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如何把握“战疫”主题下的艺术创作(袁正领)

2020-02-13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袁正领 收藏

  面对重大灾害、困难,文艺的作用不言而喻。且不说在抗日战争的民族危难时期,《义勇军进行曲》等文艺作品发挥了巨大作用,就当下来说,2月2日文艺界抗击疫情主题MV《坚信爱会赢》推出后,官方微博点击量一天内突破900万,之后在多家网络视频平台上线,在二十家卫视和百余家地方电视台播出。观众深受感动,有的网友动情地说:“感谢各位艺术家的声援,热泪盈眶!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力量,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它反映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在灾难面前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痌瘝在抱的拳拳之心,反映了优秀的文艺作品在鼓舞斗志、抚慰心灵、凝聚人心方面能够发挥的独特作用。面对严重的灾害,文艺工作者如何更好地搞好创作、不辱使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话题。

车梅《致敬天使》(中国画)

  首先,应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疫情防控斗争中的精神气象。这次疫情危害严重,可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一段令人难忘的插曲。插曲自有其特色,但也使主旋律更为激越。除了强大的组织力,全国人民还用切实的战“疫”行动映射出昂扬向上、共克时艰的时代精神气象,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深厚底蕴。比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批批医护人员离开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子女奔赴武汉,他们想的是疫情就是命令;千里之外的菜农驾车将万斤蔬菜捐献运送疫区,他们想的是防控疫情,人人有责;爱美的年轻护士因长时间的封闭工作显得疲惫不堪,脸上被压出深深的印痕,有的甚至已经破损,仍然冲锋在前、恪尽职守,她们心中装的是治病救人的仁爱之心……全国人民、各个岗位,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战胜疫情努力着、奋斗着,体现出整体组织性和个体自觉性的高度统一,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这自然是一首气势干云、气韵深长的史诗,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在重大考验面前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藐视困难、自信自强的精神意蕴和风貌。正像歌曲《坚信爱会赢》所说,“长江黄河水流长,我们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力量”。尽管还有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这是主流、是总体,是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强大精神支柱,是人们的“共情”,当然也是艺术创作必须把握的价值取向,是艺术作品必须呈现的基础底色,并最终关系到作品的成败。这需要艺术创作注重提升站位的高度,扩大审美观照的视野,保持价值导向的定力,而不是局限于一隅之地、一孔之见,更不能人云亦云、迷失方向。

【视频】《坚信爱会赢》MV(来源:优酷视频)

  其次,应致力于“身临其境”的感发和生动形象的表达。针对疫情防控的创作属于主题创作,自然就会有一些价值理念上的“先入为主”,稍不留意就会陷入概念化表达,从而失去艺术形象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更不用说一些带着敷衍了事、蹭热度等不良动机了。要克服这种倾向,就要在端正创作态度的基础上,用心、用情、用功去寻找发自内心的感动,并把它形象地表达出来。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身临其境”、有感而发。“身临其境”并不是说一定要涉身疫区,这对大多数文艺家来说不可能也没必要。事实上,包括审美经验在内,人们的很多经验都是间接的、相通的,对疫情的感受也是如此,一个有一定生活阅历的创作者,只要广泛收集信息,加上以往生活的积淀,做到感同身受并不难。其中的关键,是用真情去体会,用真爱去触发,把其中带有普遍性的、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共鸣和深刻触动的精神内涵、炽热情感表达出来。著名作曲家王立平谱写《红楼梦》组曲之时不可能穿越到古代,但这并不影响他写出名篇佳作,关键在于他对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生活、人物性情和生活境遇、情感纠葛等思想内涵的深入体悟,真正做到了有感而发。当下信息媒介如此发达,医疗、救护、救援等各方面情景通过电视、网络随时可见,更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二是形象生动的表达。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思想倾向“应由情境和情节本身产生出来,而不应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应该“通过情节发展本身生动活泼地仿佛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艺术表达要想具有冲击力、感染力,让人过目不忘,必须是具体的、鲜活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从特殊中显现一般”。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立象以尽意”,也是这个意思。面对疫情的创作也是如此,应用生动的形象、词句、情节、旋律去描绘、表达,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宣示、口号上。比如,近日一幅《全国美食为热干面加油》的漫画被网友大量转发、点赞,并引起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的转发,正是形象化表达的功效。以上两点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是任何优秀作品必须具备的,不可偏废。这既需要眼力,又需要功夫;既需要积淀,又需要灵感;既需要量的积累,又需要质的升华,都不是轻轻松松所能达到的。

陈雨婷《全国美食为热干面加油》

  最后,应抱有更为高远的艺术理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类成长的历史是在不断战胜灾难中前进的,战胜疫情的经历也必将成为中华民族进一步提升精神高度、完善文化心理结构的契机。如何利用好这“危”中之“机”,更好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根铸魂,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鼓舞士气、抚慰人心,文艺不能缺位,提升精神气质、优化文化心理,文艺更是责无旁贷。疫情促使全国人民更加团结一致,彰显了制度的优势和人性的光辉,同时也暴露出一些观念的落后和社会治理的短板,显现出一些人精神境界的低洼和公德意识的薄弱,都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去对比、去反思、去呈现,给人以灵魂的触动和警醒,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动能,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化提升增添新的力量。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广泛深入的思考和积淀,在疫情防控的紧张氛围下,实现起来有一定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这一理想,而是应该带着它去投入当下的工作,以提高素材积累的针对性和问题思考的方向性,为条件成熟时进行宏大叙事、深刻表达,创作推出有分量、有高度的文艺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对影视、戏剧等综合艺术来说尤其如此。抱有远大理想,自然也会促进当下以团结鼓劲为主的创作水平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搜索)

 

  (作者:袁正领,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副主编、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

 

  延伸阅读:

  袁正领:中国文艺评论网认证主页

  如何把握网络短视频的发展方向(袁正领)

  《大秦帝国之崛起》:大国崛起的精神意蕴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