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文艺报》”,查看报纸文章,链接为:http://wyb.chinawriter.com.cn/content/202103/08/content58901.html)
文艺评论是与创作共生的,在这个意义上,它往往成为创作的一面镜子,文艺评论也因之是一种“在路上”的运动的美学,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中国电影史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作为国产电影创作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左翼电影评论之于创作的价值非常大,理论评论格外活跃,发挥了建设性作用,成为左翼进步电影与文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年的左翼电影评论有四个特点:一是刊物发挥了重要的支点和阵地作用。像左翼评论阵营的《电影艺术》《晨报》副刊“每日电影”和《申报》“电影专刊”等,有力推动了创作与评论的繁荣。二是电影评论工作者有介入的集中性、个性和完整无缺的精神作用,他们在电影创作和评论两个领域产生着实际的影响。三是电影批评的写作尽力兼顾政治性、艺术性和市场性,有好说好,有坏说坏,颇能表明评论者的原则、立场与评论的风格。有时,电影界也采取集体评论或跨界合作形式,使用集束式评论或理论争鸣的方式,甚至有十多个评论家一起签名发《通启》。四是当时的评论大都细致绵密,满贮深情,促进并主导着作品的“二次传播”。文艺评论者放手去评,不阿谀,不攻讦,不诽谤,以其拳拳之心、殷殷之言,对作品进行认真分析,让接受者有的放矢地观看,所以起到了引导大众的作用。
当年的评论和现在文艺评论所处的环境、呈现的形态、发挥的功能当然不一样。特别是新媒体不断兴起并快速发展,给文艺评论带来形态、内涵、外延以至观念上的很大影响。而这种影响与作用就要求文艺评论要更有建设性,培养起敏锐的反应能力和直观能力,将与文艺创作和时代共生的有机统一的新要求视为今后的重要任务。
好的文艺评论要打开视野,与文艺创作实践共生,积极研究、挖掘更多的参照,敏锐地发现、把握一些文艺现象、认识文艺创作的发展趋势和过程,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优势,推动创作的开展,使局部的文艺创作经验、艺术触角上升为带有普遍性的自觉。
媒介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改变了文艺评论的生态,把评论的主动权交给受众的新媒体,不仅为文艺评论的百花园增添异彩,而且也为文艺评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文艺评论者而言,虽不为建立权威,却绝对要以开放眼光、积极意识和理性色彩去建立信用,如是一时私心作祟,不跳出樊篱,在实际方面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对我们时代的文艺创作就可能是有害的。所以,我们应积极去开风气,以批评的眼光探幽发微,不能只顾广告或“红包”,不顾与文艺创作共生的积极、健康的要求,失去批评的格调。
评论如何真正与文艺创作携手并进,发掘作品意蕴题旨,探索作者创作的心情,让文艺评论对创作实践有真正的帮助作用,健全完善文艺评价评估体系,进而获得更大历史纵深与普遍性视野?我想,这里最重要的,是需要对创作者抱以“朋友似的态度”,倾全力以赴之,理解创作甘苦,不过分吹毛求疵,又光明磊落,胸襟宽阔,直言不讳,臧否分明,不畏人言啧啧,不失文艺评论的思想、精神意义;继承并发扬文艺评论的历史传统和经验,实现艺术与政治、社会等多维度的统一,葆有文艺评论者的职业伦理和主体性,展现文艺评论的格局、勇气和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理论评论的功能。
(文中图片来源于影像中国,摄影:王波)
(作者:丁亚平,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