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人工智能时代,批评精神还能派上用场吗?(王一川)

2025-03-19 来源:“北京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作者:王一川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参与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之际,文艺评论的批评精神还能派上用场吗?前不久,我先后向两家人工智能系统提交一个题目:“按照下列题目创作一幅漫画:不相信虚假广告”。结果,其中一家立即创作了四张漫画,另一家则自述作为文本交互AI而无法直接画出漫画,但可以提供漫画分镜头脚本和描述,它们的艺术创作能力及其速度都让我感到惊讶。同时,我在应约撰写春节档影评时,先分别请这两家人工智能系统运用我本人的艺术理论观点和影评风格写一篇影评,它们都很快写出来,其速度和结果也令我吃惊。不过,冷静下来观察,我也感到有所宽心:它们的漫画创作和评论写作看上去有模有样的,但其实似是而非,水平只是在中低等程度徘徊,缺乏真正的原创力。这使我在惊讶之余也感到某种宽慰。不过,再仔细想下去,就不免担忧起来:如果未来的创作和评论都如此这般动辄求助于人工智能,那文艺创作和评论会向何种方向演变?这让我想到,当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可以进行文艺创作文艺评论写作时,正需要发扬文艺评论应有的批评精神。

批评精神是文艺评论的当然构成部分,因为文艺评论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本来就叫文艺批评。而既然是文艺批评,发扬批评精神就应当是它题中应有之义。鲁迅以来、特别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中国现当代文艺评论都主要是以文艺批评的词语方式去表述的。自从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发表祝词以来,为了适应新形势需要,动员文艺批评者丢掉历史包袱而轻松愉快地投入改革开放时代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运动中,文艺批评一词虽然在正式的文化行业意义上被改称为文艺评论,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同时保留了下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在论述“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时,使用“文艺批评”一词多达8次,并且使用“批评”、“批评家”和“批评精神”等关联词9次。例如说“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文艺批评就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批评家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还指出“一点批评精神都没有,都是表扬和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势和自我造势相结合,那就不是文艺批评了!”在这篇重要文献中,“评论”一词只使用两次,但“批评”一词却使用多达17次。这种词语使用本身就凸显出文艺评论行业发扬文艺批评传统和加强批评精神建设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尤其是在当前人工智能时代或数智时代,文艺发展越来越受到人工智能所代表的数智技术条件的支配,甚至文艺评论文章和著作也可以交由人工智能完成,文艺评论的批评精神就需要加强和更新。

文艺批评或文艺评论,在实质上就是运用批评精神去对于文艺家、文艺作品以及相关文艺现象进行及时的理智判断和评价,尽管也有批评家主张文艺批评本身是科学(俄国诗人普希金)或艺术(中国现代批评家李健吾)。关于批评精神,历史上曾有过诸多探讨。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鲁迅把批评家视为“有害的文学的铁栅”、“希望刻苦的批评家来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李长之认为“伟大的批评家的精神”在于“不盲从”。简要地看,批评精神,作为文艺评论的内核或核心精神,主要就是指文艺评论者在对文艺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评判时应当持有独立、客观、公正、关切和自我反思等主体态度。

第一,独立性。运用批评精神,要求评论者秉持自主的和不依傍的立场去评论对象,也就是跨越功利性诉求去做自主的评论。

钟惦棐在1981年有关影片《天云山传奇》的影评《预示着矫健发展的明天》(载1981年2月4日《人民日报》),就是基于独立的思想和艺术判断写出的,力排众议地肯定了影片在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上的启蒙作用,这个观点迅疾汇入改革开放时代文艺潮头之中,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影片《天云山传奇》海报

第二,客观性。以科学的、理智的态度和历史的观点去冷静地分析对象,注重对象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

李长之的《鲁迅批判》《孔子传》《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等著作就是基于理想人格这一理智性态度和学理性主张去评价的。

陈涌等评论家在1997年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评审委员会上成功地平息保留意见而力推《白鹿原》修订版获奖,就表现出评论家们跨越旧的思想成见的客观性立场和非凡的艺术胆识。

《白鹿原》

第三,公正性。以公平正直而无偏私、没有偏见的态度去不偏不倚地评论对象。评论者可以有个人喜好,但不宜以“粉丝”的偶像崇拜立场去评论对象,不宜被“饭圈”舆论裹挟或团体利益所左右。

第四,关切性。本着对于中国文艺发展的总体上关心、关照、顾念、眷念和激励等态度去评论对象。这一理智性态度和学理性主张去评价的。关切性,就是以上评论家对于中国文艺现象始终抱有一种关怀、担忧和顾念等情感态度,从而他们的无论是褒扬还是批评都带有一种温润如玉的关切态度,支持中国文艺清扫阻碍而向前方进发和向高处提升。

第五,反思性。或称为自我反思性、自我纠错性。越是在人工智能技术条件发达的时代,越需要加强批评精神的运用,更加自觉地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和人工智能文艺评论写作展开冷峻的批评性反思。

咱们的各种媒体或媒体平台以及相关艺术家和出品方,能否同样支持和鼓励出于批评精神的评论文章?在评论重大主题创作、体现地方或团体诉求的作品时,上述相关方是否都能够坚持和维护这种批评精神?

越是在人工智能大量参与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时代,越需要发扬文艺评论的批评精神,对这种人工智能式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作必要的批评干预,也就是以文艺批评应有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关切性和反思性去分析和评价。而这种来自批评精神的干预,恰恰是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顺利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者:王一川,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王一川专页

纪录片《凌云壮志》:品读科学家的卫国情怀(王一川)

《孤星计划》:受到召唤的青春风暴(王一川)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