心翼翼,再到“沉浸式曲艺、相声剧、情景剧、曲艺剧、曲艺音乐剧等‘不纯粹’的曲艺,成为年轻一代曲艺演员更为热衷的创新”的肯定,曲艺人守正创新、开拓视野。舞台上的艺术不单单是“不纯粹”的曲艺,对脱口秀、即兴喜剧、Sketch Show等国外形式也持拿来主义态度。这十年,艺术门类互融互通,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人们关注的重点不是概念,而是内容和功能。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上人们热衷的一些艺术形式,你甚至无法给它归类,艺术的边界变模糊了,艺人的身份也成“斜杠”了。在曲艺分报告中,我看到了创新中的豁然洞开。
未来的十年,充盈的美好生活将推动文艺走向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中国曲艺家协会供图:第九届少儿曲艺展演
作者:刘红英,供职于中国文联曲艺艺术中心教培处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责编:王璐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