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经典代读短视频的利弊得失(牛学智)

2023-08-14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牛学智 收藏

自媒体时代的文学经典传承,之所以值得重视,来自于这样一个预判,即在自媒体时代,对文学经典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和阅读心情都出现了新变化。但在这些变化中,需要坚守一些恒定的东西。经典所包含的恒久价值,需要我们在新的媒介语境中进行坚守。

(图片选自《一本好书》)

自媒体带来的传播环境新变

这需要我们增强对自媒体的理解。早在上个世纪,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就提出过“媒介即讯息”的理论。在他看来,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围绕在我们周身无处不在的微博、微信以及新兴的视频APP,就是自媒体现有的主要表达渠道。这些自媒体平台能够将数据挖掘和智能推送结合在一起,从而通过一种用户乐于接受的方式推动内容的传播。社区生态链加强了用户之间的联系纽带,使得信息的发布者与接受者们沟通更加紧密,联系也更加稳固。

自媒体之所以爆发出如此大的能量和对传统媒体有如此大的威慑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大众化和普泛化。这无疑是自媒体好的一面。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不好的或负面的影响。所谓良莠不齐、可信度低等,是每个卷入自媒体的人都能感受到的不足。拼凑、移植、套用,乃至于篡改、整合,特别是取其一点不计其余、放大一处屏蔽其他的做法,也是经常出现。在如此强大而复杂的自媒体语境中,文学经典的阅读与传播,自然也发生了形变。

经典代读短视频的三种模式

经典代读的现象是最显而易见的。很多人不再阅读文学经典,而是看影视剧作品,甚至只是看剪辑了的影视片段。比如,面对《三国演义》,很多网络用户依据1986年版电视剧,剪辑出各种短视频。例如,对应当下职场中的察言观色伎俩,文学经典成了处理人事关系的厚黑学范本。《三国演义》中刘备怒摔阿斗的细节,被发挥成了刘备笼络人心的绝好表演;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反而成了诸葛亮用计除掉马谡的阴谋。这样的“提炼”,距离原著所要表现的思想和情感,肯定有很大出入,甚至误读。在此基础上,文字所织成的隽永表达及所营造的刻写人物的精准酣畅,皆被乱糟糟的职场勾心斗角破坏,经典从而沦落为一场龌龊的诛心之术,乃至于醇味尽失。

一些短视频制作者挖空心思揣摩人们的窥探心理,引用一些所谓的文学名句,配上一些美颜画面,表达一切生活、情感中的不如意。在这一块,我见得最多的是制作者对《红楼梦》和张爱玲小说的拆解。文学作品中无以计数的人生小细节、情感小波动、异性暧昧关系,几乎不经过怎么费力的语境转换,就能直接进入当下人们的精神世界,照样是一通穿靴戴帽,照样是一通穿针引线,照样是一通张冠李戴,结论也早已摆在那里了:人生中的诸多闹心、生活中的磕磕绊绊、情感世界中的纠结郁闷,都起于自身的愚钝。言外之意,如果多点心机,提高点情商,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到此为止,文学所蕴含的对人性的复杂观照和对美好人生的神秘向往,在手指的频频滑动中,也就该支离破碎、土崩瓦解了。

经典代读,另一种体现是“几分钟带你读完某某名著”。为了节省讲故事的时间,也为了更加具有话题性,视频生产者会故意削减故事的复杂性。例如,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其重要情节可以分主线、副线等多条线索。可是,对于几分钟的自媒体产品,只能对经典进行删繁就简,不断浓缩、提纯,乃至进行充满曲解、误读式的个性化理解。这是自媒体这种节奏和形式的规定性使然。要保证百万字之巨的长篇叙事,跨度几十年之久的社会现实变迁,容纳着上百个人物以及众多家庭的艰难生活,特别是纷繁纠结的情感命运和苍凉凌厉的内心活动,在短短几分钟得以原汁原味地呈现,这事神仙都不敢拍胸脯。怎么办呢?他们只能以某一个人物的某一个行为或心理为突破口,拉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线索,向前做一些铺垫,向后做一些延伸,就行了。关键不在于是否建构了符合原著的故事框架,而在于所选择突破点上的人物命运有无能够抓人眼球的结论。所以,短视频中关于《平凡的世界》的叙述就不断被简化。比如,抓住孙少平的爱情线索作为突破口,讲述他与田晓霞等女性的关系,聚焦主人公宿命般的结局。至于人物的丰富心理,还有其他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与时代的深刻关联,均在自媒体的“遗忘”之列。

是简化、误读还是重新选择

这是不是意味着,就此可以一口否决自媒体了呢?不能。要生产这些短视频,作者必定阅读了文学经典,同时为了流量,他们又必须关注现实的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还是做了将文学经典与社会现实进行关联的工作。退一步说,在当下许多文学读者都不愿啃文学经典的语境,能用简洁语言概述文学经典,本身也是一种传播,至少,总比让人们淹没在哈哈一笑的无聊段子中要有意义得多,这一点也必须给以正名。

其实,经典代读的现象很早就有了。在传统媒体中,出版人为了适应青少年阅读心理,通过图文并茂形式,对四大名著所作的简化处理;影像商人为了迎合读图时代的普遍社会心理,通过专业人士的声音,对几乎所有文学名著所作的朗读版处理。自媒体时代的短视频,只是这一链条上的延伸和变异生产。这种形式可谓“古已有之”,我们根本用不着大惊小怪。我们也同样可以作一个假设。假如没有这些新媒体新载体,也许会少一种经典的传播手段,大体上不会太多影响到经典的传播广度和深度。因为,即使没有这些“代读”产品,那些平时不听、不读经典的人,也可能还是不去听、不去读。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自媒体语境中的经典传播呢?是禁止这类代读短视频,来确保纸本经典的阅读有效性,还是继续保持和鼓励这类自媒体产品,让真正的经典在多元化传播手段中不断经受时间的淘洗、年轻读者阅读口味的挑剔?如果我们不人为神话、圣化经典,闭着眼睛也会选择后一种。道理很简单,每次只是几分钟的自媒体传播,它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点击率和流量。毫无疑问,这是他们首先对文化市场、阅读市场、精神市场经过精细调研和把握后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不排除他们对读者所进行的类型化处理。但一般而言,主要是对当下时代人们最关切、最上心、最热切期待的精神问题和意义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如此,所选经典,无论近的还是远的,无论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肯定最起码得具备一点,就是是否具有反复阅读的魅力。这种魅力就自媒体而言,限于时间和节奏,又主要还不是语言的,而是故事、情节、细节,乃至由此而再生产的故事的多解性、情节的多层次性和细节的多义性。说到底,是所选经典所蕴含的适合于不同时代人群主要关切的文化结构、情感结构和价值结构。

毋庸置疑,与其说用自媒体传播经典,是对经典的简化、变异、误读和误解,不如干脆说,这是对经典的重新选择乃至筛选。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自媒体传播,不是将其看作对经典的“捣乱”,而是视为一种对经典的阅读召唤。关键还是要回到文学经典本身。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语境对经典进行重读,激发文学经典的新魅力。


(作者:牛学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新时代农村题材写作需要崭新的视野(牛学智)

自然文学的重要价值及其现代转型(牛学智)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