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观话剧《三湾,那一夜》:且将新火识新军

2019-11-01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童孟遥 收藏

  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此举从政治上和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

  而这一切的转折,是在一个夜晚至黎明间发生的——1927年9月29日晚至30日凌晨。毛泽东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成功说服参会将士,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整顿和改编,实行“支部建在连上”制度,在连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摒除了军队的旧军阀习气。编剧王宝社联合中国国家话剧院将这关乎中国革命前途发展的重要一夜搬上舞台,再现了那段自省自查、“舌战群儒”的峥嵘岁月。话剧《三湾,那一夜》是一部表现以少胜多、以理服人的会议戏,也是一部关于“秀才”遇到“兵”的男人戏,更是一部展示一个“人”如何在逆境中实现反转的心理戏。

  全剧紧扣历史又不拘泥于历史,巧妙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结合。三湾改编是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转折点,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我党统一战线工作作出了极大贡献,它的意义毋庸置疑。但是那一夜,在“泰和祥”杂货铺里召开的前敌委员会到底发生了哪些争论和事情,我们不得而知。而这个空白,正给予了编剧填补空间和绝佳的阐述机会。

  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在不违背事件发展规律和历史人物性格的前提下,编剧构建了一系列事件,包括毛泽东质询和总结战争失利的原因、余洒度和苏先俊推诿战事责任、雷排长背黑锅被抓、邀请普通士兵参加前敌委员会等情节。故事设计合情合理,将会议的流程和内容逐步还原,向观众展示了一场场精彩的辩论,既表现了毛泽东作为革命战略家的大度和智慧,也揭露了余洒度等革命投机分子的专制和虚伪,更展现了广大士兵对于正确革命道路的信心和意志。

  高级将领、普通士兵和革命群众等多条叙事线索同时推进,渲染了高度紧张的戏剧气氛。编剧没有狭隘地就事论事,将笔触拘泥于会议本身,而是通过不同视角来展现三湾改编这一历史性事件。屋里的高级将领们表面上言笑晏晏,实际上内心波澜起伏,各自为政,矛盾重重;屋外的众多战士们则身心疲惫,深感前途未卜,焦急地探听和等待会议的结果。这两条线索都作为明线发展。雷排长和群众的线索则隐为暗线,暗流涌动,最终成为屋里屋外冲突爆发的导火线(余洒度的部下甚至想先下手为强,绑下毛泽东)。毛泽东认定雷排长的人品过硬,余洒度等人则咬定雷排长逃匿,而此时的矛盾核心——雷排长被群众救出后不畏风险及时现身,说明情由,化解了莫名的飞来横祸。自知理亏的余洒度等人不得不在之后的表决中服从多数,使得军队改编顺理成章地进行。而屋外听墙根的战士们也纷纷心悦诚服,热烈拥护。

  线性叙事和闪回叙事相结合,增加了舞台叙事结构的观赏性。三湾前敌委员会这一夜的故事线索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但在故事情节依序进行的过程中,编剧和导演多次借用电影闪回的手法,将角色话语中的某些故事线跳出当下,如反思指战员的牺牲等,运用灯光隔离出新的叙述空间进行演绎。在多次重复运用闪回手法后,形成了顺叙和插叙的多段式交互进展,构成一种组合诗章的节奏韵律感,既为叙事文本增添了起伏的美感,也丰富了舞台的表现形式,让观众获得新鲜感。

  《三湾,那一夜》是一部较为规整的红色题材舞台作品,讲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无私无畏的胆识和气魄,既回顾了我军的革命建设历史,表达了强烈的爱党爱军情怀,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尤其在当今社会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具有借鉴和警诫意义。但该剧也存在一些瑕疵,比如全剧节奏略显温吞、部分人物形象不够鲜明,尤其结尾处那句“天,快要亮了”富有多重含义的台词出现后,故事本可戛然而止在最高潮、最激荡人心的时刻,可是主创团队却执着于大段独白,将其中蕴含的意味讲透讲明,反而失了引人深思的韵味。


  (作者:童孟遥,供职于江西省艺术研究院)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特约编辑:朱丽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

  付酬征故事:中国文艺评论这五年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点击查看。投稿邮箱:wyplzg@126.com,请勿一稿多投)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一道透着亮光的悲伤:浅谈话剧《一双眼睛两条河》

  话剧《三湾,那一夜》:戏剧性的夜晚,也是史诗性的夜晚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