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书法传统
当前书法界流行着重归传统的好风气,这是传承发展和创新中国书法的重要路径,也是高明之举。现在成年人和三岁的孩子的一样学习模仿能力惊人,具备了继承传统的先天本能,一天提笔、一周成家似乎变成了现实。你稍稍关注展览,欧颜柳赵、篆隶行楷几乎与古人乱真,与书法老师乱真!用笔、结体、章法甚至纸张都与前人乱真。由此不得不承认,学习者继承传统成了学习书法的不二法则,也是登堂入室的可行捷径。可是冷静下来你对展览作品稍稍定睛一看,仔细一想,就会发现好像有什么欠缺,觉得美人不美,帅人不帅。感觉某些作品有眼无神,有气无力。展厅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似乎看见书法的多胞胎兄弟姊妹……看完后觉得是在穿越,是复制古人,复制王羲之,复制《曹全碑》,复制《石门颂》……只看到把古人笔迹陈列于大厅像在悼念古人,只看见一个比一个模仿功夫强,在比大匠功夫,在挑战技术上的不可能。但是看不到个人风貌,看不到个性特点,感受不到新时代的时代特色,感受不到中国书法艺术溢出的美,展出的是书法而不是书法艺术。
《曹全碑》(局部)
探究根源,我们对书法的传统理解存在偏差。当我们确定一个书法家作品成为学习的范本时,他的用笔、结构、章法是传统,我们要依样画葫芦地临摹与学习。可大家忽略了那只是表层的传统,是技术层面的传统,真正的更深刻更内在更重要的传统是你所选书家的学识、精神、修养与气质,不完全是形的东西,是形而上的东西。我们除了要研究和继承书法的显性传统,更应花大力气研究这个书家是靠什么学识、修养而形成的这种书法风格,要研究他的品格与书法风格的双重价值,要研究他这种风格为什么会立足书坛成为效仿的模本,要研究他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历史长河中的影响力,要研究当代哪些名家是受其滋养长大的,还要研究学书者的性情与范本作者的性情会不会产生共鸣,研究他的书法还会对中国书法的成长与延续产生作用……所有这些都是传统,而且是更深邃更博大更有益的传统!只有研究透了这些,你才会选择,你才能不盲从,你才会在浩瀚的书法大海中找到一丝靠岸的希望。
比如有人学毛体,他只看见毛体书法气势磅礴、宛转自如、潇洒风流,便从形式传统上去机械模仿,他不知道毛体书法的真正传统是毛体字内的大学养、大气魄、大胸怀、大气象。你的学识胸怀能否跟得上,你的至高点大气场能否驾驭毛体,你的眼光能否像毛主席那样放眼世界,你的笔墨能否像毛主席那样卷起千堆雪,如果不具备这些素质不把握这些传统你能学好吗?现在书坛还存在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就是拜师学书时,盲目学老师的字,又不研究老师的字是怎么来的,等于在老师口里掏食,取法乎下,只看见一堆无力的笔法,一堆无神的结构在那里戴着镣铐跳舞,表层繁荣的书法实则在亵渎中国书法文化的高洁。
中国书法的传统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简而言之,传统既是纸笔墨砚、用笔结构章法,更是书法内的学识、修养、精神、气质、境界等文化基因,更是有感染力震撼力有个性特色与时代合拍的艺术呈现。要继承传统,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传统,要知道继承传统中的什么。写得像决不是继承传统,与书家乱真也决不是继承了传统,不继承学识学问学养这些更深的传统,不继承精气神这些文化基因渗透的传统,那你学书只是徒劳,只是一个书奴而已。新时代不需要写字家,而需要书法艺术家。
(作者:川江号子,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2018年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年度达人)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何美
责任编辑:王璐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点击查看。投稿邮箱:wyplzg@126.com,请勿一稿多投)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