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评协动态>正文

“文艺评论这十年”研讨会发言摘编

2024-10-23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中国评协 收藏

金秋神州,山河锦绣。10月17日下午,“文艺评论这十年”研讨会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与中央音乐学院文艺评论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在京进行(点击查看)。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讲话。来自各门类艺术评论领域的十多位文艺评论家、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研讨,认为这十年的文艺评论立足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高举精神火炬,锚定价值航向,焕发新时代新气象。有关研究人员、师生代表和媒体记者100余人参加研讨。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特摘编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理论旨归和行动指南

徐粤春 研讨会主持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对文艺评论的地位作用、目的意义、性质原则、标准方法进行了阐发,是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理论旨归和行动指南。十年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带领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以《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构建中国自主文艺评论话语、当好文艺创作的镜子、倡导批评精神、加强阵地建设、壮大人才队伍上持续用功。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笔耕不辍、啄木声声,努力发挥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为推动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以青春的姿态回应新质审美的艺术诉求

毛时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定位了文艺评论的性质和功能,深刻揭示了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艺术精品、审美品位、文化风尚的内在关系。

十年来,文艺评论积极落实重要讲话要求,以坚定的文化立场、活跃的在场回应新时代新质审美中的新问题,在作品和大众之间建构桥梁,有力提升了艺术精品的社会影响力。特别是评论家在文艺创作的前期介入,大力助推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精品生产,有力回应新时代新质审美的艺术诉求。

十年来,中国评协先后举办多届人才培训班,培养涌现了一批在各文艺领域发挥中坚力量乃至领军作用的优秀文艺评论家。

对标讲话要求,文艺评论仍有不足。首先,讲话强调批评精神,“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了真正的批评,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而当下文艺评论的“良药”功能明显不足,吹捧式“甜味”评论不少。其次,文艺评论要以更青春的姿态直面新质审美,努力构建与新时代文艺匹配的评价体系和新文风。最后,文艺评论要继续加大青年评论家的培养力度。

文艺评论工作者一定不能辜负时代,要努力展现新时代的青春气息与大时代的开阔视野。

十年评协与我的学术研究五个关键词

傅道彬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十年来,我在《中国文艺评论》发表了五篇文章,总结为五个关键词:

一、中国文学的批评话语。学术上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回答什么是学术“中国式”的问题。我的《文学批评的“中国式”话语构建与学术表达》一文认为,中国文学批评和学术有独特的“中国式”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

二、英雄主义的文学表达。我在《点亮英雄主义的文学之灯》一文中认为,英雄主义的文学精神在社会灾难面前不可缺席。人类在灾难中更需要文学,在逆境中更需要点亮心灵的文学之灯,以照亮前行的道路。

三、中国文学的“日新”精神。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基于中国古典哲学的“通变”思想。与通变哲学相呼应的是中国文学理论的“日新”精神。“日新”是中国古典哲学对创新意识的特殊的语言表达。“日新”精神是重要的文学传统精神,应该重视起来。

四、文学批评的思想家原则。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料凸显、思想隐退的现象,我提出学术研究的思想家原则问题。《文学批评的思想家原则》强调了学术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立场,批评了琐屑而缺少思想的摆龙门阵式的研究。

五、青年批评家的呼唤。《新生代文艺批评的“缺席”与“在场”》一文,呼吁青年批评家的出场。文艺批评领域的新生代成长缓慢,这一现象应当引起重视,鼓励更多的青年批评家出场。青年批评家的活跃才是文艺批评活跃的根本。

自媒体时代高校的价值引领使命

周海宏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中央音乐学院)基地主任

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利用大众媒体向公众表达意见的时代,这是一个社会影响力不完全由社会组织力量决定与把控的时代,这是一个非政府组织、个体通过自媒体可以超越组织影响力的时代。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底线之上,我们已经来到了个人与个人、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媒体影响力无限接近平等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如何对社会进行正确价值引领,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学、也是政治学的命题。

无论心理学原理还是社会学实践都表明,越是当人人都可以发言、当各种声音充斥感官与头脑的时候,公众越需要专家和权威的意见与声音。这是一种自愿的“思维权交付”,是一种主动的“价值跟随”。

