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呼唤积极向上的思考型作品(毛时安)

2021-02-19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毛时安 收藏

  (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中国文化报》”,查看报纸报道,链接为:http://epaper.ccdy.cn/zh-CN/?date=2021-02-08&page=3&detailId=%E5%91%BC%E5%94%A4%E7%A7%AF%E6%9E%81%E5%90%91%E4%B8%8A%E7%9A%84%E6%80%9D%E8%80%83%E5%9E%8B%E4%BD%9C%E5%93%81

 

  英雄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各个国家都会把塑造自己民族的时代英雄,作为一个经久不息的艺术母题,加以表现和探索。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辽阔广袤的国土,十四亿人民,天翻地覆的巨变,决定了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是英雄和他们代表的广大人民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时代。这是中国艺术家拥有的一笔特别丰厚的艺术资源。毫无疑问塑造当代英雄是我们艺术创作的重点所在。对于艺术创作而言,这又是一个难点。艺术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类对自我的挑战,是对难点的征服和超越。难点一旦被突破,就是艺术的亮点。

  广东省话剧院的《深海》无疑是近期英雄塑造特别令人兴奋的一个亮点,把“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隐名埋姓三十年、矢志献身报国的故事搬上舞台。是一部在英模人物艺术塑造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的剧目。作品没有把这位“共和国英雄”概念化模式化符号化,也没有陷入复杂科学研究和潜艇制造过程,而是力图有血有肉有筋骨地再现英雄之所以为英雄的精神生长。特别是在机器轰鸣的国之重器潜艇的试验现场和家庭波澜不断的情感生活两个空间中,以主人公的语言、行动,再现了他科学家和普通人结合的、让你信服而感动的形象。全剧以充满生命风险的新潜艇300米深潜为推进剧情、推进人物精神世界展开的支撑点。舞台叙事中大量运用了上世纪80年代戏剧实验的倒叙、闪回等现代戏剧元素,同时辅以传统舞美展现的日常生活场景,和新的舞美手段展现的潜艇试验现场的紧张氛围。剧中夫妻几十年在生活细微末端渐次展开情感波澜,直到第九场,极限深潜300米试验前夜,妻子李世英发现丈夫伏案写遗言的举动,掀起的夫妻情感的巨大波涛。黄旭华不顾300米深潜舰身每平方米承受300吨重压可能导致的舰亡人毁,决意瞒着妻子下海。妻子巨大的担忧和被丈夫隐瞒的愤怒情绪犹如火山爆发。在激烈的情感冲突中,我们和他们一起经受了心灵的洗礼。整场戏充分发挥了话剧“说话”的艺术魅力,特别是第九场夫妻之间冲突的那场戏,环环相扣,激情四射,令人泪下。剧中反复出现的那句“我愿意和你面对一切,只要是你,我都愿意”的誓言,几度让我们心酸动情。还有部队首长、科研同行的理解支持,都让温情有节制地柔化了硬核题材的坚硬。深海底下是英勇无畏的深潜,深海之上是夫妻、战友、同行的深情。

话剧《深海》

  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在舞台上放声讴歌那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卓越贡献、屹立在共和国丰碑上的当代英雄,讴歌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感动过我们的英模人物。但是我们究竟怎样“身入”“心入”“情入”,依仗怎样的路径走进他们的人生,怎样打开他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听到他们真实的呼吸?艺术不同于生活,对于这些活着的或者离我们不远的要进入我们创作视野的典型人物,我们需要不需要想象和虚构?想象虚构的边界在哪里?虚构和真实的分野在哪里?我们有没有艺术的能力,甚至探险的勇气,深入开掘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有没有在时代激流中“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或者说,“内心的冲突和忧伤”?优秀艺术作品应该能让我们步出剧场,走在星光下依然思绪滚滚,想得很远很远,甚至浮想联翩,产生博大的关于生活、关于生命、关于存在、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永恒的命题的思考。

