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杂文还有多少发展空间?

2017-01-13 阅读: 来源:瞬网时评 作者: 收藏

  当前我国杂文发展的形势还是比较正常的。各级杂文队伍比较健全,其活动也算正常,大部分杂文媒体仍然存在。在《杂文月刊》等优秀杂文刊物和杂文网站提供的阵地上,许多杂文家和杂文作者仍然继续坚守杂文这个阵地,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宋志坚等老一辈的杂文家仍然在创作原汁原味的杂文;以梅桑榆等为代表的杂文家仍然坚持创作带刺的杂文;以柯云路、白岩松等知名人士为代表作家也在撰写杂文。总之,我国杂文的发展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距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还有一定的差距。杂文发展有进入“冬天”的趋势。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种困难和问题,同时找到应对的办法重新崛起呢?笔者以为,起码有以下几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当前我国杂文发展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杂文的纸媒阵地正在逐步减少和萎缩。有的杂文纸媒已经提前“缴枪”,也就是停刊或者关闭了。有些纸媒已经撤掉原有的杂文专版或栏目。有的杂文内部刊物也在拖长出版周期,减少发行量。二是,杂文的网络阵地也不容乐观。杂文选刊的《中华杂文网》早已被黑客攻击的不能使用了。各省级杂文网站除了《北京杂文网》、《浙江杂文网》、《华中杂文网》(湖北省杂文学会创办的)等少数省级杂文网站的杂文内容比较丰富、齐全外,其他省级杂文网站大都只有自己杂文学会的简介,根本就没有杂文的影子,还不如其他媒体网站一个网页的内容多。市县一级基本没有建立像样的杂文网站。三是,有些杂文队伍逐渐缩小,其后备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笔者以为,杂文队伍年龄偏大并不可怕,因为写杂文就得靠积累,杂文是厚积薄发,如果缺乏积累,写出来的杂文就不深刻。杂文队伍的人员组织结构应该是老中青“三结合”,这是比较科学组织结构。从我们县、区一级的杂文队伍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队伍小、人员少,不注重杂文理论的学习。杂文的普及还不够,对杂文的认识也存在不少误区。分不清杂文与爆料的区别、杂文与言论的区别,还有杂文队伍散文化的倾向。总之后备人才严重不足。四是,写杂文的积极性和热情开始减少,随着杂文媒体阵地的缩小和编辑们的严格审核,在媒体上发表杂文作品的几率大大降低。一些网站开始清理、删除过去已经发布过的“带刺”杂文,还有一些网站怕惹麻烦已经停止注册。在一些媒体上几乎看不到“带刺”杂文的影子,有些杂文作者已经转向写时评、言论等其他文种了。长期以来,我们对杂文的普及也很不够,这也是造成人们误解的原因之一。五是,杂文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对杂文理论的研究还不够充分。目前除了宋志坚的《杂文学概论》比较系统、完善以外,其他关于杂文理论研究还比较零散,不够系统其理论性也不够强。杂文的发展肯定离不开杂文理论的研究,所以,我们杂文界还是应该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杂文理论。

  如何面对当前杂文发展的新形势。第一,我们不但要写杂文还要更多的宣传和普及杂文。让人们切实理解杂文的“文艺性”和其功能的“多样性”。反思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够。今天的杂文早已不是鲁迅那个年代的“匕首”和“投枪”了,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杂文是治病救人的“银针”和“手术刀”。要让人们真正认识到杂文也是“正能量”,就必须加大对杂文的宣传和普及力度。第二,实事求是,检讨自我。一个时期以来,我们杂文界的成绩是主要的,绝大部分是从杂文的角度传播正能量的。但是,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发表的杂文作品比较偏激,缺乏实事求是和一分为二的分析,甚至以偏概全,先入为主等,没有发挥正能量,不注重社会效果。第三,积极主动办好杂文内部刊物。由于我看到的杂文内部刊物不多,只有以我看过评论。我的印象是由浙江省杂文学会出版的《浙江杂文界》办的比较好。其文章精辟、有深度,作者广泛,百花齐放。收到稿件时每稿必复,用稿后还通知作者,真是服务到家,不愧是杂文家鲁迅的故乡。由徐州市杂文学会出版的《徐州杂文》虽然是市级杂文刊物,但是,它不比一些省级办的杂文内部刊物差。其杂文类别齐全,既有杂文家的作品又有基层杂文作者的作品,其内容广泛,雅俗共赏。第四,调整心态、从容应对。回顾我们的历史,杂文发展的起起落落也是一种比较正常的现象。我们不能因为遇到了问题和困难而丧失信心,更不能丢掉阵地,自动“缴枪”。我们要向《杂文月刊》、《浙江杂文界》和《徐州杂文》等杂文刊物那样,调整思路,坚守阵地。杂文既然有它的春天,也就会有它的冬天,这是一种规律。所以,我们要卧薪尝胆,调整心态,从容应对。第五,杂文理论仍需完善。虽然,我国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杂文发展历史,但是,杂文研究的理论深度还不够。为此,笔者建议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牵头组织以宋志坚为代表的其他杂文理论家,以宋志坚的《杂文学概论》为蓝本,创建一部内容比较丰富、通俗易懂又符合时代特点的“杂文学理论著作”,为加快杂文发展和普及杂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文/郭根群)

 

  延伸阅读:

  刘锡诚:罗竹风与杂文——文学书简中的文坛史话

  文学文体研究的新探索

  今天我们为何需要杂文?

  时评模式化的当下困境与突围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