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影视创作:好产品首先得是好作品

2024-10-11 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何美 收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在短视频、微短剧崛起的背景下,很多新思维、新理念正在颠覆并重新定义影视业的每一个环节。其中一个变化是部分创作者忽视作品思维,以片面偏激的所谓“产品思维”为指导,以粗制滥造之作扰乱了影视创作生产秩序。

电视剧《繁花》剧照

作品思维讲求艺术质量和思想价值,追求个性化、原创性、独特性。在这种思路指导下,创作者的专业化追求能得到极大的尊重和肯定。而产品思维要求影视创作考虑市场、效益以及成本核算、营销、广告等因素,讲求收视率、广告拉动能力及市场开发能力,权衡能否形成产业链、创造经济价值等。

作品思维和产品思维在影视创作生产过程中,本应该是以作品思维为基础、两者动态平衡的状态。然而,随着影视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影视内容与流量、收益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当下的部分创作者本末倒置,只重视产品思维,甚至曲解产品思维,将其理解为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生产效率以及市场回报。他们有的在剧本情节、主旨思想没有仔细推敲的情况下仓促上马,投入制作;有的刻意迎合目标受众浅阅读、碎片化等低水平欣赏诉求,将不同故事里的“吸睛”内容搜罗到一起,进行简单排列组合;有的直接照搬爆款,甚至不改故事框架,只是换一个时代背景或人物身份;有的将大量成本用于买量投流,导致制作成本不足,只能粗制滥造;有的跟风热门题材类型,热衷于IP改编翻拍,造成内容同质化;有的注水乏味,回避深邃,解构崇高;有的生硬加入商品推介的内容,变成某品牌的“定制广告”。

如此快餐化、模式化,有数量缺质量,注重视听效果却忽视现实逻辑、注重娱乐性却忽视思想性,放弃对现实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价值追求,一些影视剧就沦为“电子榨菜”,甚至是失去审美价值和艺术营养的“垃圾食品”。它们虽然质量不高,却可能凭借出演者的知名度、剧情的话题度、营销的高手段等外在因素吸引观众,获得较高市场成绩。这种吊诡现象若一再发生,正常创作的生存空间就会被挤压。如果质量低劣之作成了影视餐桌的主菜,影视欣赏原本那些恍然大悟、回味无穷的收获就会变少。尤其是随着大众接受欣赏习惯发生变化,以及阅片量迅速提高,人们对影视剧的艺术质量、审美品位、思想价值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创作者应厘清产品思维和作品思维的概念,在创作中明确意识到好产品首先得是好作品。

要创作好作品,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表现具有真实质感的好故事,谱写出立体丰富的时代生活和生命样本。《县委大院》的编剧王小枪对基层党员干部群体了解不够,于是在创作中到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以挂职的方式体验生活近5个月,积累了大量故事素材。

要创作好作品,应潜心打磨,寸寸精进,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用绵密富有逻辑的“细节群”揭示主题、推动情节。电视剧《人世间》用大约14000件老物件复原“光字片”等场景。从绿皮火车、弯曲逼仄的胡同,到木棍木条混搭钉制的围栏、斑驳脱皮的山墙,这些细节如涓涓细流,折射出一个棚户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进程。

要创作好作品,应加强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化味儿,力争给人带来意味隽永的观赏感受。思想是作品的灵魂,因为其精神价值具有跨越时空的阐释力,能作用于人性层面和情感层面,折射出某种深层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结构,令不同年代的观众均可获得共鸣、寻得镜鉴。电视剧《觉醒年代》以形神兼备的方式塑造了新文化运动领导者以及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一代“新青年”形象,通过他们追寻理想的故事,将文化思想嬗变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具象化,取得了“以形象思维触及人民灵魂”的艺术效果。

要创作好作品,应在作品中突出艺术感,提高原创力,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新的艺术价值,提供新的审美经验。如《微暗之火》把诗歌当成表现主人公周洛心灵成长的媒介,引领观众在了解他情感生发过程的同时,思考“何为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命题,为爱情叙事、悬疑叙事打开了更大的艺术空间。《繁花》运用灯光、摄影、表演、配乐、剪辑等艺术手法雕刻画面,增强年代质感、地域美感,追求与社会发展、技术变革相匹配的影像叙事和美学风格。

总之,创作好作品,不可花拳绣腿、投机取巧,还需内容为王、苦练内功,在题材选择、创作手法、技术运用等方面推动创作向美而生,向新而行,向精深迈进。如此,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实现影视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何美,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研究处处长)


延伸阅读:

雷锋在舞台,更在我们身边——音乐剧《我和我的雷锋》观感

国产喜剧电影的进阶之路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