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近年来,舞台艺术领域广泛应用虚拟现实、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以越来越丰富的形式不断拓展艺术表达空间,为人们带来全新审美体验。
数字技术成为舞台艺术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综合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计算机动画以及全景声效、近眼显示、渲染处理、感知交互等技术,不仅戏剧、音乐会的演出不再受限于传统舞台的物理空间,就连演出录像也能营造出令人沉浸的现场感。国家大剧院使用8K超高清数字光处理展映技术、22.2剧场沉浸声技术进行舞台艺术影像展播,在影像清晰度、声音效果上实现和现场演出相匹敌的艺术效果。观众可以在当代音乐厅里真切感受到上世纪80年代经典音乐会的现场氛围,清晰地看到当时艺术家们的演奏细节,听到瑕疵被修复后的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等经典曲目。这样的探索“跨越时空”,为当代观众重现往日经典音乐会的盛况。
儿童音乐剧《冒险小王子》剧照(图片来源于“湖南大剧院”微信公号)
在数字技术赋能下,舞台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使观众能够始终紧跟剧中叙事和情境变化,获得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湖南大剧院推出的多媒体儿童音乐剧《冒险小王子》,以“文化+科技+时尚”融合为切入点,将裸眼3D、纱幕投影、全息影像等多媒体技术与舞台真人表演相结合,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突破传统舞台边界,带给观众“剧中人”的情感体验。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推出“戏剧元力场”,在全息影像、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下,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通过互动建模和数字影像,打通演艺现场和购物场所,为人们提供观剧与逛街相融合的独特体验,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新技术新手段在舞台艺术中的创造性运用,不仅意味着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更有助于文化内涵的凸显。创新形式的同时,怎样将数字技术与舞台艺术的美学内涵融合起来,让新颖的形式有营养有深度,是广大舞台艺术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大量艺术实践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技术与艺术融合发展的不竭源泉和丰富矿藏。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容资源和思想内涵,滋养数字技术赋能下的舞台艺术,不仅能为新形态文艺注入精神内核,还能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生命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就是一次技艺融合的舞台实践。舞蹈《锦绣》从国宝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中汲取灵感,运用8K超高清影像+人工智能+扩展现实等技术,将舞蹈语言和当代审美相融合,向观众展现国宝文物蕴含的深厚历史、人文、美学内涵。歌曲《百鸟归巢》采用顶点动画贴图+飞猫拍摄技术,呈现出景深感十足的增强现实视觉效果,增强古老非遗南音的艺术张力,给观众带来审美享受。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以舞为语、以曲为韵,运用增强现实+绿幕制作技术,以5种传统器物诠释桃红、缃叶、群青、凝脂、沉香五色,以舞蹈语言描绘传统色彩,展现色彩里的中华美学。不只春晚,近年来涌现的“中国节日”等一系列晚会,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用数字技术,在舞美设计上创意迭出,赋予古老文化以崭新的当代面貌。
数字技术与舞台艺术融合发展正当其时。随着“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等政策文件的出台,技艺融合的道路会更加宽广。相信今后会出现更多艺术感染力强、思想内涵深刻的舞台作品,实现舞台艺术的新突破,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张利国,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网络信息处副处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