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新时代美育之路怎么走

2020-06-11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高素娜 收藏

  无论作为一种学理概念还是教育理想,美育在培养高端艺术人才、提升全民审美素养、塑造青年一代美好心灵、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有关美育的提案再次引发人们对 “审美教育何为”的关注。

  审美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培养技能,它是面向全民的一项长期战略。当前,美育的重要性虽然已被看到,但现有的美育工作距离社会需求和人们的期待仍有很大距离。审美教育以何种理念和实践方式推行,如何真正下沉到人们生活的空间等,是人们关注的真正焦点。

     左上图:近日,“2020年(首届)靳尚谊美育—油画高级研修班”开展线上授课,中国美协名誉主席靳尚谊、中央美院教授丁一林为学员进行作品点评和理论讲授。右上图:中国美术学院疫情期间开展线上教学。

     左下图:疫情缓解后,2020年春夏之交,浙江美术馆“小角见大师”乡村美育项目在浙江嘉善县干窑村和大泖村相继开展,以美丽乡村为题材,志愿者们以艺术丰富村民和孩子的文化生活。右下图:烟台美术博物馆剪纸工作坊体验活动走进烟台莱山区明泉村。

  美育人才:复合+专业

  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美育是落实文化育人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全民素质的必经之路。近两年来,全国教育系统尤其是高等教育院校针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制定了新政策、出台了新举措、探索了新路子、积累了新经验。如东北师范大学在全校开设100余门美育选修课,规定每名学生必须修满2学分美育课程,实现师范生全覆盖;天津大学制定《天津大学美育改革实施方案》,每年划拨经费350余万元保障美育工作的实施,建设70余个公共音乐教室、艺术长廊、共享空间、美育场馆等;苏州大学挖掘美育课程的思政元素,通过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讲好“新时代苏大故事”,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高校美育在追求高质量、多样化方面不断深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然而,无论是高校还是其他学校的美育工作,也仍然存在着以艺术教育代替美育、以知识性和技能性的指标考核代替以美育人的陶冶过程等功利化、简单化倾向。“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美育专业人才培养尚处空白,美育专业教师极度缺乏。在现有的美育工作队伍中,除了艺术学专业人员外,主要是美学专业和文艺学专业人员。这些专业所涉及的美育理论和实践方法,还不足以适应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的要求。”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加强美育学学科建设,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战略任务。高等艺术院校可在艺术学门类中设立美育学学科,下设艺术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美育学理论四个专业方向,充分认识美育学作为一门综合交叉学科的专业特点,同时通过美育学学科建设,推动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美育理论研究。

  “推动美育的发展,需要建立科学完整的美育所需知识结构,只有通过学科建设来整合相关专业知识体系,形成学科的定位,才能培养出专业型、复合型的美育人才,使新时代美育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范迪安说,当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美育专业教师的需求量巨大,而已有的美育教师也急需美育专题培训才能补齐学科知识短板,提升美育专业素养。同时,学科建设还有助于重大美育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如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面向学校与社会不同群体的美的鉴赏力与创造力的提升研究、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在新时代美育中的传承发展等,都是推动中国人民美起来、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时代课题。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建设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美育学学科,将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彰显中国教育发展的特色。

  美育空间:线上+线下、城市+乡村

  美育是一项针对全体国民的普及性工作,尤其对于城乡社区或边远地区的美育更不应该忽视。文化的提升没有捷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大量鲜活的艺术资源就蕴含在生活之中,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是艺术教育、审美教育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落脚点。

  2019年底,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美丽乡村美育村(社区)首批试点名单,该省共94个村(社区)入选。据了解,此次浙江开展美丽乡村美育村(社区)建设,将对试点村(社区)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培育措施,包括集中培训一支乡村美育导师队伍、策划举办特色化的本土美育活动、组建文创专家团队指导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等。这些措施,既有助于农户增收、产业增效,也有助于高标准、高品位地建好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同时,还能通过激发“美”的感染力、文化的感召力,保护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美育是有关美的智性教育,是对人心灵的一种孕育,也是一个民族独特的素质教育、行为教育。”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实际上,美既是人类独特的智性方式,又是每个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根基。

