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中华民族的乡村振兴离不开文艺的振兴:一方面要重视建设乡村文艺事业,丰富农村人民精神食粮、巩固精神家园;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运用文艺来引领乡村时代风尚、鼓舞农民群众前进、推动农村社会进步。
电视剧《山河锦绣》剧照
一、选择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文艺形式。活跃乡村文艺、建设乡村文艺事业,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农村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理解和把握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在发挥文艺培根铸魂作用时,首先要从艺术形式上选择富有民族特色、地域风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从理论上讲,审美活动的有效构建,文学艺术社会功能、审美功能的实现必须观照审美对象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特点。当然,就文艺活动的美学层面而言,需要研究农民的审美心理、尊重广大百姓的审美要求,运用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艺术形式来启迪思想、提升乡风、建立文明。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学艺术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且长期以来为老百姓所喜爱,只有通过这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淳厚艺术内涵、独特文化魅力的文艺,才能走进群众生活、走近老百姓的内心,进而成为稳固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在美术方面必须充分运用剪纸、刺绣、泥塑、农民画、皮影、雕刻、版画等形式,以精美的作品和农民朋友打成一片。
二、传播民间审美的精品力作。活跃丰富乡村文艺,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地方政府文化部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各级基层文联、美协以及文化馆、群艺馆、艺术院团等要广泛开展文艺志愿者下乡活动。任何文学艺术作品、文艺活动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把丰富多样的文艺节目、文化活动带到农村、带给农民,在选择好艺术样式之后还必须在具体内容上进一步把握。因为艺术形式虽是老百姓所喜欢的,内容如果脱离了乡村社会实际、偏离了广大人民的需求的话,同样会遭到老百姓的无情抛弃。在舞台演出方面,需要根据老百姓的审美需求、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来遴选剧目和节目,文艺活动的开展要有计划、有先后、有层次,循序渐进地推进。新的艺术样式和传统节日、节庆活动结合起来开展文艺活动,创作演出反映时代生活、尤其是“三农”题材的作品,都是很好的创作思路和举措。
三、培养土生土长的文艺人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精神,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建设文艺事业、凝聚思想精神呢?把老百姓热爱的文艺形式和符合审美需求的文艺作品“送下去”远远不够,事实上,民间文艺的主体是劳动人民,舞台是灿烂丰富的社会生活,这才是乡村建设发展精神创造的动力所在。因此,活跃乡村文艺,就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热情鼓励群众参与到乡村文艺活动中。
省市县各级的文艺工作者在乡村文艺建设中要注重发掘、培养一批有热情、懂文化、爱艺术的乡村文艺人才。这些人才在组织策划乡村文艺活动、丰富广大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需求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诸如戏曲的“票友”、农民画的画家、农村文学爱好者,包括剪纸、年画、民间舞蹈、杂技、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的培养、确立,使得乡村文艺振兴、文化振兴才能真正地完成。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和坚持,农民文艺家必能创作出讴歌新时代、描绘新农村、展现新生活的好作品,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
(作者:智联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供职于福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