行业专家不等于意见影响力,业内权威不等于公众支配力。意见领袖必须兼具专家、权威的学术实力与大众媒体认可度与传播力。正是在这样的分析视角下,我们看到了高校在社会价值引领中的独特地位、优势,以及相应的使命。演奏家要演奏适宜的、多样的、提升的作品,为人民服务,体现百花齐放般的艺术样态。正如数学能力、语言能力会提升,审美心智也应提升,切实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

文艺评论改进和发展的三个层面

张德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视听艺术委员会主任

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这十年,文艺评论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彰显科学健康的文艺价值观。文艺通过审美方式认识和把握世界,是人类审美理想的一种表达,具有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因此,不能简单地以市场价值为标准衡量文艺。十年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文艺评论树立起科学正确的文艺价值观,对不良的“饭圈”文化现象、病态的审美观念等进行了严肃批评,彰显了科学健康的文艺价值观。

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审美自信。十年来,文艺评论另一个可喜变化就是文化自信心和中国审美自信心的增强。以洋为美、以洋为尊、东施效颦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走出一条文化创新、文化强国之路。十年来,文艺评论站稳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努力建构中国特色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三、文体和文风的转变。文体文风是思想作风的外在体现。为了适应新时代新征程、适应网络传播,文艺评论的面貌也在发生变化,努力改变那种脱离大众的、刻板的评论文体和僵化的、空洞的文风,使评论更鲜活生动、更接地气。尤其是一些来自民间的评论,更有真情实感,文体自由,文风清新,增强了文艺评论的活力。整体来看,评论的文风在朝向大众化转变。

新时代呼唤独特而深刻的舞蹈评论

许锐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文艺评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委员,北京舞蹈学院院长

舞蹈评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评论对象即舞蹈艺术并不依赖文字,这就尤其需要舞蹈评论者深入认知舞蹈本体,掌握其特点和规律,用丰富的身体视觉审美经验,以专业、深入、客观的态度进行评论,加深大众对舞蹈艺术的理解,促进舞蹈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舞蹈评论应以文通舞。有效的舞蹈评论,要求评论者深植对舞蹈实践的深切感受,从舞蹈符号系统本身去理解舞蹈本质,勿停留于文字,陷入学术理论陷阱。以文通舞是独特的身体写作,具有超越性,需要超越文字本身去描摹身体的运动表达。其对文字和文风也有更高要求,文字表达精确,具备形象性和情感性,以此唤起读者的审美想象,传达作品情感和精神氛围。

舞蹈评论要以情达真。舞蹈评论者应基于对舞蹈艺术的深刻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从情感出发找到情和理的交融,从共情、共理中找到批评的共鸣。评论者的真诚有助于消弥批评的障碍,评论者的深刻有助于推动对舞蹈的理解,评论者的灼见有助于激发对创作的反思,如此才能做出真正的评论,构筑起评论者与创作者之间的对话平台。

舞蹈评论者应坚定文化立场,不断反思观点和方法,努力让评论作品成为舞蹈艺术和观众之间互通的桥梁,从而为舞蹈艺术的繁荣贡献力量,为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添砖加瓦。

数智时代文艺评论及其传播的新样态

肖向荣 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基地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十年来,随着新技术、新媒介的迅猛涌现,数智时代的中国文艺评论与传播呈现出分众、分圈、分层的新特征。

分众特征体现在互联网时代文艺传播的点播模式向参与范式转变,受众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得到评论赋权。分众市场的形成,意味着文艺生产和传播的“去中心化”和文艺评论的“去中心”和“精英-大众”支配权的多样化。

分圈特征则体现在文艺作品传播的“圈层化”,不同趣缘社群为文艺评论赋予新生产和传播方式。在互联网平台上,诸多面向大众的作品被重新进行评论解读和再创作,其形式的创新、深远的社会影响力远超主流媒体平台,体现出鲜明的圈层特征。

