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评协动态>正文

书写南方乡村“沙湾巨变” 读懂《家山》就读懂乡土中国

2023-04-24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中国评协 收藏

书写南方乡村“沙湾巨变”读懂《家山》就读懂乡土中国

——王跃文长篇小说《家山》学术研讨会综述

研讨会现场

作家王跃文十年前以家乡溆浦为原型,创作了中篇小说《漫水》并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十年后作者再度回望故土,完成54万字长篇小说《家山》,于2022年1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为及时总结小说创作成绩与经验,发掘《家山》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推动新时代文学由高原迈向高峰,2023年4月10日,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人民文学出版社、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南省作家协会、湖南文艺出版社、湖南大学联合主办的“王跃文长篇小说《家山》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来自全国各地文艺界领导、文艺评论家、编辑出版界人士以及媒体朋友等60余人参会。与会代表围绕《家山》作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首批入选作品的史诗品格、《家山》对百年家族小说和乡土书写模式的新突破、《家山》对中国传统文脉的赓续传承以及小说独有的美学意蕴与叙事风格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讨。

王跃文长篇小说《家山》

一、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勇攀高峰之作,读懂《家山》就读懂了乡土中国

2022年7月,作为推动新时代文学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一项顶层设计和重要举措,“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在湖南益阳发布,王跃文《家山》为该计划首批入选作品(入选时名为《家谱》)。

肖凌之

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肖凌之表示,《家山》是一部思想内涵十分丰富的作品,通篇充盈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伟力,作者用全部的情感沉淀、生活体验、生命感悟与原创才力,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心理、家国情怀等方面用心深耕,深刻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深情赋予读者积极的价值引导、思想启迪和情感熏染。王跃文的《家山》对接了湖南老一辈作家沈从文、周立波、丁玲乡村文学创作的传统,也延续着新时期以来古华、莫应丰、谭谈、水运宪、韩少功等“文学湘军”的精神,既有对故土的深情回望,也有对现实的深切关怀,在湖南文学史上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中国文学发展贡献了湖南力量。

夏潮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指出,《家山》是近年来当代中国作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深入生活实践、追求艺术理想,努力把握个体、民族、国家命运和历史进程,具有史诗品格的一部攀登高峰之作(点击查看)。作品有六个鲜明特点:恢宏的历史大势、鲜活的人物群像、典型的文化呈现、深邃的思想指向、浓郁的语言特色和生动的创作启示。小说以沙湾百年风雨和几代父老乡亲生活变迁为叙事轴心,几乎涉及近百年中国历史所有重大事件,记述了宏阔历史背景下苦难深重的中国农民的生存状况。小说塑造的一大批鲜活典型的人物群像,既是中国古老大地农耕文明的活化石,也具有鲜明的湘西地域文化特色,具有文献价值。小说在礼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乏文化反思与文化批判。

施战军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从《家山》的功夫、《家山》的文明、《家山》的人物和《家山》的价值这四个方面剖析,提出《家山》是当代文学高原上的“深山、大山”。时代风俗的硬核几乎每个尖角、每个弧度、每个凸凹、每个纹路,甚至其中的温度、湿度、粘稠度都得到了精细揣度、精准刻画,更难得的是这一切绝不游离于具体环境、具体人物和具体故事,可见作家创作功夫了得。从《漫水》到《家山》是以世传文明为本(不同于沈从文《边城》等小说以山水间野生文明为本),《家山》在家族老人精神影响的延长线上,找到了留守者和返乡者都在调整变化的共识,这与作者对家的由衷依恋和对山内外打量的平衡能力有关,赋予了世传文明多重和声。《家山》是有内在热诚的大叙事,作家在对理想人性寻觅之时,谨慎地构造并饱藏着中国式人学理想的认知,以文化人的价值自觉成为小说群山中的大山。

徐粤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徐粤春认为,《家山》是一段还原历史真实的文学切片。王跃文以文学为刀具,把上个世纪上半叶中国湖南沙湾的故事制成切片,这段切片叫《家山》。《家山》行文针脚细密、叙事交缠繁复,即使用显微镜放大,如同观察一块16纳米芯片,纹理依然清晰可辨。小说从语言、形象、传统文化、革命历史这四个方面,对环境、故事、背景,进行了高度还原,这是《家山》最大的特色,也是这段切片最重要的价值。在有限的文学空间里,王跃文尽情抒发才情,努力以艺术真实还原历史真实,为读者奉献了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优秀小说。

