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文艺领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文艺创作出现了新的面貌、新的气象、新的形态。”4月7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联主办的“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新文艺”主题研讨在山东省胶州市举办,中国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在研讨总结中说道。研讨中,11位文艺评论家聚焦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新文艺主要特征等问题展开研讨。
“两个结合”指引下的新文艺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中国评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认为,十年前有关“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等论述,有关“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号召,以及“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等提问和回答,今天正在中国文艺作品中结出愈益丰硕的果实。王一川提出,新时代中国文化的特点在于,既向前流动而又同时向后溯洄数千年的文化传统、瞻前而顾后、携带过去通向未来,这种流溯的美学特质是当代中国艺术的新美质。王一川从新时代的舞蹈、戏剧、电影、电视艺术、文学等门类作品中,归纳出了溯洄本真、今昔悖逆、盛世喜忧、古典流韵、深地心结等艺术呈现的具体风貌。
不同时代的文艺有文脉相续,也有全新叙事的特质凸显。中国评协副主席兼新文艺群体委员会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李明泉从9个方面论述了新时代的新文艺“新”在哪里,分别是:从国家命运看,新在时代向伟大复兴挺进;从社会发展看,新在民族向现代文明行进;从民本思想看,新在人民向美好生活跃进;从综合实力看,新在文化向赋能发展逼进;从观念变革看,新在思维向系统融合突进;从哲学认知看,新在艺术向人性深度掘进;从智能走势看,新在科技向审美表达跟进;从胸怀天下看,新在创作向注目人类前进;从美学价值看,新在评论向真知真理精进。
“‘两个结合’为当今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的全局性突破、迭代性更新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明确指引。”据中国评协副主席兼舞台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茅慧统计并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舞剧生产量有150多部。如今中国舞剧题材选取丰富多样,从舞人物的命运到舞时代的变迁,从舞文学故事到舞诗心画境,从舞远古至今的人类到舞陆海空的动物,可以说无所不能起舞。《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骑兵》《草原英雄小姐妹》《红楼梦》等作品既能敏锐捕捉大众市场审美走向的痛点,又能坚守各自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青春勃发、亮丽养眼的超能肢体,训练有素台风严谨的表演规范,极尽肢体舞姿技巧之曼妙、高难之能事,再有音、舞、屏、服、化、道等舞台手段的加持,使得一场一个多小时的舞剧是一场美的盛宴。尤其那些剧情设计精彩惊险、人物刻画细腻生动、舞蹈语言新颖独特的舞剧,不光养眼,更令人神往。
“十年来,中国杂技创作走上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快速路,传统技艺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技术技巧发展得更加精尖高难,特别是杂技剧在红色题材的开掘中迎来创作高峰,艺术质量显著提升。”中国评协副主席、中国杂协理论研究委员会秘书长尹力认为,面对层出不穷的杂技精品力作,亟须建构新时代作品的评价体系,可以从技巧标准、创新标准、美学标准、历史标准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对于在摸索中前进的杂技剧,则可以从技巧标准、戏剧性、利用杂技手段塑造人物和情感、利用杂技手段推进剧情发展、技巧与剧情深度融合与创新、综合艺术呈现等角度进行评价。
“新时代戏剧不仅培养了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戏剧创作与评论人才,而且涌现了一批有经典潜质的高质量艺术作品;不仅助推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AR、VR、多媒体、高清影像在剧场的有效运用,而且优化了戏剧发展的文化生态。比如以前的话剧演出只常见于京、沪,而今已在二、三线城市分布。”中国评协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认为,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鼓舞下,新时代剧场形貌丰富、璀璨,传统与现代并举、主流与先锋互动,选材范围广泛、大小剧场辉映,艺术风格多样、表现形式多元。中国戏剧在“赓续优秀传统,坚定文化自信”“刻写红色历史,塑造人民英雄”“书写当代传奇,追求现实诗意”“借助文学基础,实现戏剧跃升”四个方面成就显著。
在复杂时代中显现独立自主的价值观与文明观
“‘两创’是传统文化的优秀性和优秀品质向未来延伸、激活、新生的方法论。”中国评协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向云驹认为,在中西文化之间,不能将一种文化仅因其时代性、民族性出现暂时的不适应而予以否定、抹杀,还要看它的超时代性和世界性,所以新时代文艺正在重新审视、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性”“现代性”。他分析了“两创”实践的规律性经验,如,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国古代神话、史诗和远古史前文明在中国文明新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重建中,得到考古学、神话学、文学人类学、艺术史学、中华美学、比较文明学的支撑,获得重述、重建、重塑;基于抢救与保护、调查与整理、档案与研究、原生态与衍生态的文化资源整合,使之与文艺发生、文艺创新、文艺创作相结合,使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雄厚的资源加上无限的创意;科技手段与新技术的全面介入;国家工程、主流团队与民间力量、两新组织相结合,形成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机制与市场机制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信心和抱负,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这就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文艺要努力实现的目标。”