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外国人游中国”短视频为何火出了国门(张经武 杨航)

2024-08-02 阅读: 来源:光明网 作者:张经武 杨航 收藏

“City不City啊?”“好City啊!”随着入境游市场复苏,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前来中国旅游,体验不同的文化与生活。他们将自己在中国的旅游经历、文化体验,以及对中国的观察和看法,拍摄成短视频发布在国内外的视频和社交平台上,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广大网民的喜爱,并且时常登上平台的热搜榜单。“外国人游中国”类短视频的出圈,不能简单归因于短视频的制作水准,更应该注意到其背后隐藏的复杂的文化心理和传播规律。

在观看“外国人游中国”类短视频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与我们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生活经历的外国游客,在旅行过程中会有一些独特的观察。跨文化旅行的意义,便是它提供了一种在不同文化间进行比较的视角。这种比较,并不是说要在不同的文化或者是制度中争高下、比优劣,而是秉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愿意了解、接纳我们所不熟悉的事物的意愿。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长城,我来了》)

比如,很多外国游客在视频中提到了城市中随处可见的摄像头,担心个人隐私的问题。但是,当他们真正体验了中国治安的安全时,又不得不感叹治安环境。比如一位外国友人把钥匙遗忘在电动车上一天一夜,当他以为电动车丢了时,发现车子居然原封不动地停在原处,令他惊讶不已。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外国人很难从固有的想法中跳脱出来,想象自己笃定观念的问题。此外,当他们在新环境中接触到完全陌生的事物时,难免会将它们与自己本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对照,试图在自己认知的世界中找到参照,以此来缓解某种紧张感,从而更好地融入陌生环境。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多彩的民俗风情、壮丽的山河美景……这个神秘东方国度的一切,都在外国游客的亲身感受中产生了紧密的连接。事实上,从外国游客踏入中国那一刻起,他们就在用一种比较的目光打量着这片土地上的一切,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就从这一刻开始了。

“外国人游中国”类短视频的火爆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网络,在TIKTOK、YouTube等大量国外视频平台上,这类视频吸引了大量的围观。这些自发的“民间力量”对中国的客观展现更容易获得其他国家人民的认可,这主要得益于拍摄制作视频的外国人的“他者”身份。

无论是长期旅居中国的外国友人,还是旅游参观的普通游客,这些上传“游中国”短视频的博主通常都会在视频中强调自己的身份,并声明内容的客观性和独立性。这些外国游客与中国既没有深厚的情感联结,也不存在任何利益往来,只是用自己的镜头如实展现自己在中国生活和游玩经历的“他者”。相较于带有鲜明宣传色彩的官方话语,网友们更愿意观看这些不预设个人立场的客观展现,外国网民也更能与拍摄“游中国”视频的外国人形成共情,并通过观看视频实现自己跨文化的“在场”,从而对中国的真实样貌获得了解。

在中西政治博弈与意识形态交锋愈发激烈的当下,西方媒体在对中国进行报道时常会存在主观性的偏见和事实性的错误,这就使得中国的国家形象经常被扭曲甚至被妖魔化。此外,文化在进行国际传播时还面临着“文化折扣”的问题,由于文化差异,外国人很难主动地理解并认同中国文化。“外国人游中国”类短视频所提供的他者视角恰恰有效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他者视角代表了一种客观性,有助于打破外国人对中国的偏见,让中国形象得到正名。

总之,“外国人游中国”类短视频的出圈是多方面因素的合力作用。文化冲击中有趣的行为与反应、跨文化语境中独立观察,保证了这类视频在内容上的吸引力;中国人在视频中寻求到了文化自信,外国观众了解到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外国人游中国”类短视频的大量出现,从侧面印证了我们建设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的决心,这类视频的火爆契合了全世界人民对于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和谐的世界的向往。


(作者:张经武,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航,福建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生)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一个和四个》:藏地电影的类型化探索与突破(张经武 范晨琦)

国产足球题材电影:描绘足球梦想,讴歌体育精神(张经武等)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