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真人秀能否为文学撑开一片天

2022-12-15 阅读: 来源:《文汇报》 作者:霍艳 收藏

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综艺节目的新资源。比如最近,继刘震云作为嘉宾参加了一期《向往的生活》之后,《我在岛屿读书》更是邀请苏童、余华、西川等作家作为主理人,打造了一档以阅读为主题的节目。

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源自近年文学界开始感到自己的封闭,努力寻求“破圈”的可能,通过与其他媒介相结合,诞生出文学播客、文学短视频、文学真人秀、文学脱口秀等新鲜事物,它们既是新的文学传播媒介,也是新的文学样式。尤其是文学真人秀,作为一种变革出的新事物,它让作家从幕后走到台前,让文学从可读、可思变得可看、可感。然而,是不是作家走到台前,就意味着文学重新进入了大众生活呢?

《我在岛屿读书》剧照

时间倒回到2015年,河南卫视推出的《文学英雄》被称为第一档“文学真人秀”。与之前电视上较为常见的图书推荐、作家访谈等文学类节目相比,这档节目体现了一种策划思路上的转变,从突出经典性到强调当代性,从文本层面转移到作家、生活层面,即展现当代作家在当代语境下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生活,进行“文学探秘”。节目邀请四位艺人与四位作家配对,以《诗经》等文学经典为主题展开写作、表演、朗诵PK,最后由现场观众投票决出作品名次。为了把“文学”从抽象概念变得具象化,节目试图还原文学的创作过程——讨论构思、现场创作,于是就变成了现场命题作文和文学知识答题赛,但忽略了文学创作还是对传统经典的积淀、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对素材的收集整理,这种忽略必然导致节目没有诞生一篇像样的文学作品,类似“挂文学的名头,更多是制造噱头”“文学真人秀,怎没半点文学味?”的负面评论层出不穷。

而从近年一些出圈的节目来看,业界正在为文学真人秀寻找新的路径,即让作家、创作变得可见的同时,还试图展现文学与生活的关联,以此来回答“当下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

作为一档远离都市喧嚣、呼吸自然的新鲜空气、寻找内心宁静的真人秀,《向往的生活》选择邀请作家的本意,是为了契合节目所营造的闲适氛围,用阅读来抵抗浮躁,宣扬一种放松的方式,一种享受生活的态度,来治愈精神内耗。因此,节目在上一季邀请作家止庵、史航去蘑菇屋建造一座小型图书馆,细心整理图书,给其他明星嘉宾推荐作品;明星也希望通过跟作家交流、阅读推荐书目,改变过于娱乐化的形象,把“热爱阅读”作为人设的一部分。而本季刘震云的出现,则意外使人看到了作家为真人秀注入的新鲜感,观众欣喜地在节目中感受到了刘震云幽默又敏锐的共情力,这将有助于读者从对作品的关注转移到对作者的关注,再将亲密感带入到阅读中。不过,不是每个人都能扮演好“作家”的角色,一些年轻时尚、妙语连珠的新锐作家,虽然打破了人们对于作家的刻板印象,但很快暴露出文学素养不过关的问题。

《文学的日常》想要直接展现文学和日常的关系,借由一位朋友拜访知名作家的形式,通过两天的对谈、走访、体验、观察,体现作家对时代及生活的认知与解读。但节目所谓的“日常”不过就是会客、旅游、逛书店、整理庭院,偶尔冒出几句金句,只是在生活里游走,却缺乏探索的过程,变成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节目想要依靠对话展现思想,可有些朋友明显对作家作品并不熟悉,只能扮演一个游客,无法在同一频率对话,导致主题松散。只有当作家小白遇上同为写作者的高翊峰时,两个人才能发生奇妙的碰撞,高翊峰能迅速领会到小白购买不同领域的书籍是为了建构一个更为立体的文学世界,保证每个细节的准确性。节目中有个经常出现的镜头,一个人拿着作家新书在人群里来回穿梭,书影占据一半的画幅,另一半是周围人茫然的脸,这个刻意的镜头恰是反映了当下文学进入生活之艰难。

《文学的日常》剧照

《我在岛屿读书》没有刻意展现日常生活,而是选择了一个陌生的岛屿,画面充满象征性,大海象征着世界的辽阔,岛屿则象征着每一个孤独的个体,两者之间因为文学、阅读有了被连结的可能。节目选择的嘉宾余华、苏童、西川是当代最知名的作家,彼此也是多年的老友,一起经历过文学的辉煌与低潮。节目用思想上的交流代替了刻意设计的冲突,他们的对话既充满了怀旧的浪漫,也彰显着智慧与性格,余华在介绍学生创作成绩时充满得意,苏童健谈又耐心,西川话不多默默扮演一个观察者的角色,面对大海时却诗兴大发。担任飞行嘉宾的叶兆言、程永新、欧阳江河也是几十年的老友,让谈话自然而然地展开,他们谈论起已故的史铁生、路遥时充满了怀念,也铭记着老一辈作家巴金对他们的影响,由这些谈论鲜活地串联起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尽管旅游博主房琪的加入引发不少争议,但她坦承自己年轻时阅读的是疼痛青春文学,并大方表示“不觉得喜欢这种东西有什么好丢脸的”。她的坦诚得到了作家的赞赏,然后再告诉她阅读经典的重要性,在35岁与鲁迅相遇也不会太晚,流畅地引出了节目一个重要的主题——我们为什么要读文学?我们要读怎样的文学?三位作家更愿意凸显自己阅读者的身份,他们并没有推荐自己的作品,而是推荐了《狂人日记》《边城》《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全唐诗》等大量文学经典,陌生的文本经过作家人生经验的转化,不再停留在结构修辞的艺术层面,而变成一种经验分享,就像余华所说的:“读书的好处是让我知道自己是谁,接纳我所没有过的经历”。开书单也是当下年轻人最容易接受的阅读形式,他们一方面对既有的文学史秩序产生了质疑,另一方面却又在巨大的文化生产里难以抉择,这时候作家们根据文学史和人生经验开出的书单极富参考价值。

当下,文学环境和文学本身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文学真人秀要面对更广大的受众,尤其是那些并非文学读者的人。想要吸引他们,除了呈现文学经典的魅力、帮助他们获取文学知识以外,还需要作家展现出一种特殊技艺——通过文学与生活真正发生关联,从而生成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找寻一种诗意的情感,促使一个有趣灵魂的诞生。作家还需要教会观众这种能力,帮助他们的精神世界充盈起来,建构心中的理想生活。只有这样,文学真人秀才能为文学更为生活撑开一片天。


(作者:霍艳,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青年学者)


延伸阅读:

新媒体平台“文学场”如何影响当代青年阅读

视频|“主旋律影视作品面向青少年的新媒体传播”研讨会暨中国评协新媒体委员会成立仪式举办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