夏义生

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夏义生指出,《家山》为读者认识乡村社会、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打开了一扇开阔的窗口,是新时代湖南作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历史与美学相统一的乡村史诗,也是一部以人民为主体的乡村史诗,还是一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乡村史诗。湖南现当代文学乡村写作有沈从文和周立波两个传统,周立波写了以清溪乡为代表的《山乡巨变》,而《家山》则站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视角,写出了历史变局中的“沙湾巨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特别是乡村道德之美,在文学的《家山》里得到了最美呈现。

汤素兰

湖南省作协主席汤素兰表示,《家山》是近年来湖南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是当代文学创作攀登高峰的典型代表作品。《家山》纷繁鲜活的文学虚构建立在扎实的日常田野调查和史料研究基础之上,作者以精微的日常描摹、丰富的社会生活记录和宏阔的历史性书写,构建起了文本的虚与实,在极其世俗而又充满诗性的生活图景中编织人物的经与纬,写出了时代的常与变、生命的悲喜与坚韧。

谢赤

湖南大学常务副校长谢赤认为,《家山》是近年来湖南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也是近年来中国长篇小说中的探骊得珠之作,是王跃文不断追求艺术创新和转型的成功典范,展现了新时代文学家的人文气魄和情怀胸襟。小说写的虽然是乡村,再现的是那个时代的波谲云诡,传达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在艺术上达到了新高度和新境界。

二、构建“有情乡土”,开启百年家族小说和乡土书写新境界

在《家山》中,作家以故土为原型虚构了南方乡村“沙湾”,在这一重要的地理空间上对接百年新文学乡土书写与家族小说优良传统。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家山》把中国当代家族小说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也超越了一般的乡土书写类型,为“新乡土文学”创作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张纯

湖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张纯认为,王跃文在从事文学创作30多年之后,把目光、热情和思考集中到了他的家乡湖南省溆浦县一段历史,一群普通人的生活与追求、命运与故事,用乡音乡情写成了一部厚植于乡土历史、文化、人生之上的精品力作,既是王跃文创作上的新收获,也是新时代湖南文学创作的新成果。

谢有顺

中山大学谢有顺提出,《家山》是一部贯通了乡情、世情、文情、人情的新小说,对于王跃文个人而言也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家族小说和乡土小说是中国写作的主流,但也渐有套路化、模式化之嫌,不少作家及作品写家族的土崩瓦解是强项,骨子里秉承的仍是进步主义观念,但往往处理不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家山》却另辟蹊径,对百年乡土书写和家族小说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刘大先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大先认为,《家山》是一部“正大光明”的作品,是家史、家族、家园、家风和家训,虚构的南方乡村沙湾构成了一个中国文化的隐喻,切入点很小,但内涵博大。从新历史小说以后,关于家族史的叙述成为窠臼,《家山》包含了之前家族史写作中常涉及的风俗史、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宗法体系和湖湘地方人的血性这三个层面的内容,但又不仅仅只停留于此,而是往前推进了一步,写出了近现代以来中国基层乡绅的变化和人民的诞生。

杨庆祥

中国人民大学杨庆祥表示,在中国当代文学序列里,《家山》把当代家族书写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和新维度。中国当代家族书写有1950年代到1960年代家族书写的革命本位,也有以《白鹿原》为代表的1990年代家族书写的文化本位,但《家山》却以后设的视角,以日常生活为本位,把前两个维度都统摄进来,达到了家族书写的新高度。《家山》体现了湖南的地方性,书写了中国文化独特的结构,具有文化人类学价值。《家山》在家族小说怎么写的问题上也费了很多心思,做了独特的实验,比如语言准确生动、细节富有质地、场景具有强烈的镜头感,这些都是《家山》区别于同类作品的特质。

罗宗宇

湖南大学罗宗宇认为,考察《家山》的价值和贡献,应该放在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史和家族小说的书写脉络和谱系中来考察。《家山》是一部向优秀传统文化致敬的作品,“五四”以来的启蒙话语延伸到家族小说里是对家族文化的批判;就革命叙事而言,对家族小说的书写也更多是在阶级斗争叙事模式下,对传统文化作为革命文化的某种负面性参照进行书写,而王跃文的小说显然是在用自己的书写方式向优秀传统文化致敬。