  艺术的介入可以更好地涵养一个区域的文化环境。近年来,城乡社区美育越来越受到居民关注,参与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结合区域特色,建设符合民众需求的社区文化服务空间显得尤为重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及专业院校面向社会开放艺术专业通识课程,开展网上展演活动,得到了广泛响应。“此次疫情给社会和民众的交流方式带来了新的变革,因此社会美育的发展也应该从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来推动。”许江认为,线下方面,应健全成熟的社区文化馆系统,在城乡社区建立社区美育多媒体创新传播节点,提供日常的基本设施和学习班系统;建立基础性的艺术项目工具体系,便于初学入门,长学推进;打造高质量的人才梯队,在乡土意识基础上,着重培育社区的特色项目,建立专兼型的辅导员队伍。

  加强乡村美育的呼声由来已久。与城市相比,农村、边远地区的学校美育更是短板,其最突出的问题是师资。对于这一难题,摆脱地域限制的在线教育“云课堂”或许可以发挥作用。“在线教育不仅开拓了新的教育模式,促进了教育多元化发展,而且为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新方案,创造了新机遇。”国家民族画院院长王林旭说。但现实问题是,当前在我国农村地区开展大规模在线教育还面临着许多挑战,乡村网络设施建设和运行保障能力不足、适合农村地区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不足、乡村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这就需要我们汲取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增加资金投入,建立在线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乡村网络基础保障水平。整合优质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乡村在线教育均衡发展。”王林旭说。

  “线上方面,应创新多元的线上社会美育课程体系,提供多样化线上辅导,既有慕课性质的课程,又有在线式的直播辅导。具体可精选中国名画百幅、名帖百帧、名筑百庄、名物百尊,让大众从这些形象的教育中理解中国、感受中国。还可举办丰富的线上艺术文化活动,如线上音乐会、展览等,建立国家级文化精品数字化资源库,以国家相关部门牵头,与优秀的文化机构合作,将散布在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和展演平台的文化精品,制作成适合多媒体传播与互动的数字内容。同时,通过统一的渠道,向全国城乡的节点网络进行传播,不断提升大众情趣,优化艺心。”许江说,人人都是美育最直接的受益者,也是美育最富活力和创造性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从而可在践行社会美育的过程中,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引领整个社会向上向善向美的风尚。

  青少年美育:认识、体验、热爱、创造

  青少年美育虽然已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但在具体实施中部分地区仍然比较滞后,部分教育工作者未能深刻认识美育的重要性,不了解美育的根本目的,也不明确美育的实施形式,许多学校的美育工作也还停留在口号或观念上,并未化为实际的教育实践,以“认识美、体验美、热爱美、创造美的能力”为教育核心的行业标准并未形成。

  “美育不是应试教育,其本质是以美育人,不是单纯的为了给艺术领域培养、输送艺术创作人才,而是要强化审美意识,自我建立审美人生,培育本真人性。”在吉林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刘广看来,审美教育之所以出现被混淆、不重视、功利化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依然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巨大阴影。同时,教育工作者对美育的目的、理论、实践及实施形式的认识也存在许多盲点和误区,只有让青少年在“关键时期”有接触美育的机会,才能获得以后对“美”作出反应的能力。

  “我们应利用公益美育延伸青少年的审美教育。我们要用宣传‘美’的行为,将美育内容融入到青少年教育中,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优秀的传统美德,以此来改善社会公德福利,提高社会的现代文明程度。”刘广建议,国家应组织编写少儿美育实验教材,探索审美化教学模式与方法,把审美欣赏和艺术创造的精神渗透到每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制定实施青少年日常审美行为规范,以学校为载体,把美育工作切实引向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从衣、食、住、行、学习、劳动、体育锻炼、个人自处、人际交往和周围环境等诸多方面对青少年提出一些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审美规定、审美要求;对学科教师进行必要的美学知识培训,引导他们在教学中引入美育、渗透美育;组织教育志愿者、美育教育专家开设公益美育大讲堂,通过线上教学,全国上下一堂课,让“一堂公益美育课”走进青少年的生活,打造永不落幕的线上公益美育;倡议公益、慈善组织及社会各界爱心力量设立重点扶持公益美育项目,开设公益美育实践课程,让青少年都有机会参加美育实践,点燃学习热情,使之受到美的熏陶、美的启迪,培育审美的心灵,不断投入生活之美和生命之美的创造。

  (文中图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书法美育:有待厘清的迫切课题

  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大家谈:美育如何为人民美好生活赋能

  美育的初心(于洋)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