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看见音乐》:绘画中的音乐

2021-02-23 阅读: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作者:王海宁 收藏

  (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查看网络报道,链接为: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art_id=9069839495033781920&item_id=9069839495033781920&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在孩子人均三个课外班的今天,没人妄议美术和音乐哪个艺术形式更高级。但在中世纪,这是西方的哲学家、理论家、画家、音乐家争论不休的话题。全能型天才达·芬奇雄辩地证明了绘画艺术的知识性和理性,以及美术对人内心的探究能力。而每一位音乐家,都在努力让音色去调配情感的色彩。

  事实上,在视觉艺术中从未缺少对音乐领域的描绘,而音乐的旋律中永远有缤纷的视觉想象。“视觉盛宴”一词早已泛滥,但用来形容《看见音乐》一书绝不为过。书中333张西方经典绘画,基本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又有不同重点和交叉,如同三明治般呈现了美术史流派风格发展历程,也展现了音乐在不同时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看见音乐》的装帧和印刷极其精美,能让读者看到在印刷品中难得一见的艺术品质感。通常绘画作品的颜料堆积带来的体积感、笔触在成为印刷品后,就会彻底消失,损失原作重要的特点和韵味,而在《看见音乐》中,许多重要作品中阴影部分的细节,不同媒材肌理的光、影、厚度、笔触都得以清晰展示,虽不能说毫发毕现,但也是难得的还原。这是一本用视觉引发触觉的冲动,最终阐释听觉想象魅力的跨界艺术史。

  礼赞与膜拜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神话故事里健硕而完美的神灵,不仅掌管着人间的四季轮回,风调雨顺,还将智慧勇气赐予大众,诸神常常被描绘成善于歌咏、弹奏乐器,并且沉浸于此的完美化身。大量表现诸神之间的争斗、飨宴、游乐的绘画中,总有乐器出现,暗示诸神降临,仙乐飘飘,天上人间。

  在西方早期7种人文学科的分类中,音乐被划分到数学科学、算术、几何学以及天文学当中,这7种学科常被画家描绘成由7位女神掌管,并各自手持一样代表本学科的器物,而不管画家如何安排这7位女神的位次与出场背景以及形象,永远会有一位女神手执竖琴演奏象征着音乐,而通常这位女神身边会有一个孩童——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意识到音乐对儿童启蒙的重要性与独特性。

  里拉琴、笛子、管风琴、琉特琴这些古乐器,在蓝天白云、密林浅溪之间,回响着远古的智慧泛音。

  安逸与享乐

  音乐有着重要的物质性。

  享受和学习音乐需要宽裕的经济、基础的教育和不错的心情。当画家开始描绘凡世人生,音乐成为展现富裕美好生活风俗画的母题。

  贵妇名媛端坐在华丽帷幔中操弄乐器,手持乐谱,暗示自己的艺术修养与美貌出身一样高贵无比。庄重森严的贵族之家,一人一件精美乐器合奏的肖像,用来证明家庭是其乐融融的诗礼之族。音乐在任何一种场合,都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暗示,不着痕迹的布景,无须语言的倾诉。

  抚慰和叛逆

  《看见音乐》里所有人都沉浸在我们听不到的音乐中。我们从画中他们深陷眼眶里的泪水、微微张开的嘴巴、疲惫松弛的双手,凝神盯着乐谱的眼神,夸张演奏的姿态,看到了他们被音乐抓住的灵魂。

  而到了近代,绘画中的音乐家,也由戴假发套的宫廷乐师变成了自信骄傲的独立音乐家。听众由华丽音乐厅里的王公贵族,变成了露天花园舞会的普通大众。马奈、莫奈、塞尚、雷诺阿,他们和德彪西、拉威尔一起瓦解着艺术殿堂外墙的藩篱。

  音乐走向民间,画家也在走出沙龙。精英知识分子围坐在李斯特的钢琴旁被催眠,舒伯特在朋友圈子里被追捧,酒馆的歌女在高歌,印象派画家在画室里演奏大提琴,巴黎街头为庆祝法国大革命胜利搭起了舞台,音乐家和画家正在并肩远离富丽堂皇的成功,庄严的神殿,贵族的宅邸。

  画家已经不再执着于逼真,不再执着于画室里拘谨地完成,他们在户外用颜色玩起了游戏,而音乐的调性和结构正在瓦解。

  音乐不再是少数人生活的调味剂,而是时代洪流中的强音,是心灵背弃传统的自由。

  解构与表达

  渐渐地我们看不到音乐家、乐器、剧院,我们甚至辨认不出一个完整具体的形象。只有色彩、形状、线条,我们感到空间的韵律,看到色彩的和弦。

  毕加索开始了多视角,蒙德里安开始少量元素的无限排列组合,夏加尔的人物如同梦游颠三倒四,克利开始用色彩阐释和弦,而高更的人物已经随着音乐在天地间起舞。

  勋伯格彻底抛弃了调性,开始12音律的创作。爵士乐切分音,摇摆的节奏,突然的重音刺破传统精英的耳膜。而画家开始用实验的技法描绘传统的巴赫。观者在看似杂乱却均衡的色彩中,感受巴赫的赋格与平均律——你也许只模糊感受到某种情绪,就像你听德彪西,主题动机不再明显和反复,你只是感受到了氛围。

巴赫—《G弦之歌》(来源:酷狗)

  令人眩晕的满墙色滴,常令观赏者喃喃自语“我看到了什么”,就像新世纪实验音乐的听众在一片静默中努力地感受自己的心跳。

  画家和音乐家都大步离开传统,他们走得比所有人想象的都快。

  此书选取的绘画作品遍及欧美各大博物馆,时间跨越2000多年,但即使如此,作者也谦虚地承认选取并不完整也不能算是客观,只能是作为观察两种艺术在漫长历史中不断交汇和彼此影响的一种新角度。

  西方音乐从宗教庙堂走向剧场街头直到变成每个人手机里的二进制代码,曲风从赞美诗到巴赫的古典平均律走到了今天流行摇滚说唱的新世纪。而美术画布上从描绘诸神到去掉光环记录的人间万象,到笔意草草的印象派,再到只有色彩和线条形状的抽象韵律和情绪——音乐和绘画如同人类智慧大陆板块上两条并行的河流,方向脉络与流速总是亦步亦趋,齐头并进。

  在短视频几乎全面攻占了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之后,我们对音乐和绘画这两种古老艺术形式有什么样的期待?这两种艺术形式在新的媒介传播中是会逐渐式微?还是重新发芽?每一代艺术家,在新的洪流到来之前都问过自己这个问题。不管有没有答案,音乐与绘画都会照亮人类历史的年轮。

 

  延伸阅读:

  音乐盛典靠什么hold住场面

  从中国山水到英国风色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