分层特征意味着文艺评论应该是多元化、多维度的。传统文艺评论和网络文艺评论之间既要分层也要对话。一些审美内涵相当丰富的跨界作品在互联网平台得到深度分析,这是传统评论很难达到的效能。

文艺评论的新特征为文艺评论者和文艺评论研究者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文艺评论者正通过实践和研究探索发展新路径,面向大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导向推动新时代中国戏剧理论批评建设

彭涛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中央戏剧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导向,以“双一流”建设院校的自觉,做出了“中戏人”应有的贡献。

2021年,中戏院长郝戎在《光明日报》撰文,提出构建“中国演剧体系”。在“中国演剧体系构建”大格局下,中戏在戏剧评论方面做出努力。2019年,我领衔科研团队申报《新时代中国戏剧评论重大问题研究》项目,并获批中戏重点科研项目立项。该项目聚焦新时代中国戏剧评论的重要问题、现象与成因,其丰硕成果在《中国文艺评论》《戏剧》等核心期刊发表。2024年,《新时代中国戏剧评论现状、问题研究》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立项。自2020年起,中戏主办的国际戏剧“学院奖”(理论奖)已举办三届,推出了大量优秀学术论文,推动了新时代中国戏剧理论批评建设。未来,我们将继续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努力构建中国戏剧理论批评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推动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为新时代中国美术立言

尚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

新时代美术评论紧紧围绕新时代美术创作新生态、新使命呈现“在场性”发声,力求在国际化艺术语境中建构中国美术话语体系。新时代美术评论既关涉对中国式现代美术“人民性”内涵的深层研究,也触及图像时代绘画叙事性特征与价值的重新认知,更广泛关注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性创新与发展。

第一,就一系列国家美术创作工程产生的宏大叙事作品汇聚主流评论声音,回答当代中国为何需要历史与现实题材美术创作的宏大叙事,以及如何适应当代视觉文化特征,形成新表现形态;第二,围绕建设中国美术评论话语体系,关注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使其鲜明区别于颠覆式、叛逆式和断裂式创新的所谓艺术进化模式,凸显中国式现代美术自主发展的理论自觉;第三,有力批评近年来出现的艺术史学研究学院化、模式化和碎片化,把西方现当代艺术理论奉为圭臬,将艺术批评边缘化的现象。

如何重建艺术学史、论、评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已成为当代艺术评论学科建设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中国评协带头与一批高校共建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和签署文艺评论合作备忘录等,推动将美术评论人才培养纳入教育体系,将美术评论置于学科建设高地,将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美术评论水准,真正形成“为新时代美术立言”的学术方阵。

当代书法评论的专业标准与价值取向

刘宗超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兼造型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

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引领下,书法评论这十年取得扎实成效。中国书法家协会引导评论直面创作,推动书法创作回归传统;注重提升书法家艺文兼备的修养,有力推动书法评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造型艺术委员会以“大艺术”格局引领评论,通过开好年会、做好年度发展报告、抓好主题活动等推动书法评论。

在互联网时代,书法评论和传播呈现短、频、快、碎、浅的特征乃至弊端。评点、感兴乃至浮躁、跟风式评论出现,书法评价标准弱化、批判精神缺乏的现象不容忽视。为此,书法评论需建构当代专业标准,明确价值取向。

评价标准是书法共同体审美的集中体现。建构当代书法专业标准,既应理解书法创作模式的多样性,还应理解书法评论与书法实践的不同路径。书法实践从技法层到形式层、主题层、气韵层、风格层,而评论路径反向而行,由大到小,从风格层具象到技法层,而非拘泥浅层文字挑错。

书法评论要有思想价值。思想并非浅层知识和观点,而是创造性的观念体系,应为创作实践提供方向、价值、方法的引导。为此,评论家应重启“意象”思维,涵养心性、培养“士气”,担负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书法评论既影响艺术创作取向,又关联汉字文化使命,还联系社会文明状况,不可不慎。

以优质评论护航艺术创作

胡薇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

十年来,中国文艺评论迅猛发展,尤其是成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开办《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举行“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举办多种形式的评论研修活动等,以文艺评论来激浊扬清、主流引导,为评论者持续提供高品质平台来表达真实的体验与思考、探讨文艺创作的得失,同时也为创作者提供解剖台,梳理与厘清创作上的问题,可谓收效显著。

