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百年易俗,古调“新”弹——评秦腔现代戏《易俗社》

2019-07-17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权科锋 收藏

  西安易俗社创建于1912年,由陕西同盟会员李桐轩、孙仁玉等人发起创立,以“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将编戏、演戏与教育结合,创作、改编了800余本剧目,培养15期学生近千人,成为新文化运动民族戏曲改革领域的典范。田汉先生曾称:“陕西易俗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艺术团体,在世界上仅次于法国芭蕾舞剧团和莫斯科艺术剧院,名列第三。”秦腔现代戏《易俗社》以易俗社真实的发展历程为素材,经过独特的戏剧创造,讲述了百年易俗人创社护社,以戏载道,以戏化民,殚精竭虑,不改初心的生动史实。

  在剧目主题立意上,该剧着眼于易俗社创办这一在中国近现代戏剧史上产生重要影响力的历史事件,将易俗社的历史样貌通过戏剧形式呈现出来,以易俗今人演易俗古人,致敬先贤,弘扬易俗社“启迪民智,移风易俗”的易俗精神,创造性地塑造出勇于担当的社长高玉轩、鞠躬尽瘁的教练陈甘亭、断腿护社的红生关震易、名伶刘天俗,以及追梦三十载终圆梦的林梦芸等艺术形象。剧中人物各有原型,却又与原型各不相同。命运不一的人物围绕易俗社这个物质载体,演绎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人物设定符合剧目主题的需要,真正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形象真实的高度统一,具有较强的艺术效果。

  关于历史题材文艺创作,茅盾先生说过:“历史创作可以真人假事,假人真事,甚至为了创作需要还可以假人假事,但前提是必须在大的历史事件的真实环境下。”秦腔现代戏《易俗社》在处理易俗社这一历史题材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主题鲜明,立意高标自然,为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提供重要的思考和借鉴。

  该剧关目与人物设置“一实一虚”双线并进,“实线”演进历史,“虚线”统领人物。戏剧的开场通过关震易的讲述营造了戏剧氛围,“实线”为易俗社创社、扬名、遇困、新生等发展历程,将革命背景、鲁迅题词、西安事变、西安军民抗日、西安解放等历史事实通过视频资料与剧中人关震易的回忆口述连接起来。文献资料真实活态,过往历史的宏大沧桑与易俗社的辉煌历史跃然眼前,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虚线”以林梦芸三十年追梦终圆的人物成长为线索,为她这个生在旧社会却痴迷秦腔的女性设置了重重困境。但家庭的压力和严肃的社规都不能阻挡她追逐梦想的努力。这是该剧戏剧冲突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代下林梦芸这个人物所代表的“新”与“旧”的冲突,在紧要关头她被时势推上了舞台。林梦芸帮助了易俗社,易俗社也成全了她的梦想。人物在此时开始了转变,直到西安解放新时代到来,实现了完全的蝶变。在横跨三十年的情节演变中,剧中的关震易、高玉轩等每一个人物都努力去构筑剧情里可歌可泣、撼动人心的行为,剧中以虚构的群像体现出易俗人孜孜不倦、初心不改、逐梦艺坛的执著精神。剧目双线并进的结构设置,一大一小,虚实之间,使得历史与人物有机结合,“戏中戏”的演员不仅是表演者,更是讲述者。观众不仅是观剧者,更是倾听者。这种打破“第四堵墙”的戏剧结构形成了良好的观演体验,为该剧的意旨传达和艺术呈现增色不少。

  戏剧之所以产生抓人心魄的魅力,核心在于集中的情节与浓烈的情感。情节的起伏调动了观众的情绪,刺激了演员的表演。从林梦芸与恩师刘天俗心有灵犀的默契到林四爷大闹后台,从关震易断腿护社到刘天俗临终托付,人物关系及情感极其饱满、浓烈地彰显于剧情进程中,人物鲜明的个性和情怀也因为这些事件定格成感人的艺术形象。同时,惠敏莉、陈超武、李卫平、屈鹏、马义排等演员对角色的深入体察使他们达到了精湛入情的表演与人物塑造。该剧唱念做打俱佳,戏曲程式表演得当、融合于事件与人物形象之中,血肉之躯表演的人性之美和艺术之美呈现了极好的戏剧氛围,是该剧取得艺术成功的重要之处。

  爱国是易俗社创社之初的信念,也是行动。该社曾创排《还我河山》《山河破碎》等抗敌五部曲。在七七事变发生前夕,易俗社坚持在北京劳军演出,直到最后一列火车即将停运才返回西安。抗战之际,西安遭到敌机轰炸,易俗社人在长安搭建临时场地排练演戏,鼓舞军民士气。百年历史铸就了易俗社爱国为民的灵魂和精神。秦腔现代戏《易俗社》怀着无比赤诚的热情唱响了“两狼山战胡儿天摇地动,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的英雄之声,这一刻让观众永远的记住了我们的历史和英雄,同时也呈现了戏曲人对民族精神独特的艺术表达。

  艺无止境,艺术总是有缺憾的。面对易俗社这一重大历史存在,两个多小时的戏剧是无法将易俗社众多重要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完整表现出来的。创作者对于人物和事件的取舍总是充满了为难。如何凝练表达,既考量创作者的能力,也取决于我们对易俗社价值的认识。

  易俗精神,肇始于民族危难之际,核心是爱国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与担当精神。秦腔现代戏《易俗社》的上演正是在弘扬这种精神,是为民族培根铸魂的一部剧。尽管还有一些不足,但通过《易俗社》的创排,我们看到的是新时代易俗人对先贤的一种深情的缅怀、一种致敬和一种生动的传承。这正是易俗社“以戏载道,不忘初心”的精神的体现。该剧持续演出,是对秦腔名片易俗社的古老剧种极好的弘扬与宣传。关于该剧的探讨与评论,为戏曲艺术在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方面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和思考。


  (作者:权科锋,陕西省编剧协会会员,青年戏剧工作者)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责任编辑:王璐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点击查看。投稿邮箱:wyplzg@126.com,请勿一稿多投)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专家评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文学经典的创造性转化

  “覆水难收”的冷峻难题:评秦腔移植剧《马前泼水》

  秦腔《关中晓月》:古老秦腔的现代提升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