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花三棱镜_评协动态_原创首发_艺评现场_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评协动态>正文

孙媛媛、石羚、王庭戡 | 百花三棱镜

2025-01-31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孙媛媛 石羚 王庭戡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春节大联欢(以下简称百花)是中国文联的重要品牌活动,也是文艺界每年新春之际的联欢盛会。自1月29日大年初一起,2025年百花在各大电视台和媒体平台播出。为发挥文艺评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时间邀请孙媛媛、石羚、王庭戡三位分别从表演者、观看者、组织者角度品评百花,以飨读者。

百花共唱“家”团圆

孙媛媛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

在我的心目中,百花是我国文艺界的年度盛会,活动规模之大、参与艺术家之多、社会影响力之广,在同类文艺活动中都堪称翘楚,是全国文艺工作者给全国人民恭送的春节文化大餐,也是全国文艺工作者一年一度欢乐团聚的全家福,既充满了文艺特有的神圣感、仪式感,也充满了对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自豪感、责任感。特别是每年都能看到文艺界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与各艺术门类知名中青年艺术家们用文艺的方式汇聚一堂、心手相牵、共贺新春,心里都涌现出无限温暖和感慨。

在我的印象里,每年的百花都有充满时代气息的鲜明主题,有年头,更有嚼头。中国文联是全国文艺工作者之“家”。今年大联欢的主题是“家”,让每一位参演的艺术家共同回味这一年走过的路,分享令人感动的点点滴滴,如同翻开相册回忆那些难忘时光一样,让人思绪万千。联欢会采用了大圆桌的形式,彼此围坐在圆桌共赏一年文艺界的精彩创造,畅聊久违的亲情,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家”的温暖和成长,何其快哉。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非常有幸连续七年参加百花的现场演出,用歌声赞颂全面脱贫奔赴小康的美好生活、伟大祖国建党百年、共同“抗疫”共克时艰的最后胜利、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新时代新征程的宏伟蓝图,在流光中感受家国平安之不易、我辈奋斗应不止。

在亲朋好友的眼中,每年的百花是一台制作精美、大气恢弘,集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艺术水准极高的大型文艺晚会。每年的节目现场,百余桌坐满了来自各全国文艺家协会、不同文艺门类的知名艺术家和文化名人,台上台下的艺术家交流互动自然而专业,其乐融融。今年的开场节目是每个全国文艺家协会与其对应的艺术作品相继亮相,向全国人民送出新春祝福。很荣幸,我与青年男高音歌唱家于海洋在观众席中演唱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国家》,当演唱过程中,我们自己的歌声和周围其他艺术家与观众歌声融合在一起时,感受了“国”与“家”的血脉之亲,强烈地体会到有强国才有幸福“家”的人生真谛。

在文艺人的眼中,百花节目中最让人感动的是老艺术家们的出场。他们在舞台聚光灯下满头银发、步伐稳健、精神矍铄,他们行走上台的过程中满场鸦雀无声,当他们声如洪钟、铿锵有力地祝福时,场下的艺术家和观众都立即起立给为艺术奉献了一生的前辈们激动欢呼。他们言语间充满了对艺术的热爱与敬畏,也传递对青年一代的慢慢期许和殷殷鼓励。在今年出现的老艺术家中,我看到98岁高龄的恩师歌唱家郭淑珍教授给全国人民送出了新春祝福,我心里的骄傲和激动难以言表。如恩师一样的前辈艺术家们不仅创作出经典的艺术形象,更为年轻的文艺工作者在精神上立下了丰碑。

在岁月的长河里,艺术是最动人的篇章。每年的百花节目中,总能看到我们的艺术家用照片记录了也许是普通一家人的生活记忆,用镜头记录着国家的蓬勃发展在一个百姓人家的时代印记,这些光影艺术搭乘着AI等新技术新媒体的快车,将“家”的温暖、“国”的情怀传达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加淋漓尽致,这也是艺术与技术美好团圆绽放出来的时代之光,照亮你我的家,也照亮未来的路。


“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春节大联欢宣传片

国与家的文艺叙事

石羚 青年评论人

“东南西北中,我们来自一个家。我们把手牵起来,我们把心连起来。”新春来临之际,伴随着《同有一个家》的音乐律动,一年一度的“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春节大联欢”登上各大卫视,文艺工作者欢聚一堂,各大艺术门类竞展风采,为广大观众奉献了一场视听盛宴。

