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耕耘 共享收获
——重庆市评协近期工作成果频出
近年来,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把“强队伍、推精品、出人才”作为协会的中心工作,自觉履行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社会责任,积极响应以“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为重点的各类推优、扶持活动,激励会员不断提升作品质量。
近日,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下发《关于表彰第八届重庆艺术奖和首届重庆市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决定》(渝人社发〔2020〕3号),60件文艺作品获第八届重庆艺术奖,14人获评首届重庆市中青年德艺双馨工作者。重庆市评协推选的6件作品和评论家王本朝脱颖而出。
重庆艺术奖是重庆市艺术类最高奖项,每两年评选一届。重庆市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是今年首次评选。重庆市评协推荐的《大足石刻的人类学密码》《重庆新诗的多元景观》《走向现代的川剧文学》三部著作和《虚拟体验与文学想象——中国网络文学新论》《半殖民地中国“假洋鬼子”的文学构型》《警惕戏剧的“僵化”倾向——评话剧〈朝天门〉的艺术创作与戏剧审美观》三篇文艺评论文章获第八届重庆艺术奖;王本朝获首届重庆市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此前重庆市评协副主席别必亮、理事李永东入选中宣部2019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见中宣办发〔2020〕4号),《半殖民地中国“假洋鬼子”的文学构型》(李永东)获重庆市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这些均为重庆市评协“强队伍、推精品、出人才”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注脚。
图1 “第八届重庆艺术奖”获奖作品证书
图2 “第八届重庆艺术奖”部分获奖作品
图3 “第八届重庆艺术奖”部分获奖作品
评论类获奖作品简介:
1.文学评论文章《虚拟体验与文学想象——中国网络文学新论》(黎杨全)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2018年第1期。该文指出,中国网络文学的繁荣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成为一种“中国现象”。在世界网络文学的大背景下,探讨中国网络文学的独特性与世界意义,是一项重要而急切的工作。网络社会的到来让文化与文学发生重要变迁,中国网络文学呈现的虚拟体验与文学想象力构成了独特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评委认为,作品立足于中国网络文学的特殊性,深入分析了中国网络文学在商业化、大众化外表下呈现的网络时代的生存体验(虚拟生存体验)。该文对理解数量庞大的网络写手与读者的社会心理、阅读动机具有参考价值;同时挖掘中国网络文学在呈现虚拟生存体验上的独特价值与世界性因素,对构建新媒介研究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2.文学评论文章《半殖民地中国“假洋鬼子”的文学构型》(李永东),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2017年第3期,获第二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文章由“假洋鬼子”形象透视了中国文化转型的意愿与病症,阐发了“假洋鬼子”形象的多重意蕴。专家认为该文“在选题和立意等方面,都颇有创新价值”,“切口较小,却涉及到现代文学史上的重大问题”,“对于当下的文学创作和中国文学建设的方向性问题,对于纠正种种或隐或显的‘东方主义’视域与观点的偏差,也具有启思性价值”。
评委认为,该文论题涉及了“假洋鬼子”这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母题,论证清楚,逻辑清晰。重审“假洋鬼子”文学形象,对树立文化自信和重建中国新文化具有当下意义。
3.邱正伦、陶宏编著的《大足石刻的人类学密码》,将研究视点集中在大足石刻艺术的世俗化审美特征,拓宽与加深大足石刻艺术研究的学术口径,从人类学视角探讨大足石刻艺术世俗化审美特征背后隐藏的深层次人类文化因素。以北山、宝顶山等一些有代表性的石刻造像艺术为个案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探寻大足石刻造像怎样从宗教的神圣性逐渐向艺术的世俗化、生活化方向转变,从而揭示其背后深刻的人类学根源。
评论家认为,该书是首次从人类学角度,对大足石刻这一享誉世界的宗教文化遗产、人类石刻艺术进行理性解读,阐述了大足石刻本身的艺术特质和审美特性,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人文考察与辨析,揭开了宗教本质与人性之间的神秘面纱,让“慈眉善目”的菩萨们重回人间,发出生活气息浓郁的微笑。
4.专著《重庆新诗的多元景观》(蒋登科)是一本关于重庆新诗和诗人研究的专题论文集,以在重庆诗坛上留下重要影响的诗人和具有潜力的年轻诗人为对象。作者主要研究他们的作品及创作背景,参照中国新诗的发展脉络,以鉴赏的方式讨论了重庆诗人的艺术追求和成就,并分析了重庆新诗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全书内容时间跨度大,从新诗诞生开始延续到当下,分为宏观讨论、个案研究(男性诗人、女性诗人)和诗歌批评家研究等。
评委认为,这本书视野开阔,史料丰富,评价客观,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和历史价值,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重庆诗歌的认识,满足读者的文化需求。
5.专著《走向现代的川剧文学》(周津菁)是2016年度重庆市文艺创作资助项目。该书系统讨论了现代川剧文学从20世纪初诞生至今的发展路径。川剧文学的创作既根植于传统,从传统中汲取养料,又立足于现代历史社会生活,在20世纪中国文化艺术生态整体变迁的背景下,不断吸纳新知,掌握新的舞台艺术技能,形成新的艺术传统。川剧文学的现代特征和气质愈发凸显。
评委认为:《走向现代的川剧文学》审视百年来川剧文学创作的实际面貌,细读大量的剧作文本,既厘清了它的传统源流和发展脉络,又面向川剧的现代化发展。
6.戏剧评论文章《警惕戏剧的“僵化”倾向——评话剧〈朝天门〉的艺术创作与戏剧审美观》(黄波),发表于《中国戏剧》杂志2016年第11期,并于2017年获第二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文章从原创戏剧作品创作演出的微观视角切入,扎实立论,对当下戏剧(特别是话剧)在剧本创作、表演和舞美等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剖和分析,具有现实针对性。
话剧《朝天门》剧照(图片来源:重庆市话剧院有限公司官网)
评委认为,该文对话剧《朝天门》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指出在戏剧文化生态面临重建、戏剧审美观亟待转换和更新的关键时期,戏剧创作要克服艺术的僵化和创作的惰性,并不断自我反省与自我创新,行文流畅,切中时弊。
(作者:卫洪,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支部书记、秘书长)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何美
责编:王璐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