  现实题材创作,尤其是当代英模为主角的现实题材创作,是当下创作的主潮。确实,这是一座值得中国艺术家全力开掘的富矿。但矿石不等于金属,更不等于优质金属。好矿石需要艺术才华的冶炼。在我看来,一定要摆脱无冲突论的思想束缚。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正是在现实生活强烈的矛盾冲突中,在克服、战胜内心的“冲突”中前行。一定要摆脱符号化的高大全写作和表演,让现实生活中的英雄在舞台上回归日常,回归人世,回到我们中间,使英雄的境界可敬可亲可接近可理解。要写他们做的“事”,但要摆脱人陷于事、人浮于事、见事不见人的“事务主义”倾向,始终把所有强光聚焦到“人”的身上,让“人”有艺术感地屹立在舞台上,照耀着我们前面的道路。不要干瘪苍白的符号,而要有光彩有思想有情怀有人情有人性的活着的典型的英雄“人”物。

  常州市滑稽剧团滑稽剧《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是一部内涵深刻的作品。以通常以为搞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滑稽样式,承载民以食为天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的吃饭问题,是一个几乎超越我们想象力边界的颠覆题材和体裁关系的艺术创意。陈奂生是常州籍作家高晓声先生笔下的文学典型。滑稽剧里的陈奂生借了小说里陈奂生的灵魂和躯壳,演绎出了一段离奇曲折的人生故事。这是用现代喜剧观念引领的一出滑稽戏。它以戏偶涂满腮红的夸张的喜剧造型,或语无伦次或反复的念叨或梦魇中突然深刻的台词,还有一个不断变脸的村干部王本顺的进进出出,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我是滑稽。而且也确实不时引发出你看滑稽表演才有的笑声。1970、1978、1986、2006、2018各个历史节点上,中国农民和吃饭、和粮食、和土地的生离死别几度沉浮的纠结,下一代欲望驱动下和土地关系的异化,以散点透视和点彩画法被交织在了陈奂生死前的回忆之中。他有过捧起带着国徽的土地证,“站在自己的土地上才知道什么叫人民”的扬眉吐气的巨大欢欣,他以生命固守着传统农民和土地不离不弃的生死相依,恪守着妻子临终让三个孩子“吃饱饭”的嘱托,最终为了救赎大儿子陈两贪污粮食交出了土地。从开场到结束,陈奂生反复念叨的“吃饭是个问题,问题不是吃饭,不是吃饭问题”,欢笑与痛苦、温情与冷峻的交织混合,让我们的笑,变得不那么轻松浅表。这是有点苦涩、有点深沉、激发思考、意味丰富、需要回味的笑,是你脸在笑、心在沉、隐隐发痛的笑,是笑着笑着你淌下了泪珠的笑。这是一部思想底蕴和话剧《狗儿爷涅槃》旗鼓相当的戏剧作品,难得的是它是一部无法在传统观念中定位的“喜剧”。在戏中,既有对解决了十四亿人“吃饭是个问题”的高度肯定,又有由衷喜悦。所谓“问题不是吃饭”就是由“吃饭”这个点深入到事物的肌理,让我们透过解决“吃饭问题”的表象,窥见到解决“吃饭是个问题”背后的艰难曲折、付出的沉重代价和认识的不断深化的思考。而最终解决“吃饭问题”的并不是“不是吃饭问题”,而是中国社会深层次面临的如何完善、推进改革开放的问题。

滑稽剧《陈奂生的吃饭问题》

  中国这一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一份罕见的丰厚的难以想象的思想材料。我们不要辜负了这份历史的馈赠,我们需要珍惜这份馈赠,以有思考力度的艺术品回馈这份馈赠,让观众通过艺术感受到促进中国前进背后的思想的动力,看到我们前进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我们反复强调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强调文艺的百花齐放,那么现实题材创作,我们是否需要一些积极向上的思考型的作品,来丰富我们的文艺创作类型和风格呢?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搜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话剧《深海》:别样的艺心

  音乐剧《爱情小笼包》:爱的热烈与冰的融化

  龙骨与血肉——毛时安读《双生与互动的美学历程:中国戏剧与电影的关系研究》

  用艺术凝聚信心和力量(毛时安)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