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农民也需要“诗和远方”

2016-03-29 阅读: 来源:四川文明网 作者:樊树林 收藏

  “鸡,鸡,鸡,尖嘴对天啼。三更呼皓月,五鼓唤晨曦。”近日,湖南省湘阴县鹤龙湖镇年近七旬的农民诗人危勇所作的18字《咏鸡》诗,斩获湖南岳阳湘阴县第二届“农民文学奖”,获得万元大奖,被誉为“农民诗人”,另有10位男女村民获得农民文学奖“提名奖”,中年农妇蒋慕平获“特别奖”。(3月26日 中国青年网)

  “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需要诗和远方”。之前,湖北钟祥石牌镇横店村农民诗人余秀华引起的舆论哗然还未走远,而今,湖南省湘阴县鹤龙湖镇年近七旬的农民诗人危勇所作的18字《咏鸡》诗,斩获万元大奖的新闻又接踵而至,足够令吾辈以码字为生的人“羡慕嫉妒恨”了。一个字均价556元,是个什么概念?估计每个写作者都会怦然心动吧。尽管这首《咏鸡》被众多网友质疑,其和唐朝诗人骆宾王7岁时所作的《咏鹅》“如出一辙,过于雷同”,并跟帖作出了《咏鸭》、《咏猪》、《咏狗》等诗,但无论如何质疑,对这些长期坚持写诗的农民予以一定程度的褒奖,也是无可厚非的。

  诗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然而在很多人看来,诗歌在上世纪80年代繁荣了一阵之后,逐渐成为边缘化的艺术,很多人甚至在一些场合当被人称为“诗人”的时候,都会觉得是一种“讽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转型的急剧加快和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诗歌被挤进了“边角”,让人们无暇顾及;另一方面,则是很多诗人的创作脱离了生养自己的热土,写出的诗歌越发让人“看不懂”。即便如此,诗歌也没有远离我们的生活,在我们的周围依然活跃着一些诗人,就像文中的龙湖镇一样,依然有那些质朴的农民在生产之余,拿起手中的笔,描述着自己的土地和生活。获得万元奖金的年过花甲的老人危勇是如此,获得5000元奖金的蒋慕平也是这样。

  面对浮躁的世界和快餐化的阅读,让心灵在诗意的自由中栖息,无疑让这些农民有很强烈的“获得感”。危勇在乡亲们的眼中就是“成功人士”,每逢村里有德高望重的老人家做寿,能请他即兴赋诗,是很有面子的事,颇有些“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味道;而53岁的蒋慕平尽管活得并不轻松,但她的心只有在文字中才能变得丰盈起来,变得年轻起来,这岂是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能概括的呢?不得不说的是,“农民文学奖”的创设者,是这片土地出来的作家张一一,正是张一一在回乡之际,看到故乡的文化凋敝和很多乡亲农闲“无所事事”才发起的,而两届评选过后,这里的农村已经形成了一种崇尚文化的氛围,这何尝不是对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启发?

  每到春节之后,一些在外漂泊的游子怀乡,总会铺陈一些乡村的“沉沦”叙事。嗟叹、感慨之余,这些“衣锦还乡”的游子们是否该给自己的故乡做点什么?张一一其实给他们做出了一个良好的示范。农民也是需要“诗和远方”的,除了这些“游子”的贡献外,当地相关部门更应该加大力气扶植一些文化团体,比如“诗社”、“乡音剧团”、“书法社”等。“送文化不如种文化”,让那些有特长的人们受到尊重,让那些文艺团体得到良好发展,自然会吸引更多乡亲们的目光,而自觉摒弃赌博等一些不文明行为,届时,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也就“水到渠成”了。

  “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需要诗和远方”,不再固守在“一亩三分地”上的农民也是如此。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