颜浩

中国传媒大学颜浩指出,《家山》开启了中国现当代乡土小说创作全新的境界,其乡土书写的突破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家山》对于一个最普通的湘西小山村历史和人物舒缓有致的书写,构建了新的湘西诗学;二是《家山》通过对湘西的重构重写,不仅发现了乡村烟火日常中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诗意,更将其推到了哲理性层面,构建了“有情的乡土”这一认知中国乡村新的视野;三是这种基于“有情的乡土”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路径实践,可称为“内生现代性”,使得《家山》对于20世纪中国许多重大历史问题作出了独特阐释。

三、发现村庄、理解村庄,赓续传统文脉,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乡村价值

作为入选首批“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精品力作,《家山》不仅体现了作家紧跟时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态度,在创作手法、主题内蕴及精神内核等方面对传统文脉的赓续传承,彰显了王跃文及《家山》在民族文化源流谱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引起与会同仁的高度关注。

陈汉萍

《新华文摘》陈汉萍认为,《家山》实现了乡土写作模式的突破与创新,《家山》是以抒情传统为主,但融合了批判现实,弥合了“五四”以来鲁迅和沈从文的两种乡土写作传统。《家山》的抒情传统还可以上溯到更为久远的陶渊明式的田园诗传统,小说人物佑德公与逸公所遵循的就是躬耕乐道的乡土田园诗精神。

臧永清

人民文学出版社臧永清肯定《家山》作为乡土小说的包容和真实,《家山》的书写仍然延续着“五四”以来的现代启蒙思想意识,但王跃文并不续写上个世纪前半叶乡土文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主题,与鲁迅式沉痛和沈从文式歌吟不同,《家山》并不指向尖锐的批判,而是采取包容性描写,以睿智的幽默透视乡村的内部结构。《家山》提醒着我们,发现村庄、理解村庄,是乡村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进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现代化,无论什么时候进行现代化,都不应该忽视乡村的价值,不应该忽视乡村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涵。

谭桂林

湖南大学谭桂林指出,对《家山》的理解和评价,应该放在百年中国乡村文学史的背景上,放到中国社会百年变局中来评判。《家山》为百年中国文学历史提供了新鲜营养和价值,堪称“杰出作品”。《家山》接续了现代文学史上茅盾、叶绍钧等现代知识分子“复兴救国”的文学使命与精神,小说中所描绘的前辈先贤们如何用科技兴水利、办教育实现民族独立等,恰恰呼应了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科教兴国、实干兴国的伟大精神。

卓今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卓今关注《家山》的文学传承。她指出,《家山》承袭了陶渊明、《红楼梦》等诗学、抒情审美传统,与王跃文中篇小说《漫水》相比,长篇小说《家山》极具挑战性地以“舒缓温情的方式”承袭了这样的传统。

岳凯华

湖南师范大学岳凯华分析了王跃文文体书写的多样性。《家山》运用了大量文体,包括对联、标语口号、书信、新闻、告令乃至歌曲等,是对《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小说的承接,也是现代小说经验的光大,更是当代小说体式的一种诉求。

龙永干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龙永干指出《家山》对于中国乡土书写模式的价值和意义,认为中国文学的乡土书写历来有启蒙模式、政治模式、人性模式、文化模式和欲望模式等,但王跃文的《家山》在承续传统脉络的同时,又开启了乡土书写新的“正史模式”。这种模式上接《春秋》《战国策》《史记》,当下呼应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乡土书写,可谓是一种中国式乡土书写的开创者,也融入了作家的才情、怨结、痛苦和反思。

余三定

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余三定认为,《家山》是传统宗法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生动写照,呈现出宗法亲情大于阶级关系的特点。

《文学评论》刘艳提交了书面发言。她表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山,那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也是我们追求的文化理想。《家山》中物事人情之美、乡间伦理传承、宗法制遗留以及语言的古风之美等,都可与沈从文的文学之间形成互文性研究。小说兼具中国文学史传统与传奇文体特征,其所表现的对于沈从文文学传统、中国古典文学绵延不绝的抒情传统的继承、赓续与创新性发展等,都是不容忽视的研究命题。

四、雅俗互映的美学意蕴与显隐交错的叙事风格

书卷气与民间味水乳交融是《家山》显著的艺术特色,与会专家从叙事策略、美学特征、语言特点等不同角度等对《家山》进行了解读与分析。大家普遍表示,乡言土语的使用奠定了小说的地域美学风格,准确传递了小说文本的韵律特色,构筑了独有的阅读体验,呈现出极具个性化的审美情景。俗雅互映的语言和文体融合的复调,体现了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精妙。