“百花迎春”是文艺界的传统品牌。它是一年来文艺工作的浓缩总结,又是新时代文艺创新创造活力增强的生动注脚。本次晚会以“共唱团圆家,百花再出发”为主题,分为“新春齐回家”“深情唱团圆”“百花满家园”三个篇章。“家”是其中的重要关键词。

献礼国家,激发力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不是自说自话、器小易盈,而应该成为一个时代的风俗史和心灵史,成为火热生活、伟大事业的记录者和承载者。相声《时代三人行》,借60后、80后、00后口中的衣食住行之比较,彰显时代巨变。歌曲《东北一家亲》《一湾潮起》,唱出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精气神,为东北振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凝心聚力。光影组曲《家之兴——歌以咏志》,将歌曲与近年播放的优秀影视作品《山花烂漫时》《大山的女儿》等结合起来,歌颂功勋模范,记录平凡英雄,激励更多人将人生梦融入中国梦。人民艺术家田华一句“我永远是党的女儿”令人泪目,彰显的不仅仅是这位97岁党员的不变初心,更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不变方向。

关注小家,传递温暖。从团圆组曲《家之情——温暖如初》中的春运返乡,到剪纸、糖画、写福字的民俗展示,晚会选取有代表性的春节元素,激发观众共鸣,营造仪式感。人情浓,年味就不会淡。歌曲《归园田居》中“为了什么才离开,又为什么而归来,故乡是永远能给我原谅的胸怀”,《相亲相爱一家人》中“有福就该同享,有难必然同当,用相知相守换地久天长”,道出的正是我们与亲友、与故乡不可隔断的联结。抒发群众所思所盼,文艺作品才能更加接地气、聚人气。

荟萃大家,展示力作。百花迎春,迎接的是中国春节,更是文艺春天。在晚会上,有歌曲《小花》等过去一年采风创作的新作,也有中国杂技金菊奖获奖作品《金风玉露》等佳作,更有耳熟能详的《说句心里话》《九九艳阳天》等经典;既有粤剧、婺剧、昆曲“同题作文”《白蛇传》的传统戏曲之美,也有科幻创意秀《人是_》的科幻世界之旅……“回忆杀”“新鲜感”参差错落,展现了文艺作品竞相涌现的可喜局面。更为动人的是,耄耋之年的陶玉玲、张勇手等老艺术家合唱歌曲,影视演员李光复、孙桂田与姚晨、王雷等反串献声,老中青艺术家集中露面、其乐融融,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这正是百花迎春晚会的独特魅力所在。

“国的家住在心里 家的国以和矗立”,国家、小家、大家,蕴含着大与小的辩证法。在晚会现场,摄影家徐永辉的故事令人感慨。75年“一镜到底”,他用镜头记录浙江嘉兴农民叶根土一家,累计拍摄照片近万张。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衣衫褴褛、一脸阴霾,到1959年的衣衫整洁、精力充沛,再到改革开放后脱贫致富、子孙成长,一张张小小全家福记录下家与国的共同记忆,成为难以忘却的历史文献。以小见大,是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重要方法。在小切片与大主题、小人物与大时代的跨越中,作品立意得以深化,发展进程得以具象,时代精神得以弘扬。可以说,以家国情怀为滋养,一朵小花也能开出春天的风华。

新的一年,新的出发。广大文艺工作者赓续中华文脉、讴歌伟大时代、书写世道人心,创作更多优秀作品、传世经典,定能用一颗心贴近一颗心,一群人鼓舞一群人,一支队伍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让文艺百花竞相绽放、香飘万家。

播出时间表

我的百花三部曲

王庭戡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评协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秘书长

作为一名文联人,百花于我而言,不知不觉已经融为春节习俗的一部分。百花协调会议召开了,春节的脚步活泼泼地近了;百花播出时间公布了,春节的面容真切切地来了。

因为工作的原因,每年现场录制时组织嘉宾参加百花,公开播出时在电视荧屏上重温百花,播出后组织评论家品评百花,成为我的百花三部曲。仿佛不经历一场百花,要辞的旧岁就没有画上句号,要迎的新年也没有冒号开启。

