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新杂技”的中国化探索——以杂技剧《加油吧,少年!》为例(郭云鹏)

2019-11-11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郭云鹏 收藏

  编者按:跨界融合舞台剧《加油吧,少年!》是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湖南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贡献“五个一工程”获奖剧目,湖南省巡演于11月全面开启:11月1日至26日赴湘潭、慈利、株洲、邵阳、长沙等地的中学、大学、社区进行巡回演出,为广大人民送去精神文化大餐。来看杂技评论家怎么评?

“新杂技”的中国化探索

——以杂技剧《加油吧,少年!》为例

  日前,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的新创杂技剧《加油吧,少年!》在长沙上演。该剧讲述了一名杂技学员小宇在毕业前夕意外受伤,压力和困惑让他对自己的杂技梦想产生了动摇,最终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坚定信念、战胜自我、重返舞台的故事。《加油吧,少年!》采用了时下国际杂坛流行的“新杂技”理念进行艺术创作。在“新杂技”尚未被国内杂技院团广泛接受和采用的当下,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秉持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先前进行“新杂技”节目创作的基础上,又编创出“新杂技”剧目,尤其是进行“新杂技”中国化的探索和实践,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新杂技”诞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法国,迄今只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但是在欧洲和北美迅速兴起并在全球广泛传播,成为影响世界杂技业态发展不可小觑的新兴力量。随着中国杂技对外文化交流和国际商业演出的日益增多,以及新世纪以来中法文化年、中法文化之春等两国文化交流活动的频繁举办,“新杂技”的创作理念在中国杂技界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思考和关注。

《加油吧,少年!》  曾静 摄

  从杂技剧《加油吧,少年!》可以看到,这是一台集戏剧、音乐、舞蹈和杂技等为一体的新型跨界表演,“跨界融合”是它的显著特征。该剧以杂技为主体,动作技巧仍是其“核”。但是,它不过分强调杂技的技术难度,而更注重提升戏剧的表达。编创者巧妙地以小见大,通过杂技少年的心路历程和成长经历,折射出杂技人追梦、筑梦、圆梦的拼搏精神,充满了正能量。该剧大胆尝试音乐剧的表现手段,采取独唱、二重唱、合唱等形式,为剧情的推进、情绪的表达推波助澜,令人耳目一新。此外,剧目参演人员少,演出场地小,灯光舞美简单,道具精炼,有时甚至是无道具的纯肢体表演,都呈现出“新杂技”的鲜明个性。值得一提的是,编导考虑到基础色调偏暗可能会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特别使用明艳色调增加和改变个别人物的服饰及道具,以此来增加反差,起到了很好的“调节剂”作用,成为剧中的一个亮点。

《加油吧,少年!》  孙波辉 摄

  中国的传统杂技以技巧为中心,审美指向超越常人的技能所带来的震撼,有“炫技”之嫌,而往往缺少对“人”和“情”等人文元素的关注。杂技剧《加油吧,少年!》赋予了主题和思想,塑造了角色和情节,通过刻画人物和情节叙事,逐步递进意境和故事的发展,开拓了杂技艺术的主题思想。该剧加大了对更深层次人文精神的关怀,使传统杂技对“人”和“情”的认可不断增强,并更具广度和深度。杂技表演从过去单纯的“技”的展示,转换与提升为对“艺”的表演,使艺术品位和技巧绝活相得益彰,“艺”成为杂技重要的美学意义所在,极大地提高了杂技的审美价值。杂技剧《加油吧,少年!》的创作实践表明,“新杂技”以剧目形式的展现是成功的、可行的,对于杂技艺术实现从“唯技巧”到“重创意”转变,其意义不言而喻。

  杂技以肢体语言表现造型之美见长,而“讲故事”则是杂技的短板。当前杂技剧创作中,表现的主题往往改编一些人们熟知的经典作品或神话故事等。为了“讨巧”,多采用人物和剧情的简单化处理来完成作品主题的构建,对现实题材则鲜少涉及。而《加油吧,少年!》则借助戏剧元素,力图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让观众走进对于普通人来说好奇而陌生的杂技人的生活,体验杂技少年小宇的内心世界,以此引发观众思索,产生共鸣。同时,也对杂技艺术和杂技事业作了一个“沉浸式”“体验式”的宣传。

《加油吧,少年!》 孙波辉 摄

  《加油吧,少年!》在叙事能力、人物塑造、剧情立意上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尤其是对现实题材的关照,实现了杂技艺术的时代表达。剧中所有演员均为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的老师和学员,他们演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纯真质朴的本色表演让人觉得亲切而自然,毫无违和感。杂技艺术如何实现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杂技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加油吧,少年!》的出品,在更好地贴近时代、贴近人民的需求,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创作理念,塑造中国风格、民族特色的主题杂技形象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新杂技”源自法国,这一新型的杂技艺术表演形式有着很强的实验性。从以往引进中国的国外“新杂技”节目和剧目来看,有的作品或抽象晦涩,或深奥难懂,中国观众看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而《加油吧,少年!》在创作之初就对“新杂技”进行了中国化处理。他们启用中国导演,应用中国思维,再结合西方的手段来完成这部作品。面对“新杂技”,他们没有机械操作,拿来就用,不是将中国传统杂技与新杂技为结合而结合,而是将杂技技巧与剧情、人物进行通盘考虑,扎根于中国的文化环境、社会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等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尤其是关注到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编导通过巧妙构思,采取轻松愉快的手段,让《加油吧,少年!》变得有激情、有回味。创作者深知,杂技是一门面向大众的艺术,“新杂技”不应成为另类题材创作的代名词。“新杂技”再怎么创新,作品终究都要走向广阔的演艺市场。该杂技剧由于励志向上、通俗易懂而深受社会各界观众的喜爱,可谓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

《加油吧,少年!》 孙波辉 摄

  杂技剧《加油吧,少年!》是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善于学习、敢于实践的结果,他们对“新杂技”剧目的探索与实践,让中国观众有机会感受到“新杂技”的独特魅力,为“新杂技”的中国化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杂技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全新视角,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期待有更多适合中国观众欣赏口味和审美习惯的优秀作品涌现,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郭云鹏,中国杂技家协会理论研究处处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终审:周由强

  责编:李维娟


  延伸阅读:

  付酬征故事:中国文艺评论这五年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点击查看。投稿邮箱:wyplzg@126.com,请勿一稿多投)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技艺交融下的审美意境营造(郭云鹏)

  从国际赛场频获金奖看蒙古杂技的崛起

  现代冲突下传统马戏的生存困境——电影《我的宠物是大象》观后感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