中国评协副主席兼视听艺术委员会主任张德祥认为,文艺创作、文艺评论要把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所包含的价值观、文明观上升为一种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根本前提是确认中华文化主体性。文化与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精神力量、精神独立性具有根性关系。有了文化主体性,与其他文明交流对话才有平等地位,才有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和话语权。
“人类的文学艺术从未因为技术媒介变革而消亡,反而会在技术的冲击下实现新变。人工智能将再一次为人类文明和艺术经典化提供一次筛选、提炼、创新的历史机遇。”中国评协理事、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院长欧阳友权肯定人工智能为人所用的同时,引用了法国人工智能专家科尔内特的观点:“生成式人工智能就如同一台高功率的发动机,可以搭载在拖拉机上,让其发挥最大牵引力,也能安装在赛车中,让其飞驰而过。”欧阳友权认为,网络文艺与人工智能艺术合二为一是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或将给网络文艺行业带来生产方式改变、作品形态改变、行业“洗牌”,而作家、艺术家与作品之间有着社会的、历史的、生命的有机联系,也许是人工智能最后颠覆的职业之一。
“从来没有哪个历史时期像新时代这样如此深刻地把美术繁荣发展与塑造民族、国家形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评协理事、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认为,新时代中国美术高度自信地走出自主发展的新路,一个鲜明标志就是它没有按照所谓的全球化艺术模式来规定其当代性样式,而是在继承中外一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通过艺术所凸显的民族复兴形象与宏大史诗叙事,展现一个民族的现代艺术精神与现代语言形制。尚辉从“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的使命意识促发视觉史诗创作新高潮”“守正创新的发展观全面激活美术各门类平衡持续繁荣”“打开院墙与引入殿堂,科技艺术赋能的新业态”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尚辉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美术馆建设要“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的重要论述,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由此逐渐形成一个新艺科调整、美术馆软件提升,让美术教育打开院墙、使公众走进艺术殿堂,通过科技赋能艺术的新型美术业态。
以人民的文艺和文艺评论回答时代之问
“伴随世界秩序的东升西降和人类文明跃升的趋势,世界舞台上的文化竞争更加激烈,文化思潮的激荡更加剧烈,什么样的文艺能够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成为时代之问。”山东省评协主席、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访问教授范玉刚认为,新时代不仅是一种历史的时间的概念,更是一种价值的政治的判断,还是一种文明视野的更新,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逻辑起点。新时代文艺发展伴随时代语境和中国历史方位的变化,迎来了“人民文艺”再度出场的时代机缘。新时代文艺要彰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以及在追求共同富裕中着力凸显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特别是描绘出人民的精神成长、意气风发的奋进姿态,在中国式现代化舞台上人人都是角儿。新时代文艺评论把好方向盘的重心要落在如何有效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上。真正的文艺批评挺拔的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成就的是一个国家的伟大;培土植根赓续的是历史的文脉和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坚定的是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只有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生产力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才会出现真正的人民文艺。”中国评协理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彭锋从社会生产力发展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系角度梳理了人民文艺的概念。他认为,历史上大多数文艺都是精英的文艺,这是因为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落后的生产力只能满足少数精英的精神文化需要,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群众文艺和民间文艺,因为生产力的限制,还不足以发展成为普遍的且能够满足人们美好愿望的人民文艺。由于生产关系的局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无法发展出人民文艺。只有作为新时代新文艺的人民文艺,将让大众艺术像精英文艺一样具有高雅的审美追求,让精英艺术像大众艺术一样为人民喜闻乐见。更重要的是,人们会不断被激发出更新、更高的向往,所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愿望的生产是一种无限生产。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再限制生产力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文艺会通过文化产业的形式进一步释放生产力。
与会代表集体合影
(作者:马李文博,《中国艺术报》记者)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