现场感百花,百花是一个场,流动人心相连的温情。百花是中国文学艺术界的春节大联欢,理解百花,就要从“百”和“联”两字入手。“百”是百花齐放、繁花竞开,是工作成果和追求目标;“联”是四方联动、各界联合,是工作方式和实现途径。中国文联现有13个全国性文艺家协会,每个协会都要负责邀请本艺术门类有一定知名度、有较大影响力、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作为现场观演嘉宾,而受邀的艺术家往往是欣然应允、盛装出席,把出席百花视为一种认可和光荣。舞台上下、会场内外,群星璀璨、目不暇接。今年的百花创新采用“开场联唱”和在观众席搭设小舞台的形式,进一步凸显了台上台下、各艺术门类联动。台上惹人注目,台下同样吸睛。不管是年近期颐的老艺术家,还是正当芳华的青年文艺者,大家心怀共同的艺术理想相聚在一起,心中涌动的是对文艺和人民的爱与激情,文艺人永远是年轻。每一张圆桌,连同围桌而坐的艺术家们,恰似一朵盛开之花,整个演播大厅,成了花的海洋,体现了文联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昭示着文化强国建设的美好图景。

荧屏观百花,百花是一场秀,辐射文艺佳作的魅力。每年的百花,常常是突出一个主题,用主题统摄和串联整台晚会,让门类众多、精彩纷呈的节目形散而神聚。比如,2023年的百花就曾以“向着春天出发”为题,以行进中的高铁作为舞美设计,当年的百花播出时也登陆了各高铁站和高铁列车电视,应时应景。今年的百花则成功寻找到“家”这一意象,通过“新春齐回家”“深情唱团圆”“百花满家园”上中下三个篇章,以及《家之情——温暖如初》《家之路——守望阳光》《家之大——情满四方》《家之兴——歌以咏志》等节目有机布局,围绕“家”字做文章。晚会对“家”的描摹不流于狭隘和浅表意义,而是包含个体家、文联家、祖国家、地球家乃至人类家等不同范畴,从而呈现出大境界和大气魄。“家”也蕴含多层意义,不单纯意味着团聚、和谐、美满,在人们失意、迷茫、慌张的时候,“家”也是给人疗伤和治愈、让人擦干泪扬帆再出发的港湾。晚会以现实精神结合浪漫情怀,以文艺的形式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开篇节目书法民俗秀《同有一个家》中那墨迹鲜润的书法作品“家”,仿佛也最终伴着花香墨香沁润进观众的心里。

组织评百花,百花是一面镜,透视舞台幕后的故事。迄今已举办20余届的百花是中国文联的重要品牌活动,秉持重大文艺活动跟进重点文艺评论、重点文艺评论匹配重大文艺活动的理念,中评协几度围绕百花组织评论文章。比如,2021年,中评协理事陈建忠曾在《铭记百年征程 一路百花迎春》一文中深情地回忆起他有幸先后四次在现场观看百花,并曾参与过2012年那一届的方案策划和节目遴选。他的这篇短评文章还入围了当年度的“啄木鸟”杯推优。无独有偶,2022年,中评协理事李星文则在《“百花迎春”既有意义又有意思》一文中讲述了他与百花的有趣渊源。第一届百花举办时,李星文正在纸媒担任编辑,当天做版他绞尽脑汁给百花做了一个标题“大腕开来五个连,敢叫晚会换新天”,得了每周一评的好标题奖。我本人在组织评论时,也曾因工作需要小试牛刀,以“晓芸”的笔名撰写过《艺苑盛会诗意浓 百花争艳闹新春》一文,描绘了文艺评论界代表参加百花时文思泉涌、雅集斗诗、抒怀明志的情景。这些评论文章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文联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生发了百花的多重美感,让有形的舞台得以无限地延伸。

人面百花相映红,百花依旧笑春风。百花常演常新、常看常新。如果说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我愿我的百花三部曲化为文艺百花园中的一个音符,让随音起舞的鲜花更美更娇艳。

节目单


签发:袁正领

审核:王庭戡


延伸阅读:

陟罚臧否辞旧 山清水秀迎新

“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23春节大联欢:好一列开往春天的文艺高铁(胡一峰)

青萍荟 | 我眼中的兔年春晚(二)

青萍荟 | 我眼中的兔年春晚(一)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