评论和创作原本就是相伴相生、互相影响。以优质评论护航艺术创作,明确标准和规则,充分发挥各类评论、评奖、评选的应有作用,是营造良好艺术生态的前提和保证,更是破解当下因大量标准不一的评论而导致“白噪音”式的混同和消解的关键。

优质的评论不仅要有真知灼见,还要能深入浅出,兼顾学术性、专业性、当下性,拥有艺术审美、丰富学养和阅历加持的同时不失锐气。因而评论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艺术素质,加快评论人才培养、建设和完善评价机制,这在当下更显迫切。

中国评协与各专业艺术院校签署文艺评论合作备忘录,为中国艺术评论健康发展、深耕开拓以及坚守文艺评论专业性、针对性、独特性,可谓是开辟良田、储备良种、发掘良人、探寻良法、守护净土,为中国文艺评论未来发展开启战略布局。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时代对创作和评论的影响

徐之彤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所长、作曲系教授

近年来,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可回避的话题,我们必须直面AI介入音乐创作、评论,及在AI与大数据算法辅助下生成的音乐与技术评价。

AI是音乐创作者非常便捷的助手和工具,它能够在人声采集、器乐音色等方面给创作者极大的帮助。随着训练与技术的不断升级,它的弱点会逐渐改善。针对AI创作而言,与AI对话者的高度,决定了AI作品的高度。

针对AI音乐创作的评论,创作者普遍持保留和谦卑的态度。智能推荐系统将许多音乐作品通过大数据算法推荐给听众,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上由评论家针对艺术作品的单向评价模式。同时,虽然AI自动生成及在其辅助下生成的音乐评论从原创性语言表达、情感表述、独特视角、版权归属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但不可避免的是,AI乐评和人类音乐评论之间的关系,同样是文艺评论界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AI助力产业升级的同时也带来知识产权与版权等问题。国家网信办9月14日发出一份征求意见稿,旨在规范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标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随着AI技术不断升级,它的未来是未知数,但重要的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待。保护原创性、保护创作者的权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音乐批评的三重境界

何宽钊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

以“文本细读”为基础,以理论升华为旨归,以感性体验与描述为中介,构成音乐批评的三重境界。

以“文本细读”为基础。专业的音乐批评家显然不能满足于一般性的情感抒发,学理性音乐批评应该超拔于泛听及浅显的议论,追求深刻的思想性。“文本细读”不同于常规的作品分析,不追求标准答案,不遵循做题思维和套路化作业,没有标准化、规范性流程,而在理论之光的牵引下,自由寻觅、探索和发现,见人之未见,感人之未感,得出直中肯綮的透辟见解。

以理论升华为旨归。理论升华是音乐批评的旨归。理论不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简单套用,而应根据具体的音乐文本和不同的问题,嵌入对音乐文本的细节审视中,牵引着细读思辨前行,使之突破音乐文本自身的封闭性,进入更开阔的文化、历史、审美、哲学场域,使细读上升为创造性的思想话语。理论是一种基础性的知识素养。只有将理论切入音乐文本,活化为指导音乐批评实践的方法,将细读升华为创造性的思想话语,理论才能落地生根,获得充盈的生命力。

以感性体验与描述为中介。感性作为中介,像一把梯子,一端连接细读,一端连接理论,把枯燥的技术分析化作有生命力的感性体验,用鲜活的感性体验来佐证晦涩的理论,细读由此顺滑地升华至理论,直至生成思想。

新华网客户端报道
光明日报客户端报道
“学习强国”平台报道
中国教育新闻网报道


签发:袁正领

审核:何美

责编:杨婧 蔡明


延伸阅读:

“文艺评论这十年”研讨会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与中央音乐学院文艺评论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与中央美术学院签署文艺评论合作备忘录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与北京舞蹈学院签署文艺评论合作备忘录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与中央戏剧学院签署文艺评论合作备忘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