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投稿互动>中国文艺评论网·互动福利>正文

“六一”儿童节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微评征集活动揭晓

2018-06-12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中国文艺评论网 收藏

还记得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这篇推送吗?

六一|让我听听你的故事,来吧熊孩子!来吧大龄儿童们!

你的儿童节故事是什么?

在你小时候,你奶奶知道你的文艺兴趣吗?

在你小时候,你妈妈知道你长大后会成为文艺评论家吗?

在你孩子小时候,你怎样赋予Ta文艺的童年?

 

  中国文艺评论网编辑团队从微信留言与网站邮箱来稿万余字数十篇中精选,祝贺smilefo所写《我的童年记忆》获评优秀篇目,将收到中国文艺评论定制实木书签一盒四支哦!在此一并致谢群山(土家族)等网友的来稿《新华书店里的六一儿童节》《宝贝生日快乐》《小公主》《童年的一缕“麦香”》等。

  中国文艺评论实木书签(八盒)已定制收到,端午节继续期待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的互动活动吧!

“湘竹离离欲作堆,书签砚匣自追陪。”

——清·唐孙华《笔床》

 

优秀篇目

 

我的童年记忆

smilefo/文

  童年的记忆总是美好的,但也充满了酸甜苦辣。在六一前夕,看到中国文艺评论网《让我听听你的故事,来吧熊孩子!来吧大龄儿童们》这样一个活动,内心泛起五颜六色的浪花,过往的一幕幕涌上心头。

  我的童年生活在兰考县辖下的一个小村子,从小听着关于风沙盐碱地、榆树皮、杨树叶、窝窝头的故事长大。记忆很深刻的是奶奶鼻子上的一个伤疤,据说那是她用锄头钩榆树上的叶子,锄头上的金属利器掉了下来,狠狠地砸在了奶奶的鼻子上。幸亏是鼻子啊,如果再上下移动一下,那后果都不堪设想。记得奶奶说起煎杨树叶的故事,其实那哪是煎啊,就是用水煮一煮,将杨树叶的苦味煮出来,然后加盐还是不加盐记不得了,就这样吃。

  到我的童年时,兰考已经没有了风沙盐碱地,我们也不用吃榆树皮、杨树叶。窝窝头也成了我们改善日常生活的一种食物。我们已经可以吃上白面馒头,逢年过节的时候还有肉吃,日常改善生活就是用油炸油馍头,烙张葱花饼。记得那时候吃得比较多的还是棉油,棉花籽榨出来的油,几乎每一家都会有一大缸,炼油的时候炸东西吃,确实值得怀念!更让我怀念的是每年爷爷都会用花生去榨油,那种土法压榨,我早已经忘记了花生油的味道,但是记忆比较深的是那一坨圆圆的、厚厚的花生饼,真好吃!

  从我的童年一直到现在,老家的房子都没变:外面是蓝色的砖头,里面是土坯,就是经过烧以后才能成为砖的那种土坯。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

  童年的我都和爸爸妈妈住在院子里的东屋,一张竹制的床随着岁月的变迁被铺上或薄或厚的被褥。炎热的夏季从屋子里面抬到外面树下乘凉,蚊子总是在耳边哼哼地为你唱催眠曲,还好有妈妈的蒲扇,为我们扇去夏日的烦恼!寒冷的冬天,睡前用火盆先暖暖床,火盆下放一个木板,然后放在褥子上,用一个类似箩筐的东西撑起被子,捂起来,过一二十分钟,被窝就暖暖的。但是头总是会冻得生疼,蒙着头睡喘气不顺捂得慌,露着头睡天气寒冷冻得慌,那时候从来就没有想过还有暖气房这样的事物存在。

  童年的游戏从来都是千变万化的,一张纸都可以玩一天。那时候特别喜欢听收音机,家里有一个壳子和现在电脑主机一样大的收音机,收不了几个台。记忆比较深刻的是放《小喇叭》,那时候只要听到嗒嘀嗒嗒嘀嗒,就知道开始了,至于说里面播放的什么内容现在早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中午吃饭的时候,大人们都端着饭碗,蹲在一条街的两边,收音机中播放着《刑警803》或者是单田芳讲述的评书。

  还记得童年的时候特别喜欢去一个五保户的邻居家,他们是大地主出身,家里有很多的书,还有很多的童书,也就是我们说的漫画书、连环画,西游记、水浒传里面的故事连环画依稀看过一些,只是不记得到底看过什么、是什么意思了。

  那时候喜欢唱歌,妈妈从小教我们唱《小燕子》《十五的月亮》《渴望》等。妈妈不识字,但是音准很好。后来很喜欢去一个堂哥家玩,嫂子很喜欢唱歌,教我们唱《晚秋》《涛声依旧》《心雨》等,她们也许就是我后来学习音乐的启蒙吧。

  童年的记忆还有很多很多,全部写下来都可以写一本小说,有苦有乐很有趣。但是往事终归是往事,童年已经不再,很怀念……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文案编辑:何美

书签摄影:维娟

网编:杨振峰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六一|让我听听你的故事,来吧熊孩子!来吧大龄儿童们!

  六一儿童节 | 谁也别想糊弄儿童(梁鸿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