刘颋

《文艺报》刘颋关注到《家山》独特的叙事视角与结构,提出小说叙述采取“限制性的全局视角”,让作家附在人物身上,达到隐身于历史叙事的效果。同时,为完整呈现历史时段整体社会风云、人心嬗变以及坚守与变化,作家又采取限制性视角和书信结合的手法,展现了一位成熟小说家深厚老到的叙述功力,为读者带来一段真实、生动、丰富的历史。

刘起林

河北大学刘起林细致分析了《家山》所展现的乡村文明结构,小说全面描述乡村世界的生老病死、婚嫁年节、血缘伦理等乡村社会繁衍生息基本习俗,全面细致展现乡村社会的经济形态,深入精准揭示沙湾村内部治理格局,发掘了乡土文明之常与现代历史之变的互动关系,体现出一种对于乡土文明规律的认同和遵循。

邱振刚

《中国艺术报》邱振刚认为,中国自近现代以来一百多年现代化进程始终没有离开过村庄。《家山》写乡村的独特性在于小说没有显性贯穿始终的矛盾主线,人与人之间、村庄与村庄之间的冲突似乎都是偶发,但在显性偶发下村庄固有其隐性的凝聚力存在,乡村在国家整体现代化进程中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意义。

郭冰茹

中山大学郭冰茹谈到,《家山》在把地方性当作创作资源时,从三个方面超越了一般层面风土人情的表达:一是用地方礼俗呼应民族文化传统,把传统伦理中的忠孝诚信呈现出来;二是体现了地方大历史,地方志与历史大潮、时代大潮回应,从而呈现出每个乡土生活的个体都是伟大历史的参与者、创造者;三是《家山》让人物性格和命运跟人性中的真善美相呼应。《家山》给当代文学写作提供了如何由地方走入民族、由本土走向世界的一种叙述方式。

谭伟平

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谭伟平,既是王跃文的同乡,又是王跃文的大学老师,同时还是“王跃文文学研究所”主要成员,长期以来一直跟踪关注王跃文的创作,并出版了相关研究专辑。他认为《家山》展示了扶危济困的大义美德,彰显了识好歹明善恶的伦理底色,显现出亲情友情为最大的财富意识,强调了蕴含在耕读传家之中民族传统基因的美学意蕴和精神底色。

晏杰雄

中南大学晏杰雄从《家山》对文学原乡的地理空间构建角度切入,聚焦于《家山》所呈现的丰富美学意蕴。他认为作家将大量笔墨投射于沙湾村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民风民俗书写,以山、水、屏为自然基点,以民俗文化为实,堆砌出理想的文学建筑,不仅是对自然风景的再现,也展现了时空交错的复杂人文关系;不仅是优美自然和人文的结合,还超越地理和时空的限制,成为人类本质家园的复归。

任美衡

衡阳师范学院任美衡肯定《家山》延续了沈从文南方文学创作的传统,清晰勾勒出南方风情美学。他从慢、近、轻三点阐述了《家山》独特的诗学,认为《家山》是南方风味创作的代表,是对人类命运中国书写的底层设计。

王跃文

《家山》作者王跃文对大家的肯定和批评意见表示感谢,并谈了自己创作《家山》的态度与体会。在《家山》创作当中,很朴实的一点就是坚持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坚持“史笔为文”的创作态度,对小说中写到的岁月,从烟火日常到家国大事都下过一番考证功夫。他认为,文学从来都是人类的共同记忆,与其说是自己创作了《家山》,不如说是生养他的那一方父老乡亲创作了这部小说,创作者只是替同胞在言说。作品也还存有很多缺点和遗憾,所有这些缺点和遗憾都将作为今后继续创作的借鉴。

陈善君

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陈善君总结研讨会时强调,希望本次研讨会之后,湖南作家及所有文艺工作者能够像王跃文老师一样用双脚丈量土地、用汗水浇灌创作,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以写作诠释新时代、以文学镌刻新巨变,为我们伟大的民族和时代贡献文学和评论的力量。

王跃文长篇小说《家山》学术研讨会合影

☞欢迎广大网友踊跃转发并留言,微信篇目(点击查看)留言点赞数前10名者将获赠作家王跃文亲笔签名《家山》一本!


签发:杨晓雪

审核:王庭戡

编辑:王庭戡 向浩

供稿:罗先海(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延伸阅读:

书写南方乡村“沙湾巨变” 读懂《家山》就读懂乡土中国(“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主创与评论家面对面研讨《大山的女儿》

一曲弦歌动四方 | “重温《凤凰琴》”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精粹

《家山》: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攀登高峰之作(夏潮)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